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2013年5月8日,阳朔县兴坪镇、横县石井村等首批13个镇村被自治区政府授予"广西特色名镇名村"称号。作为我区统筹城乡发展的创新载体,名镇名村是一张张亮丽的名片,或积淀着浓郁的历史文化,或展现着当今时代的飞速变迁,或昭示着现代农村的发展未来。  相似文献   

2.
张磊 《理论月刊》2012,(6):159-163
咸宁向阳湖"五七"干校在"文革"时作为文化部的干校,曾汇集了众多文化名人在此劳动锻炼、改造思想,其中不乏冰心、冯雪峰、沈从文、张光年、臧克家、萧乾等当代著名的作家、翻译家、文艺理论家。留下了很多宝贵的文化遗存。省委书记李鸿忠曾指出:"向阳湖文化是咸宁独一无二、不可多得的历史文化遗产"。"向阳湖文化"作为一种特定的文化现象,它在中国社会史、思想史乃至文学史的研究方面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对当前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有着不同寻常的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3.
一个城市的文化资源无论多么丰富,都需要升华凝练出一个或若干个文化符号,也就是打造一张或多张特色鲜明的城市文化名片.因此,打造一张“浓缩城市文化精华,彰显城市独特魅力”的城市文化名片能够对城市“软实力”的塑造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鄂尔多斯婚礼》品牌内涵丰富,堪称集鄂尔多斯文化之大,借助品牌传播载体的优势与自身知名度,能够成为独特的鄂尔多斯城市文化名片,使《鄂尔多斯婚礼》品牌发挥更大的魅力,它作为鄂尔多斯的城市文化名片能激荡起人们的联想和情感共鸣,更能促进文化产业发展,使文化创作生产更加繁荣,为夯实城市“软实力”,提升城市知名度做出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4.
把公共文化服务仅仅视作"文化福利"或"文化权利"的要求,有其不足:作为文化福利的公共文化服务,往往缺失民众必要的民主参与,导致公共文化服务与民众公共文化需求相脱节;在当下,"权利"往往被人工具性使用,如果没有一定的公共意识和公共精神的规约,又会成为一种公共性的消解力量,从而与通过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文明健康的公共文化生活的主旨相背离。公共文化服务从实质上而言既是文化治理的一种形式,也是文化治理的一项内容。把治理引入公共文化服务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5.
旅游业发展中的文化价值论--以云南丽江旅游业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波 《思想战线》2003,29(3):103-106
旅游业要发展,必须融入文化,让文化推动着旅游业迈进。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资源是旅游业产生吸引力的源泉,充分认识文化价值,挖掘、开发、利用好文化资源,变单调的游山玩水的浅层次游览为融自然与文化为一体的深层次旅游,提升旅游业的档次和品位,仅靠硬件投入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把文化精品作为龙头。云南丽江旅游之所以让世界瞩目,就是打着"文化"这张王牌,把旅游和文化紧密结合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正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精神文明的基石,是社会发展的内驱力。它像一张全覆盖的网络,交织着城乡的每一个环节;它像无处不在的空气,滋润着每一次变革和创新。位于黑龙江、吉林、内蒙古三省(区)交界的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泰来县,是地域、面积、人口规模、经济总量在齐齐哈尔市乃至黑龙江省都偏小的县城。但近年来,这个并不起眼的城市,却独辟蹊径,从耕耘群众文化入手,初步构建了以辽金文化、抗战文化、抗洪文化、湿地文化"四种文化"为支撑,百姓文化为基础,民生文化为根本,养老文  相似文献   

7.
"创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一项成就瞩目的国家级重要民生工程,但就其当下落实情况而言,存在有"政府包办一切"、非政府文化力量缺位或参与度不够的事实,且有城市社区与乡镇农村文化同质化、同一性的发展趋势。在创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工作中,政府要充分促推非政府文化力量参与此项工程,并充分发挥其效能的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中国画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张名片,是世界认识和了解中国的窗口。新媒体时代中国画在海外的传播应正确处理好"媒体图像"与中国画创作、"快餐式消费"与中国画创作的两大关系,加快对外传播平台建设,创新对外文化交流方式,不断增强中国传统艺术的国际影响力,提升中华文化的感召力、亲和力、吸引力,展现我国开放、包容、文明、民主的国家形象。  相似文献   

9.
2013年5月8日,阳朔县兴坪镇、横县石井村等首批13个镇村被自治区政府授予"广西特色名镇名村"称号。作为我区统筹城乡发展的创新载体,名镇名村是一张张亮丽的名片,或积淀着浓郁的历史文化,或展现着当今时代的飞速变迁,或昭示着现代农村的发展未来。  相似文献   

10.
文化反哺:生发动因与社会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反哺是在急速的社会变迁时代所发生的年长一代向年轻一代进行广泛的文化吸收的过程,它标志着人类社会原本由父及子的文化传承模式出现了革命性的变化或代际"颠覆"。造就文化反哺的动因包括社会变迁的提速、同辈群体的影响和大众传播的普及,而文化反哺最重要的社会意义则在于它改变了文化或文明传承的方向,或者说造就了一种全新的文化传承方式。如果说文化反哺现象从共时态角度说算是"只此一地",那么从历时态角度说则堪称"只此一次"。这两大特征赋予包括"文化反哺"在内的中国人民的社会心理嬗变即我们所说的"中国体验"以独特的社会价值,也使当代中国目前仍在延续的这场转型有可能避免沦为单纯的财富增长或GDP堆积。  相似文献   

