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书海导航     
中国震撼——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2011年01月定价:30.00"中国崛起"震撼了全世界,"中国模式"也成为了国际学界、理论界热议的话题。张维为教授通过走访一百多个国家的所见所闻,以国际关系学者的深厚学术背景,以其独特观察和理性分析,丰富了"中国模式"的深刻涵义,更提出了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型国家"崛起 的命题。  相似文献   

2.
有人认为,西方模式代表了人类最高理想,中国要做的无非是全面转轨到西方模式,在经济、政治和社会各方面都与西方接轨。在他们看来,中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较大成绩,但政治体制改革却停滞不前。日内瓦外交与国际关系学院张维为教授在《文明型国家视角下的中国政治改革》一文中则提出:没有政治体制改革怎会有中国今日之崛起?他认为,中国作为一个五千年文明与现代国家重叠的文明型国家,她的崛起有自己的特点;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应该自信地走自己的路。  相似文献   

3.
邓研华 《唯实》2011,(7):25-29
中国崛起的历史文明基础在于其作为文明国家的经历。中国崛起的形式是一个实现了五千年文明与现代国家重叠的“文明型国家”的崛起。然而,近现代以来传统文化遭受到了严重的破坏。中国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虽然实现了文化的醒悟和经济的崛起,但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仍然是任重而道远。我们需要用传统文化来重建我们价值观的根基。传统文化是伟大的中...  相似文献   

4.
张维为先生撰写的《中国震撼——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是一本给读者带来震撼、带来思考。进而收获新知的一本好书。他把中国崛起认为是一种政治话语的崛起,是一种政治标准体系的崛起,对我们树立中国政治制度的信心很有益处:信心之一来自于中国是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信心之二来自于中国崛起的政治制度支撑,信心之三来自于与印度的比较,信心之四来自于与东欧的比较,信心之五来自于与东亚的比较。  相似文献   

5.
《党课》2011,(24):27-34
文化体制改革攻坚,中国文化产业发生了什么?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如何齐头并进?政府、资本、文化资源的关系发生了什么变化?“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如何萌生、如何发展、如何实现?中国的崛起不应当只是一个普通国家的崛起,而应当是一个文明国家的崛起。中国贡献给世界的不能只是商品,也应当有文化。只有在此基础上。中国的“和平崛起”才有可能开创一条新的大国崛起之路,带给全世界一个新的国际秩序。  相似文献   

6.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2011年01月定价:30.00"中国崛起"震撼了全世界,"中国模式"也成为了国际学界、理论界热议的话题。张维为教授通过走访一百多个国家的所见所闻,以国际关系学者的深厚学术背景,以其独特观察和理性分析,丰富了"中国模式"的深刻涵义,更提出了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型国家"崛起  相似文献   

7.
张维为 《理论导报》2014,(10):11-11
正理解中国,特别是解释"中国模式"得以成功的制度原因,可把重点放在解读中国的国家性质以及中国的一整套制度安排上,即"一国四方"。这些制度安排保证了中国的迅速崛起,也是"中国模式"超越西方模式的重要制度保证。"一国"——"文明型国家"中国作为"文明型国家",有八个特征,即"四超""四特"。"四超"即超大型的人口规模、  相似文献   

8.
《求是》2011,(4)
中国崛起是一个五千年文明与现代文明结合的文明型国家的崛起。环顾当今世界,数千年古老文明与现代国家形态有机结合的国家只有一个,这就是中国。中国文明型国家具有八大特征:即超大型的人口规模、超广阔的疆域国土、超悠久的历史传统、超深厚的文化积淀,以及独特的语言、独特的政治、独特的社会、独特的经济。  相似文献   

9.
齐江 《党建文汇》2006,(6):28-28
不久前,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美国耶鲁大学演讲时,用一个中国哲学的古老术语提出了对当代国际关系的建议:“和而不同”。“胡锦涛此番在耶鲁的讲话,是最高领导人提出了关键概念”。中央“和平崛起”课题组一位负责人说,“放在更广阔的背景看,近几年来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和平崛起等理论的提出,表现出中央在决策时思路越来越清晰”。  相似文献   

10.
胡鞍钢认为,首先,中国与其他西方国家的崛起模式不同,她是先衰落后崛起,或者说先衰落而后重新崛起。其含义是,1500年到1820年是中国农业文明和农业经济的高峰,出现了长期的停滞;1820年到1949年,中国农业文明进入迅速衰落期;1949年到1978年,中国开始进入准备成长期,1980年到2020年中国进入现代经济起飞阶段,即中国经济的起飞阶段;2020年之后中国将进入经济强盛期。确切地讲,中国的崛起可能不是崛起,而是重新崛起。  相似文献   

