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2008年震惊天下的“三鹿毒奶粉”事件,引爆了中国乳业危机.然而在经历了波及全行业的整肃风暴后,问题奶粉依然屡屡卷土重来,2013年香港颁布的“限奶令”,更是触痛了国产奶的软肋. 为了拯救乳业危机,监管层可谓殚精竭虑.而食品安全法的修订,则为在法律层面构建长效监督机制提供了契机.修法草案为此在中国法律中首次对婴幼儿配方食品单独做出了一系列特别规定,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明确规定:“不得以委托、帖牌、分装方式生产婴幼儿配方乳粉”.  相似文献   

2.
前言 "know-how"又称专有技术或技术诀窍,是指未公开过的,未取得工业产权法律保护的,以图纸、技术资料、技术规范等形式提供的制造某种产品或应用某项工艺以及产品设计、工艺流程、配方、质量控制和管理方面的技术知识.  相似文献   

3.
近日,北京市西城区法院知识产权庭闻汉东法官撰写的《老字号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与法律风险防范》一书由中国法制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共计29万余字,从著作权、商标、专利、特许经营、商业秘密、不正当竞争等方面对老字号企业的管理和风险防控进行了详实的理论探讨和实证分析,不仅能够保护老字号企业的发展,防范知识产权侵权行为的发生,更重要的是能够为老字号企业独具特色的"老字号""老工艺""老配方"的流传和创新提供法律保障,使其成为企业发展的强大助力和不竭源泉。本刊编辑部对闻法官通过微信进行了专访。  相似文献   

4.
商业秘密保护的权利冲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商业秘密概念的界定欲对商业秘密进行法律保护首先要正确界定商业秘密的概念。关于商业秘密的概念一直是为国际上所争论的问题。即使世界贸易组织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TRIPS,其中定义了商业秘密)最后文本已被马拉喀什会议认可,国际上对商业秘密含义的争论仍然不断。美国《侵权法重述》中首次陈述了商业秘密法律的保护的对象及其秘密性和价值性的要求。它认为商业秘密是“商业秘密是指商业活动中使用的各种配方、图案、设计和资料索引,商业秘密的所有人与不知道或不使用它的竞争对手相比,处于更有利的地位,它可以是某一化…  相似文献   

5.
法官如何表达对法律的忠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法官对法律的忠诚属于法律职业伦理的范畴,而法官如何表达对法律的忠诚属于法律方法论的内容。作者认为,能够理解法律,信仰法治,掌握法律思维方法是法官忠于职守的前提,而在法律思维活动(或在法律推理过程)中追寻法律意义的客观性、固定性,在法律渊源中发现、论证法律,并在特殊情况下根据法律的精神续造法律,是法官表达对法律忠诚的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油红O显现手印配方中各物质的作用及其对显现效果的影响。方法对配方中的主要成分进行定性、定量实验来分析、考察实验结果。结果油红O粉末的颜色与显出的手印纹线颜色关系较大,溶液中的氢氧化钠关系着显出的手印纹线与背景的反差。结论 Alexandre Beaudoin公布的配方稳定、显现效果好,值得在实践工作中推广。  相似文献   

7.
民法法系侧重立法的研究,普通法系侧重司法的研究.它们共同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采用分阶段研究策略,缺乏对法律运行整体的研究;重视对法律运行反常现象的研究,缺乏对法律运行正常现象的研究.其实质是国家主义法律运行观使然,影响了人们对法律运行科学而全面的认识,造成了法律运行的严重不畅.为此,必须转换法律运行研究的观念、路径、重心和视角.法律运行是指法律运行主体人在法律运行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一种法律行为或法律活动.  相似文献   

8.
经济学视角下的法律供给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律是一种稀缺的社会资源,要做到对法律的有效运作,就必须通过市场机制对这种资源进行配置。通过对法律供给进行经济分析,我们发现法律的供给也是符合经济规律的。本文将就这个问题,用经济学的方法对法律供给的特点、影响法律供给的因素、法律供给弹性和法律供给模式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得出有益结论以供各方参考。  相似文献   

9.
"无讼"法律文化与中国公众的法律认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讼"作为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重要价值取向,对当代中国公众的法律认同,产生了许多方面的消极影响,从而导致公众的狭隘工具性法律认同、单一性法律认同和对法律的不认同.但同时,"无讼"法律文化对当代中国公众的法律认同,也有许多方面的积极影响和有益的启示.它对社会安定与秩序的追求,是人们产生法律认同的基本前提.我们可以批判地借鉴它对传统道德、民间习惯等社会调节手段的运用,从而建立法律的内在权威,促进公众的自觉认同;它所推行的多规则统治模式,有利于我们避免"法律万能主义"的非理性认同,建立对法律的理性认同.我们在法治化进程中,要坚持"权利本位"的宗旨,提供良好法律产品;执政党和政府要厉行法治,做法律认同的典范;进一步促进国家法律对民间规则、习俗的认可、接纳力度,使法律成为公众内心习惯的一部分,增强法律的亲和力.  相似文献   

