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魏东 《北方法学》2013,7(1):60-66
以刑法修正案形式规范劳动教养具有可资借鉴性、相对合理性和技术可行性。我国劳动教养是具有保安处分性质的人身强制性预防措施,可以借鉴国外保安处分制度的法理与实践,以契合我国劳动教养法治化的基本需要。关于劳动教养改革,我国学界目前提出的劳动教养完善方案中,劳动教养独善其身的小修方案具有比较突出的相对合理性。《刑法修正案(八)》比较好地完成了作为保安处分措施的刑事禁止令的法规范设置,其为以刑法修正案形式规范我国单项保安处分措施提供了立法经验,而劳动教养无疑可以成为这种立法经验的"第二块试验田",因而我们有充分理由期盼近期制定出台刑法修正案,以有效实现由刑法规范劳动教养制度的设想。新的刑法修正案应当以实体法与程序法内容相结合的规范形式,确立兼具实质合理性与形式合理性的劳动教养法规范体系。  相似文献   

2.
劳动教养的轨迹及去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劳动教养的产生和发展来看,它以不恰当地牺牲个人权利为代价来维护社会秩序,始终是一种具有一定任意性的治理工具.从法治角度考察,劳动教养是具有刑事性的处罚措施,是典型的"中国式"轻刑.劳动教养的去向是,废除制度,保留功能.即,与中国<刑法>犯罪定量因素决定的实为较重犯罪和较重刑罚相对应,建立相应的对轻罪的轻刑制度.  相似文献   

3.
我国劳动教养制度改革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我国劳动教养制度的形成、发展与现状(一)劳动教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劳动教养是我国特有的一项强制教育改造制度,是指对危害社会治安而屡教不改的,或者有轻微犯罪行为尚不够刑事处罚的人实行强制性教育改造的一种行政性措施。1957年8月1日,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8次会议批准了《国务院关于劳动教养问题的决定》。劳动教养最初是作为新生的政权打击敌对势力,巩固统治地位的一项政策措施而产生的。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发展变化,特别是1957年我国基本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社会关系发生重大变化,…  相似文献   

4.
我国现行的刑事类推制度是一种严格限制的类推制度,其特点是既要保证准确有效地同一切犯罪作斗争,又要防止类推的扩大滥用。这种类推制度,对刑法的类推条款在适用条件、适用范围和适用程序上都有限制性规定。 (一)刑法对类推适用条件的限制规定。定罪判刑适用类推的明文规定,见于我国刑法第79条。这就是说,首先适用类推的行为必须是一种犯罪行为。对于这种犯罪行为的确认,应以刑法笫10条的规定为根据。这是刑事类推适用的一个基本准则和先决条件。  相似文献   

5.
来搞摘编     
福建省龙岩市中级人民法院常筱西认为:劳动教养是我国特定历史条件下独创的一种法律制度,四十多年来走过了它的初创、中断和兴盛。劳动教养制度在满足其创建时违法乱纪、犯罪行为治  相似文献   

6.
高勇  于逸生 《北方法学》2017,11(3):84-90
劳动教养制度废止后,将原来就被视为轻微犯罪的那部分劳动教养内容由刑法接纳,同时将与其同等强度的其他剥夺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一并纳入刑法并建立轻罪制度,是完善刑事法律制度体系、使行政处罚与刑事处罚合理衔接、与人权保障国际公约和多数国家刑法普遍立法例接轨、打击预防腐败犯罪建设清廉社会,以及发挥刑法导引作用提升道德水准、应对风险社会的现实需要。从我国社会现实出发,建构轻罪法律制度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7.
劳动教养制度创设至今已经近 50 年。劳教制度的存在具有历史和现实的合理性。但是,劳教制度本身又存在难以克服的制度性缺陷。劳教制度的改革应该坚持依法治国的方向,走刑事司法改革、刑事一体化的道路。通过《刑法》和《刑事诉讼法》的全面改革和调整,填补现行刑事司法制度中的结构性制度性缺陷,承担劳教制度的社会责任,促进司法改革的发展,实现劳教制度的自然终结。  相似文献   

