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代韩国》2015,(2):129
<正>东亚地缘环境变化与中国区域地缘战略郭锐/著2015年6月出版/59.00元ISBN 978-7-5097-7173-0本书梳理了冷战后地缘理论的发展和演变,分析了冷战后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国际环境的深刻变化,东亚地区发生的巨大变化,阐述了东亚地缘经济合作的现状与问题、美国东亚联盟的转型、中俄能源合作等一系列问题,并相应地提出了一些应对的思路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初智勇 《欧洲研究》2023,(5):92-118+175
俄罗斯安全观随国际互动的性质与程度呈弹性变化,具有可变性与可塑性。其传统安全观基于“霍布斯意象”的权力导向模式,分为周边和欧洲国际体系两个层面。俄罗斯在周边主要奉行局部扩张战略,在欧洲国际体系主要奉行权力制衡战略。局部扩张与权力制衡有利于物理力量的积聚与国际平衡,使俄罗斯得以应对地缘不安全问题。但传统安全格局的稳定仍需大国在战略层面的国际共识加以维系。冷战后期,特别是冷战结束后的国际形势变化,促成非传统地缘竞争的国际格局。在新的国际情境下,俄罗斯传统安全观战略层面的共识成分逐渐向认知层面转化,并开始突破或超越“霍布斯意象”。俄罗斯新安全观呈现不同认知层次的三维投射。随着国际互动的性质与程度的变化,俄罗斯安全观的演变与发展呈双向可逆特征:既可以向未来迈进,也可以向传统回归。  相似文献   

3.
“亚东”不同于“东亚”.从“亚东”一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台湾政治历史中的消逝,可以看出冷战期间台湾解殖渐行渐弱的过程.当前去殖民学术中流行一种为了解殖而实行的“策略性本质主义”,鼓励底层刻意采纳某一种具有本质性的身分,作为动员抵抗的话语策略,然而这反而会巩固殖民与被殖民的二分视角,进而迫使底层依赖被殖民意识来维系自我认识.我们主张必须对解殖进行再理论化,将解殖话语及其实践视为一项关系性的建构,以化解本质性的二分及所导致的对被殖民身分的反复强调.因而,透过亚东话语在台湾的消逝,可以证实冷战造成的地缘安全话语已经取代解殖.亚东话语之失落,间接揭露了台湾解殖难以为继的困境.冷战的进行关乎美国透过围堵政策划分世界之知识建构,相当程度上造成了东亚话语对亚东话语的替代.亚东话语所投射的,是一种地缘文化的视角,而东亚话语则意谓着地缘战略意图.后者承继“大东亚共荣圈”,恰恰是日本在二战前及战时用来支持殖民主义与军事扩张的话语.  相似文献   

4.
冷战结束后,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的崛起及其引发的地缘政治效应使得东亚成为欧美对外政策及双边战略关系中的一个关键地区。双方在该地区的战略互动日益受到关注。尤其是2008年以来,在美国战略重心东移以及欧盟加大介入亚洲事务的背景下,欧美在东亚的互动与协调明显有所加强。随着中国与东亚崛起给西方构成的挑战日益明显,欧美在东亚的互动可能更加重要和迫切。然而,欧美在亚洲战略上的分歧以及欧盟深度介入亚洲事务的能力不足等因素也将继续对双方的互动与合作构成制约。欧美在东亚的战略互动,不仅对冷战后大西洋关系的重建意义重大,而且也将对中美欧关系的发展和21世纪东亚格局与地区秩序的塑造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5.
冷战结束之初美国亚太安全战略的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心伯 《美国研究》2002,16(3):50-65
本文着重探讨冷战结束之初美国战略界对东亚发展前景的展望和关于美国亚太安全战略走向的辩论,并对老布什政府对美国亚太安全战略的调整进行分析.文章认为,随着冷战的结束,布什政府试图使美国亚太安全战略态势由"遏制+威慑"转向"均势+威慑",并把应付日本力量的增长作为美国亚太战略的重要课题.但这一转变主要体现在战略指导思想上,而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美国在冷战时期发展起来的安全结构,这种调整的有限性反映了五角大楼对地区安全形势演变的不确定态度,一旦新的安全挑战需要华盛顿重新界定其亚太安全战略的指导原则,它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的安全结构.  相似文献   

