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汤建龙 《理论探讨》2006,1(5):55-59
马克思对现实社会关系的理解有一个从经验主义到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过程。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笔记本Ⅰ”中,马克思对社会关系的理解是经验实证主义的,而在“笔记本Ⅱ”、“笔记本Ⅲ”以及以后的《神圣家族》和《评李斯特》中,马克思对现实社会关系的理解则是经验历史主义的;同时,在上述文本中,现实社会关系的线索在马克思的思路中是处于次要地位的。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开始,现实社会关系的线索被马克思提升到了理论线索的主导地位,但是,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对现实社会关系的理解仍然是经验历史主义的。只有从《哲学的贫困》开始,马克思对现实社会关系的理解才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平台,但《哲学的贫困》中,马克思对现实社会关系的本质内容的理解还不是科学的,只有到《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时期马克思对现实社会关系的本质内容的理解才真正科学而深刻。  相似文献   

2.
李爱华 《学理论》2009,(26):7-8
"异化理论"是马克思在《188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称为《手稿》)中所阐释的主要观点,在《手稿》中,他借助于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从黑格尔的"绝对精神的异化"和费尔巴哈的"宗教的异化"中引申出自己的"异化观",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人的本质",提出了"人的解放"的观点。本文将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中"人的本质"思想与其"主体"的学说相联系,并结合现代社会中的人的存在状态和境遇来说明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对现代人发展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胡莹 《学理论》2010,(12):47-48
立足于《手稿》,从共产主义的发生学根源入手,分析此时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的理论前提、经济论据和现实基础,明确了共产主义通过对现实状况的积极扬弃,实现人本质的复归,是理想与现实的具体统一,最终指向人性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4.
杨欧 《学理论》2009,(25):3-4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阐述了异化劳动理论及人的本质,并且指明了异化扬弃的途径,即消灭私有制,实现共产主义,从而达到人的本质的真正复归。马克思虽然没有明确的关于社会主义异化的论述,但是这位导师对于人的异化的一系列阐述,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建设同样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董圆圆 《学理论》2022,(9):37-40
《巴黎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关于共产主义人本思想是在批判“粗陋的共产主义”与“政治的共产主义”的基础上阐发的,马克思在《手稿》中提出了自己对共产主义人本思想的理解,认为共产主义是要通过对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来实现人的彻底解放,他指出真正的人是对“人的本质真正占有的人”,是全面发展的人、与自然和解的人、与社会统一的人。《手稿》表明了马克思具有深厚的人本底蕴,对新时代人本思想的发展充满价值意蕴: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提供理论依据,为实现伟大梦想提供精神动力,为深化生命共同体意识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6.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这部马克思早期的重要著作中,有两个问题是令人深思的:其一,为什么马克思在研究人的本质问题的同时接近于提出唯物史观的重要思想;其二,“劳动是人的本质”这一重要思想究竟如何评价?要解决这两个问题不能不涉及到下述问题:马克思在《手稿》中,研究人的本质  相似文献   

7.
邹燕 《学理论》2010,(17):34-35
资本主义制度下,人的异化状态尤为明显。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马克思从经济事实出发得出异化劳动这一范畴。本文分析了《手稿》中异化劳动的具体体现,以及对异化劳动的积极扬弃———共产主义的道路和人的自由的实现,这一理论虽然已经有了后来唯物史观的一些思想萌芽,但还受到先验论的影响,有对人的本质的一个先验设定。  相似文献   

8.
《学理论》2017,(1)
马克思的对象化思想集中体现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之中。在《手稿》中,马克思通过批判和扬弃黑格尔与费尔巴哈的对象化思想,论述了客观事物对象性的普遍性、人是对象性存在物、对象化是人的本质力量、人的对象化是受动与能动的统一、人的对象性是一个历史生成过程等五个方面的丰富内涵。马克思的对象化思想在人自身的内在能力、外在的物质世界、人的社会关系三个方面对当今人的发展问题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9.
《学理论》2021,(6)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提出异化劳动理论。阐述了异化劳动四个规定及相互关系,进而提出人的本质异化思想,从而扬弃异化、实现人的本质力量复归。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现实表征集中体现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异化,基于马克思"异化与扬弃异化走的是同一条道路"的观点,应提升人的本质力量,直面异化;构建"自由人的联合体",驯服异化;坚定共产主义信仰,克服异化。以"出世"之心行"入世"之事,于微观而言,人的本质力量才能复归。于宏观而言,才能实现国富民强、民族振兴!  相似文献   

10.
有人说,马克思的《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的“社会思想,特别是共产主义理论,还是空想的,不切实际的”;认为《手稿》的“根本思想”是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原则;《手稿》的中心论点是“所谓‘人的本质异化’,以及由此而产生的阶级和私有制的论点,‘私有制的扬弃’和‘人性的复归’的论点”,认为“把人的本质异化作为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形成的原因,而把人的本质异化的扬弃作为共产主义实现的前提”的这样的理论,“既是和唯物主义矛盾的,更是和历史唯物主义根本对立而完全相反的”。这种论断,可以说是对《手稿》基本思想的任意歪曲。《手稿》的基本论点下是人的本质异化,而是异化劳动;不是人的本质异化产生着阶级和资本主义的私有制,恰恰相反,而是异化劳动不仅生产着阶级和资本主义的私有制,而且生产着人的本质的异化;异化劳动是人  相似文献   