8.
劳动教养是我国对有违法和轻微犯罪行为人实行强制性教育改造的一种法律制度。近半个世纪来,我国的劳动教养制度教育、感化和挽救了一大批违法犯罪人员,为巩固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起到重要作用。但也应该看到,这一制度尚未完全适应我国法治进程的需要。它与行政处罚制度、刑罚制度存在矛盾,与我国日益重视人权的司法保护发展趋势不符,人们对这一制度的存废之争也由来已久。本文试图通过对我国劳动教养制度的历史考察,剖析其存在的理论缺陷与实践不足,并从理想与现实结合的视角.提出完善和发展这一制度的路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9.
改革与完善中国劳动教养制度(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国外与劳动教养相关法律制度概述 劳动教养制度是一项我国独有的法律制度,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并无与我国劳动教养完全相同的法律制度。但是,从适用的对象和功能以及处置的结果来看,国外的轻罪制度、保安处分制度和少年司法制度与我国劳动教养制度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一)轻罪制度: 轻罪制度是根据国家法律规定对实施了轻微犯罪行为的人予以相应处罚的法律制度。轻罪制度是在对犯罪分类不断深化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最早的犯罪分类源自14世纪的英国,  相似文献   

10.
劳动教养何去何从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劳动教养的存废:学术之争及其评价   劳动教养面临着何去何从的历史抉择。许多学者对劳动教养的去留存废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其中,有代表性的意见不外以下三种:   1劳动教养保留论。持此论者认为,我国刑法规定的犯罪概念既含定性标准又有定量因素。犯罪概念定量因素造成刑法结构性缺损:定量因素的载体只能是行为造成的客观损害结果。这就决定了我国刑法奠基于结果本位、重客观行为轻主观人格的格局。而劳动教养则通过行为侧重反映行为人的劣根性,注重对行为人的教养处遇,从而弥补了刑法的结构性缺损,劳教制度与刑法形成功…  相似文献   

11.
劳动教养是对屡次违反治安管理但又不够刑事处罚的人实行强制性教育挽救的一种行政措施,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一项法律制度。劳动教养的性质和任务决定了劳教执法管理工作具有鲜明的特性,多年来,由于忽视了这一特性,劳动教养场所的执法指导思想比较模糊,与监狱刑罚执行工作在实际操  相似文献   

12.
劳动教养制度是在我国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创设的一种法律制度,在此后漫长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几经改造,现在可以说是面目全非,与创设这项制度的初衷渐行渐远。不可否认,劳动教养制度在维护我国社会治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尽管它是以在一定程度上牺牲某些人的自由与权利为代价的。随着我国刑事法制的推进,劳动教养制度的不合理性日益凸现。为此,我们认为,必须改革现行劳动教养制度。一、劳动教养制度与现代刑事法治精神是相互矛盾的1.劳动教养制度产生的历史背景劳动教养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1957年8月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国务院关于劳动教…  相似文献   

13.
我国的劳动教养,是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法律制度,从创建至今已走过了整整五十年不平凡的历程,并已成为我国法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1957年8月,为了巩固新生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维护社会治安秩序,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了《国务院关于劳动教养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这是有关劳动教养制度的第一个法律文件。由于《决定》的颁行,使我国劳动教养由初创时期的文件、政策规定,定型为法律规范;由收容机关及厂矿企业内部的反革命分子和坏分子,而转为面向社会,收容有违法和有轻微犯罪行为的人员;由安置就业措施而成为与社会违法犯罪作…  相似文献   