6.
<正>冷战结束后,国际格局呈现多极化趋势,同时大国间的战略博弈愈演愈烈。东亚由于地缘政治和经济因素成为大国博弈的主要战场之一。其中,朝鲜半岛冷战结构造成的南北分裂、南北对峙等问题不仅是东北亚格局演变方向的决定因素,也是各国学者研究的重要课题。尽管国内目前有很多关于韩国外交政策和朝鲜半岛安全与统一问题的研究,但多从历史角度进行系统阐述,从理论上对该主题进行的研究相对匮乏,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韩国外交政策的困境:国家  相似文献   

7.
冷战结束后,东亚地区秩序的变化显而易见,但如何界定当今的东亚地区秩序却一直存有争论。本文试图从地区秩序的界定和分类入手,结合冷战后有关东亚地区秩序的争论,分析中国崛起对东亚地区秩序的影响,以辨析和把握东亚地区秩序的发展方向。作者发现,冷战后有关东亚秩序的争论说明,东亚地区尚未形成得到普遍认可的秩序安排,但决定其未来发展走向的两个核心因素已愈发明确,即美国的东亚同盟体系的延续和中国经济实力的崛起。东亚地区秩序演变趋势是,美国依托其东亚同盟体系与经济崛起的中国协调,共同塑造地区规则,维护地区稳定安全。其具体特征是:美国依靠其地区同盟发挥作用;中国与美国及其盟国通过多边或双边协调解决地区安全问题;中国自我克制缓解地区安全问题。决定东亚地区秩序未来的关键是既有的美国东亚同盟体系如何应对中国崛起。要巩固、深化地区协调共治秩序,需要美国及其东亚同盟体系对中国的自我克制政策做出善意的战略回应。  相似文献   

8.
后冷战时期,因其重要的地缘政治、地缘经济和地缘文化地位,中亚成为国际竞争中新的地缘战略资产。土耳其出于因应国际形势的客观要求,大国雄心的国家夙愿以及对中亚丰富能源的巨大需求,将中亚视为其"外交战略的轴心"。土耳其正发党执政后,其中亚战略举措愈加务实和多元。中国提出的"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契合了中土两国的战略目标和发展诉...  相似文献   

9.
当前东亚经济合作呈现出新的特征,其中有两个明显态势对于地区稳定和发展会带来长远影响,一是美国携TPP重返亚洲,试图主导东亚事务;二是东亚各国与中国的经济相互依存越来越深,然而在政治和军事上对中国的疑虑也越来越深.对中国而言,这两大态势涉及了中国对外关系中最重要的中美关系和与周边国家关系,使中国的周边安全环境更加敏感和复杂,在战略上亦对中国实现和平崛起的总体目标提出了严峻挑战.东亚经济合作中的主导权竞争问题以及区域内部由于利益分歧和战略信任缺失而可能导致的外溢效应给东亚地区的区域稳定带来不确定消极因素.中国必须重新思考其在东亚地区的战略选择.中国在东亚合作事务上的战略选择应当注意,引导中美从“战略竞争”走向“战略协调”;在深化经济领域的功能性合作的同时,注重建立与东亚主要国家的战略对话,提升战略互信.  相似文献   

10.
王传兴 《当代亚太》2011,(5):28-41,27
区域主义的启动和深化受区域内外安全环境的影响。欧洲区域主义的启动和深化与其内外安全环境之间呈正相关关系,因而它得以历经冷战而不衰,并在冷战后进一步强化。比较而言,北美区域主义的深化与其内外安全环境总体上都是负相关关系,因而北美区域主义至今基本上仍仅限于经济领域。与北美区域主义类似,东亚区域主义的深化与东亚区域内外安全环境也基本上是负相关关系,但不同的是,由于东亚区域的内部安全环境是竞争性的,因此东亚区域的"共同体感觉"虽然呈日益强化之势,但总体上说是脆弱的。东亚区域主义的深化不仅受区域内部安全竞争的挑战,还受到区域外部的竞争性安全环境———区域间大国和全球大国安全竞争———的制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