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保国 《前沿》2006,(12):163-165
程序公正是国家普遍依循的一项重要司法原则,注重程序公正,通过正当程序实现司法权威已成为现代法治国家的共同价值取向,针对当前司法实践中的若干有损司法权威的程序异化现象,坚持程序公正是实现司法权威的正确选择。  相似文献   

2.
司法权威在一个社会的强弱程度是追求法治国家法治程度的坐标。司法公信力是司法公正的基础,是司法权威追逐的首要目标。我国长期以来将司法公信力与司法权威隔裂,片面强调司法权威,忽略了司法公信力的建构。司法公信力的弱化趋势将损害法律权威,不利于社会法律意识的巩固和提高。同时应警惕"街头公正"异化而催生法律虚无主义的回潮和泛滥,冲击社会的安定与和谐的建设。因此,我国应加快司法改革以建构司法公信力。  相似文献   

3.
追求司法公正是在应然层面上法律所永恒追求的价值,而维护司法权威则是在实然上树立司法独立形象的必然。实际上.树立司法权威也是为司法正义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然而,在实践中,两者却貌似水火不容,冲突极大。一些当事人、大众传媒往往为了实现个案正义,不惜以冲击、诋毁司法机关为代价,致使一些司法机关名声恶播.甚至严重影响了司法机关的工作。因此.如何协调司法公正与司法权威成了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4.
司法权威的和谐理念就是指如何保证和维护司法内部在行驶国家权力时能够形成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并相互促进的和谐机制并保证司法过程和司法结果产生公平公正效果的思想和理论支持,它强调的是司法权配置的合理性,司法运行过程的协调性和司法行为结果的公正性,是系统性和权威性在司法中的要求和体现。文章从司法权配置的和谐、司法过程的和谐和司法结果的和谐来论述了如何在和谐理念下树立司法的权威。  相似文献   

5.
季金华在《河北法学》2008年第11期撰文认为,司法权威与权利文化是互动关系。司法权威植根于特定的文化基础中,权利文化的内核决定了司法权威的价值取向,并给司法权威成长提供了观念性动力,因之,扩张和保障权利构成了司法审查权威的文化基石,而司法权威的树立也促进了主流法律文化的形成。  相似文献   

6.
司法权威是现代法治国家建设的内在要求,是市场经济社会对秩序的渴望。建立权威的司法制对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法的权威根源于法律的至高无上性,司法权威具有浮动性,受到司法制度、司法主体、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制约,并随之弱化或加强。近年来,我国司法权威逐渐弱化,社会公众对司法的认可度与信赖度日趋下降。为了扭转这一局面,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树立、提高、强化司法权威。  相似文献   

8.
蔡宏图 《人民论坛》2014,(2):111-113
法的权威根源于法律的至高无上性,司法权威具有浮动性,受到司法制度、司法主体、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制约,并随之弱化或加强.近年来,我国司法权威逐渐弱化,社会公众对司法的认可度与信赖度日趋下降.为了扭转这一局面,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树立、提高、强化司法权威.  相似文献   

9.
追求司法公正是在应然层面上法律所永恒追求的价值,而维护司法权威则是在实然上树立司法独立形象的必然.实际上,树立司法权威也是为司法正义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然而,在实践中,两者却貌似水火不容,冲突极大.一些当事人、大众传媒往往为了实现个案正义,不惜以冲击、诋毁司法机关为代价,致使一些司法机关名声恶播,甚至严重影响了司法机关的工作.因此,如何协调司法公正与司法权威成了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0.
《公安研究》2010,(6):93-93
卞建林在《法学论坛》2010年第1期撰文认为,司法权威,是司法的外在强制力与人们内在服从的统一,它对于实现司法的公正和高效、彰显司法功能、发挥司法效用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司法权威在我国面临着严重缺失的状况,原因主要在于民众尚法理念、司法主体素质、  相似文献   

11.
《人民政坛》2010,(8):39-39
方工在《检察日报》2010年7月22日上载文《司法高度权威是法治先进国家的常态》认为,司法权威,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司法得到社会普遍尊重和服从,说话有效。这是现代法治社会必须具备的条件之一,没有司法权威,法律就没有权威和效力,也就没有法治。当司法不对法律负责,而放弃公正的追求,  相似文献   

12.
董必武是新中国法制的创立者之一。在长期的革命和负责新中国法制建设的工作中,逐渐形成了“人民司法”的思想。董必武“人民司法”的思想建立在他“政权属于人民”立法指导原则之上,基本精神是群众观点,与群众联系,为人民服务,保障社会秩序,维护人民的正当权益。作为我党第一代领导人智慧的结晶,董必武法制思想对我国法制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辱母杀人案"一审判决书公布的法律事实及判决结果引发公众强烈质疑,暴露出了当前公众法律信任与司法权威之间存在的严重断裂现象。公众判意中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的复杂交织、当下司法无法胜任适格的权力信源角色是形成信任断裂的内在原因。司法要回应公众质疑、赢得公众信任,重接与维续司法权威和公众法律信任的正向联系,需纾解公众判意中的非理性因素、努力构建与公众的"重叠共识",同时要提供具备技术理性与经验理性的司法产品以提振智识权威;公众则要对司法形成理性的法律信任。  相似文献   

14.
由于法治的不健全和人们对司法信仰的缺失使得涉法信访事件在我国大量存在。涉法信访极大影响司法权威,它使非司法权在事实上凌驾于司法权之上。因此,加强司法权威,遏制涉法信访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实现司法权的人民性和司法活动的便民性,加强司法活动的公平正义,提高司法效率和执行力在遏制涉法信访和提高司法权威方面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洪丰 《公民导刊》2009,(6):8-10
实施办法结合实际,对人大司法监督途径进行了拓展和规范,这一创新有效保证了国家权力机关开展司法监督的公正和权威。"实施办法对《监督法》的基本原则和规定进行了具体细化,同时结合重庆实际也有创新,是我市各级人大常委会开展监督工作包括司法监督的重要依据。"对于重庆市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  相似文献   

16.
促进司法公正、维护司法权威,是落实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任务的必然要求。只有以司法公正提升法制的公信力,以司法权威保障法律的权威,努力实现法治文明,才能保障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政治稳定,才能保障人民的基本权利得以真正实现。对此,市高院党组联系全  相似文献   

17.
公平正义是树立司法权威的前提,法律的权威性必须以公平正义为基础才能实现。检察机关履行民行检察法律监督职能,是在当前我国的司法模式下,为维护公平正义所采取的必要手段。检察机关实施民事行政诉讼检察监督的目的,就是维护司法公正、司法权威和法制统一。  相似文献   

18.
<正>当下,人们往往热衷于探求司法权威,强调司法权威在现代法治社会中的重要性。殊不知,一旦立法偏离正义、缺乏权威,对于法治社会而言,为祸尤烈。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五大确立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把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一项宪法原则和目标写入我国的根本大法中,标志着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在我国,能否实现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关键是能否树立起法律的权威、司法权威。  相似文献   

20.
蔡军 《求索》2008,(7):141-143
刑事司法正义应当是形式正义和实质正义的统一,但是现行刑事司法却在实现实质正义上存在阙如。“恢复性司法”是作为在刑事司法领域推行的一项新理念,既能弥补现行司法在实质正义上的缺陷,同时也能和形式正义相契合。基于现行刑事司法的不足和恢复性司法在实现司法正义上的优越性,我国需借鉴恢复性司法思想,重构适应和谐社会建设的刑事司法公正理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