14.
一、设立刑事诉讼中附带精神损害赔偿的民事诉讼制度具有必要性我国《刑法》第36条规定:“由于犯罪行为而使被害人遭受经济损失的,对犯罪分子除依法给予刑事处罚外,并应根据情况判处赔偿经济损失。”《刑事诉讼法》第77条规定:“被害人由于被告人的犯罪行为而遭受物质损失的,在刑事诉讼过程中,有权提起附带民事诉讼。”这些规定不仅从实体法方面而且从程序法方面确定了我国的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法律制度,但附带民事诉讼的范围仅限于犯罪行为造成的物质的或经济的损失,据此,因犯罪行为造成精神损害的被害人,木能提起附带民事赔偿诉讼…  相似文献   

15.
刘仁文 《方圆》2023,(13):72-74
<正>陈泽宪教授学术视野宽阔,理论功底深厚,他对刑事法治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从理论层面看,他的研究不仅涉及刑法基础理论、经济刑法、单位犯罪、毒品犯罪等,还涉及刑事诉讼法、国际刑法等诸多领域,并在削减死刑、改革劳动教养制度等许多方面产生了重要的决策影响力  相似文献   

16.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是我国《刑法》、《刑事诉讼法》规定的一项重要法律制度。构建这项制度的目的在于人民法院通过审理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案件,在依法追究被告人刑事责任的同时解决因犯罪行为引起的民事侵权纠纷,从而不仅实现刑事诉讼打击犯罪和保障人权的双  相似文献   

17.
劳动教养是我国特有的以维护社会治安为目的,对有轻微违法犯罪行为尚不够刑事处罚的人,实行强制教育改造的一项惩戒制度。这项制度实施四十多年来,通过劳动教养机关对被劳动教养的人实行教育、感化、挽救,使那些处于犯罪边缘的人,避免继续违法和陷入犯罪的泥潭,并进而使他们成为有益于社会的新人,在预防和减少犯罪,维护社会治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必须清醒看到,劳动教养制度不断随形势、政策的变化而变化,而且劳动教养这一行政强制措施,对被劳动教养的人的人身自由的限制期限,比我国刑法规定的短期自由刑的管制与…  相似文献   

18.
警察权的司法控制——以劳动教养为范例的分析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劳动教养是一种由警察机构享有的行政性羁押措施。在实体构成和适用程序方面,劳动教养制度都违背刑事法治和程序正义的基本精神。在强调法治的背景下,需要对劳动教养制度作出深刻的反思。但是,劳动教养的保安处分化并不是一条理想的出路,而将劳动教养所限制的对象完全纳入到现行行政处罚制度或者刑事处罚体系中来,也会产生一系列的问题的缺憾。要彻底解决劳动教养问题,就必须重新改造中国的行政制裁体系和刑事制裁体系,消除警察机构所享有的行政性羁押权,并重新确定警察机构的权力范围和处罚程序。加强对警察权的司法控制,是中国走向法治社会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9.
市民刑法与敌人刑法的划分是21世纪初重要的刑法思想;刑事和解的人的目的性存在的哲学基础,所诠释的恢复性司法的恢复正义理念及刑事和解制度构建的适用范围均与市民刑法的内涵相契合;刑事和解制度的生存空间必然是市民刑法。本文将从刑事和解制度所具有深刻的哲学基础、所体现全新的司法理念,其制度构造的合理适用范围几个维度展开分析,试图论证这样一个基本命题:市民刑法是刑事和解制度的生存空间。  相似文献   

20.
一、劳动教养存在的矛盾与弊端 完善劳动教养立法,一个不可或缺的前提是对劳动教养法律制度进行现实的反思。通过对劳动教养立法规定和司法活动的评价,剖析其存在的矛盾与弊端,为劳动教养立法提供理论根基。(一)现行劳动教养法律层次过低 依照新制定的国家《立法法》的规定,涉及公民人身自由基本权利的法律必须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颁布实施。国家《行政处罚法》也有相同的规定。依照现行劳动教养法律规定,劳动教养不是刑事处罚,而是对被劳动教养人员实行强制性教育改造的行政措施.其强制性的重要标志是较长时问门(1-3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