10.
法律国俗语义差异及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律国俗语义是法律词汇语义民族性的一种表现,具有鲜明的民族法律文化特色。通过对英汉法律国俗语义差异的几种主要形式的研究,说明法律国俗语义研究与英汉法律翻译有着重要关系,希望引起广大法律翻译工作者对法律国俗语义的重视。  相似文献   

11.
谢晖 《政法论丛》2013,(6):3-15
对司法而言,法律方法可视为除了法律、习惯和法学学理之外,法官进行司法裁判时所运用的“第四规则”,也是法官在司法中保守法律宗旨和规定,并同时有所作为的基本工具依赖.作为“第四规则”的法律方法,在司法中对法律和法治发挥着四种功能:即对法律和法治的守成功能;对法律和法治的外溢(烁)功能;对法律和法治的内卷功能以及对法律和法治的补漏功能.这些功能,有些籍由所有的法律方法获得,如守成功能;而有些籍由特定的或部分的法律方法获得.  相似文献   

12.
法律解释及其基本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法治社会中 ,如果没有法律解释理论 ,仍可能形成新的专制。法律解释应是法官按照法律的规范意旨 ,运用法律思维方式 ,在法律适用过程中 ,对与案件相关的法律和事实的意义所作的阐明。它有三个基本特征 :法律解释是站在法律的立场上 ,对法律的意义所作出的有效力的解释 ,具有合法性特征 :法律解释具有法律的部分与整体的互动、法律与事实的互动的循环性特征 ;法律解释因把一般的法律个别化而具有创造性特征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哈特著作《法律的概念》的解读,试对其法律思想中有关法律的概念进行探索,并通过分析哈特对奥斯丁的批判,比较了两种版本的法律实证主义对法律内涵的诠释。  相似文献   

14.
陈金钊 《现代法学》2013,35(5):3-22
疑难案件超出了法律规范的涵摄范围,对它的处理不仅需要法律发现、法律推理和法律解释,还需要一种"把法律作为修辞"的思维方式。法律修辞是在其他法律方法的基础上,依照法律体系的规范性和案件的具体语境对当事人等进行的劝导和论辩。它突破了传统方法的单一性,通过修辞上的"谋篇布局"着眼于对各方当事人的说服。所以,法律修辞是运用法治意识形态所构建的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在中国语境下,法律修辞对疑难案件的解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正义是一种美好的事物,是人们自古以来追求的东西。正义对法律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将从正义对法律的先导作用、正义对法律的检验作用、正义对法律的弥补作用、正义是法律追求的目标四个方面阐明正义对法律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6.
司法过程中的法律方法论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法律方法是法治理想成为可能的条件之一。本文通过对种种法律方法关系的梳理,揭示了法律方法对维护法治的积极意义。作者认为,法律发现是法律方法中首先使用的方法,而法律推理则是由成文法向判决转换的必用方法。在法律发现到法律推理的过程中,法律解释、法律论证、价值衡量、漏洞补充等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法治“困惑”呼唤法律信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揭示法治的“困惑”出发,重新认识法律权威,合理界定法律强制力与法律信仰之间的关系,提出弥补对法律信仰的缺失的相关建议,塑造对法律的特殊情感——法律信仰,走出法治的“困惑”。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中美法律图书馆的比较研究 ,探讨借鉴美国法律图书馆发展和管理的实践经验 ,根据中国法律图书馆的现实情况 ,提出了若干发展思路 ,以期引起对法律图书馆的关注 ,促进法律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实现法律图书馆对法学教育及法治建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法律实施的概念、评价标准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法律实施在建设法治国家中具有重要意义。法律实效、法律效果与法律效益是用来描述、分析法律实施的重要概念。研究法律实施,还要对法律实施的状况作出评价,说明法律有实效或者没有实效,实效较好或者实效较差;法律效果较好或者较差,没有效果,或者甚至负效果;效益高或者效益低,甚至无效益。法律实施的评价标准就是我们对法律进行上述评价时所使用的标准。影响法律实施的因素主要有:个人、体制、环境、法律本身等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20.
法律关系是抽象的观念,是观念对现实的反映,是思想意志通过法律对现实秩序的规制、维护。绝对法律关系并非停留在法律规定的层面,它是现实的法律关系。它的形成,须有具体的法律事实。应当将法律关系的模型与法律关系相区分。绝对法律关系的权利主体是特定的,而义务主体是一切人,一切人都在秩序之中。绝对法律关系就是绝对权法律关系,其客体是不行为,绝对法律关系的意义在于对抗,而不在于给付。同一法律事实可同时产生相对法律关系和绝对法律关系,这是共生现象。相对法律关系的给付,可产生绝对法律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