11.
书海导航     
该书是作者继《中国触动》和《中国震撼》之后探讨中国模式的又一部力作,作者从“文明型国家”的视角,探讨了中国对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和西方模式的超越,解释了中国道路、中国模式和中国制度安排及其背后的理念,论证了中国许多做法的深层次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2.
《理论与当代》2009,(1):56-56
尹丽棠等在2008年11月18日的《深圳特区报》上撰文指出:作为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的幕后策划者之一,战略学者胡思远近日指出,面向海洋是现代国家全面崛起的重要前提。“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同国民的活动半径成正比”,日本前首相田中角荣在他的著作《日本列岛改造论》中提出的这个著名论点,曾经影响了毛泽东的海洋观。  相似文献   

13.
建设文明河南,是省委、省政府贯彻落实中央“五位一体”协调发展、促进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重要举措,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安阳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三千多年的文明为现代城市文明奠定了坚实的历史基础。我们理应充分发挥文化资源优势,在文明河南建设中走在前列。近年来,我们围绕建设中原经济区区域性中心强市,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文明安阳建设,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不断展现新的魅力和风采。安阳先后被授予“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文化旅游名城”、“中国魅力城市”等荣誉称号。  相似文献   

14.
2012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中国梦”的宏伟目标,为民族、国家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期望,让人倍感身心振奋。从内容来说,实现“中国梦”就是要把我们国家建设成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体现了“五位一体”的战略统筹思想,其核心还是在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15.
“文明冲突论”以文化和文明为出发点,通过文化和文明差异分析国际冲突和战争,突出了文化、文明因素在国际局势中的作用。中国正是在这样一个时代崛起,世界的状况不言而喻会对中国崛起的成败产生影响。体会理解亨氏理论,对于中国谋求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徐晨光 《新湘评论》2009,(10):58-60
(一) 60年筚路蓝缕。60年波澜壮阔。60年成就辉煌。 新中国在神州+大地上创造了无数奇迹:一个一穷二白的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从山河破碎到团结统一,从受人欺凌到备受尊重,从贫穷落后到繁荣昌盛,从积贫积弱到大国崛起……“中国特色”、“中国模式”、“中国经验”无不反映了新中国政治建设的巨大成就和政治体制的独特优势。  相似文献   

17.
张维为 《共产党人》2011,(20):45-50
一个国家的政治话语非常重要,而政治话语的核心是理念。中国迅速崛起虽然引人注目,但中国崛起背后的理念似乎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不少人甚至认为中国虽然在经济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中国并没有产生大的理念,更有人认为中国还处在过渡阶段,最终还是要全盘接受西方理念,融入西方文明。而我认为,中国这种"文明型大国"的崛起过程就是  相似文献   

18.
“中国模式”的理论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柳昌清 《学习论坛》2010,26(5):78-80
“中国模式”不能用传统社会主义理论来解释和说明,也不能用西方的自由民主理论来解释和说明,只能用文明类型理论来解释和说明。中华文明是政治主导型文明。中国的政治主导型文明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中国模式”就是现代政治主导型文明,其基本特点是:一心为公、为民的执政党的领导;国家可掌控的市场经济;“政治-伦理-科学”型的文化。它与传统社会主义模式(公有制,按劳分配,计划经济)有很大的不同,也与现代经济主导型文明(西方文明)有很大区别。后者的基本特点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受经济力量控制的议会制民主政治:“商业-宗教-科学”到的贲什..  相似文献   

19.
2013年6月13日,中国首个绿色生态产业展览交易基地落户我省赤壁市,这是继浙江义乌“中国国际小商品城”之后,中商联在全国授于的第36块牌子,标志着我省在绿色生态产业发展上有了一个“国家级交易平台”。作为全国“两型社会”综改试点的湖北省,要充分利用好“中国绿色生态产业展览交易基地”这一张国家级名片,加快探索整个发展模式成功转型,力争在全国生态文明建设中率先突围。  相似文献   

20.
论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韦龙义 《世纪桥》2008,(2):24-25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以人为本的生态和谐原则指导下的先进发展模式。生态文明与中华文明的基本精神的内在要求基本一致,是社会主义文明体系的承载基础。中国需要生态文明,需要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才能实现中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才能彰显中华民族文明传统。中共十七大制定了建设生态文明完整的途径。必须加快“经济发展的生态模式”、“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生活方式的生态模式”的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