11.
袁伟 《理论视野》2023,(10):5-10
资本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可或缺的要素。马克思对资本本质的认识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在早期经济学哲学批判视域中,马克思将资本主要看作积累的劳动;在政治经济学批判深入发展时期,马克思在积累的劳动的基础上认识到了资本的社会关系本质;到了《资本论》及其手稿和晚年,马克思又认识到了资本是一个运动过程。马克思对资本本质认识的这一动态演进过程清晰地揭示了资本的本质和特征,有助于澄清当下有关资本的认识误区,为正确认识和把握资本的行为规律,从而为新时代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了理论指引和现实启示。  相似文献   

12.
张楠 《学理论》2013,(24):48-49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实践的人道主义"的诞生地。在对马克思人道主义的理解存有普遍争议的今天,回到思想发生的原初过程,以《手稿》为文本依据,从马克思对"人的本质"这一人道主义的根本问题的变革性理解、人道主义发展中的异化及其扬弃以及共产主义是一种实践的人道主义三个方面,探寻马克思对"实践的人道主义"思想的阐发。  相似文献   

13.
郭士博 《学理论》2013,(7):33-34
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人学思想的跳级石,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便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手稿》中的关于人的异化、类存在和与自然的关系等方面都深深印刻着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痕迹。但马克思在此基础上突破了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缺陷,在对"人"的认识上,实现了对费尔巴哈视野中"人"的超越,从而奠定了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进行全面系统批判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隋洪波 《学理论》2013,(32):39-41
马克思视野中的"人的问题",就是作为现实的历史的人如何实现"自由而全面发展"的问题。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逻辑构架看,马克思将共产主义的自由,归结为无产阶级克服劳动异化、消除阶级分化,并把扬弃私有财产制度当作是克服异化劳动、走向共产主义社会的必要手段。追随马克思的思路,我们可以澄清在资本主义时代"人的问题"的本质,洞悉"人的问题"产生根源,从而为社会主义新社会彻底解决"人的问题"提供理论上的背景支援。  相似文献   

15.
杨荣 《学理论》2013,(4):67-68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革命地实现了人到类的思维转变,而这种转变则是马克思从国民经济学的事实出发,找到了主客敌对的根源———异化劳动,并在克服异化劳动的过程中,发现了主客统一的途径———自由自觉的劳动。实现了人到类的思维方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16.
郑军  张伟 《学理论》2008,(22):50-51
马克思写于巴黎的《巴黎手稿》(又称《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一部未完成的著作,它的一些理论和见解在马克思的思想发展史上(通过文本历史分析)还有所欠缺。针对《巴黎手稿》中提出的"人的异化",本文从异化涵义、人的本质以及人的异化的真正内涵这三个维度逐步进行研究说明。  相似文献   

17.
货币是马克思深刻理解市民社会本质的关键范畴。《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对货币的认识突破了哲学批判的单一视角,通过对国民经济学前提(私有财产)的批判,深刻指出了货币的劳动主体本质及其与私有财产的关系。在“货币”片断中,马克思以哲学批判为基础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深刻揭示了货币的媒介作用、颠倒力量、需要异化和量的规定性问题。《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货币思想的理论突破,是马克思转向政治经济学批判和方法论创新的具体应用,对理解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理论发展逻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认为,人类真正的贫困是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而导致的。而真正的富有也应该是作为总体的、全面的人的本质力量的丰富完全显现。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阐述了贫困同工人异化劳动之间的因果关系,贫与富真正含义及实现人的真正富有等观点,对当下人们正确对待贫与富以及如何真正的成为一个富有人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虽然在马克思逝世后近半个世纪才面世,但其在马克思思想的发展历程中却有着特殊的地位。马克思的异化理论起步于主体能动性,通过对国民经济的批判得出人的类本质异化和复归的批判逻辑。旨在通过阐述马克思的异化理论的内在逻辑来突出人的主体性地位,为当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予以借鉴。  相似文献   

20.
冯倩倩  萧诗美 《理论导刊》2024,(4):97-103+116
“现实的人”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马克思的核心问题域也是“人的问题”,他不仅关注“人的问题”,更要解决“人的问题”。现代性中“人的问题”在马克思所生活的资本主义时代着重表现为人的异化境遇。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通过论证“异化劳动”“私有财产”和“共产主义”这三者的逻辑联系,对“人的问题”的困境给予解答。他首先把异化劳动同私有制联系起来,分析异化劳动的产生和发展及其与私有财产的关系,进而强调要结束人的相互异化必须消灭异化劳动、废除私有财产,而其解决之道正是促进人的本质的复归、实现人的解放的共产主义运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