11.
王晓德 《人民论坛》2011,(10):24-27
全球化会带来美国文化加速向境外传播,但无论如何都不会使这个多元文化的星球变成"美国化"的世界。如今美国文化对其他地区的文化发展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但最终结果只能是后者在与前者的冲突中吸取其有益于壮大自身的成分,并不会在文化传统上失去"自我"或认同。  相似文献   

12.
沈善增 《传承》2011,(19):66-67
古往今来,人类文化以价值取向定位,只有崇德文化与崇力文化两大种。中华文明之所以优越,就因为两千五百多年前,《老子》明确提出了"道德"的概念,确立了崇德文化话语。但《老子》所言之"道德",与今天使用的与"法律"相对而言的"道德"概念有所不同。今天所指"道德",在古时属于"礼"的范畴。"道德"属于伦理范畴,但处于伦理的高端,"礼"则属于伦理的底线。今天通常认为"法律"是约束人的行为的底线,其实"礼"(游戏规则)也是约束人的行为的底线,只不过这是一种文化观念的底线。崇德文化之"德",使用的是"道德"的古义,或谓"本意"。  相似文献   

13.
郭辉 《求索》2012,(8):101-103
随着秋瑾研究的不断广延深拓,秋瑾已不再是以简单的"政治人物"或"英雄人物"就可以概括的,她短暂的生命已经升华为更加复杂多样、精彩纷呈的文化标志。而到目前为止,尚无一部从总体上整合和把握秋瑾的文化身份和心理变迁的专著面世。笔者经过对秋瑾的身世和文学作品的深入研究,力图结合当时社会背景和文化氛围,把握秋瑾的多重文化身份和心理变迁,为读者展示一个全方位多角度的"学术秋瑾"形象。  相似文献   

14.
<正>可持续发展是企业最为关注的问题。我国不少企业存在着"流星现象",短期内迅速发展起来,但由于各种原因而逐渐衰落或破产。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企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世界上一些著名企业之所以"基业常青",就是因为都有其独特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一、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力"的功能意蕴1.理论意蕴:文化力的媒介研究表明,人类社会的运行结构实际上是生产力、经济关系、文化力、政治关系之间错综复杂的  相似文献   

15.
朱晓江 《思想战线》2004,30(1):65-71
白马湖作家群的文化个性从整体上来看是建设性的。和时代"以破为立"的主流思维方式不同,白马湖作家群的努力方向,并不在于反思、批判文化传统(或西方文化)的好坏得失,而主要通过他们扎实的文化工作,从正面向青年学生灌输一种新的文化理念与知识。这种建设性的文化个性与他们以人为中心的文化理念紧密相关,并使其在中西方文化的处理问题上,显示出了兼容并包的风度意气。  相似文献   

16.
<正>军事文化心理研究是促进先进军事文化"军人化"的基础性研究。文化的本质在于"人化"和"化人"。就军事环境而言,"人化"的意义在于,军队这一特殊的武装集团在发展过程中,根据自身需要和目的形成的具有特定价值的军事文化。"化人"则是处于军事文化中的军人或军人团体据此形成的内在、稳定的对军事文化的解释,以及以此为基础表现出的心理行为模式,即军事文化的"军人化"过  相似文献   

17.
满族作为中国五千年文化的集大成者之一,挟带着"国语旗射"文化,与农耕型的汉族京师文化在冲撞的过程中,相互调适、相互吸纳、迅速交融。基于对京师汉文化的倾慕,满族大举入关后,并未采取历代国君对待前朝宫殿或焚烧或拆毁或废弃的做法,而是将明朝故宫完整地保存下来并加以利用;但满族统治者极为重视并竭力保持和发扬满族文化,甚至把这些文化视为巩固清代统治的重要国策,因此,在北京城强制推行满族文化,使得满族文化对北京的人文民风等产生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李晓斐 《思想战线》2012,38(4):17-20
围绕"差序格局"和公私道德的讨论,已经论及中国乡土社会的文化逻辑,或文化图式。运用文化图式的视角,从文化角度来探讨社区内部自身的动力学,可为理解传统背后的驱动力等问题提供新的思路,并可藉其对理解村落权力关系提供一种解释方式。在近百年的路村"麦货会"实践过程中,村民的文化图式得以再生产并发生变迁,而再生产或变迁了的文化图式又解释了不同历史时期"麦货会"组织者的变化。  相似文献   

19.
公共文化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根基",文化秩序是研判治理能力的价值基础,通过公共资源的公共性配置通向文化治理的价值旨归。文化治理的价值诉求体现在"公共性"建制的复权与创生逻辑,通过公共性再造,透视公共价值观趋于消解的多元文化面向。文化机制的理性共识促成了"批判"与"整合"文化取向的目标达成。政府作为"文化强国"的主导者与公众作为"文化权利"的拥有者共同整合文化公共性的建构方向。因此,公共文化治理过程中文化资本要素的价值排序是价值建构的基础,文化治理渠道彰显了文化"工具理性"与"目的理性"的价值耦合,基于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这一载体共同推动公共文化治理的相向共生。  相似文献   

20.
"漾"来自于英文中的"Young",代表年轻与活力."漾文化"是一种以自我创作为中心的流行文化.个性风采、偶像心弦、伤感魅力、冷香情漾,无一不摇荡着青春的艰涩与韵致,张扬着颠覆传统的时尚姿态,集合着欢快、搞笑、魔幻和无所不能.难怪有人说,从少年、校园或社会等流行意识中所萃取的"漾文化",往往呈现褐白、黄色或绿褐色,因为魅惑,因为青青情事,因为人初长成的意气风发,更显斑驳多姿,尤其经过特殊的发酵与变形扭曲,那些灿烂芬芳的年华就更有一些迷离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