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经济人假说”的演变及其启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西方主流经济学关于人的问题假设即“经济人假说” ,已经历了三次抽象或三个发展阶段 ,“经济人”也由“传统经济人”演变为“新经济人”。“新经济人”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复兴了新古典经济学 ,使经济学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但是“新经济人”也并非完美无缺。要想进一步推进经济学研究 ,就必须对人做出正确的抽象。对此 ,一些基础性的研究必不可少。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现实的个人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概念和重要理论,它蕴含了四重逻辑,即生存逻辑、发展逻辑、解放逻辑与自由逻辑。从地域性的人到世界性的人,从异化的人到有个性的人,从人的非现实性存在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就是人的解放逻辑,也是共产主义作为人的自由联合体的科学构想,同时也是马克思现实的个人思想的真实意义。只有科学把握马克思现实的个人思想,我们才能进入到历史唯物主义这座理论高地;只有把握其科学性、革命性和实践性,才能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在实践中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发展和创新。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现实的个人”及其发展的历史类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对个人的理解经历了由精神性的个人、类本质的个人到"现实的个人"的演变过程.马克思从"现实的个人"出发,分析了个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三种历史类型即"有生命的个人"、"偶然的个人"和"有个性的个人",并且将"有个性的个人"理解为个人发展的价值理想.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认为,“现实的个人”是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进行生产实践活动的人,也是处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之中的人。深刻理解和把握其基本内涵,从理论上来讲有助于我们完整地理解唯物史观,并运用之来研究、分析问题;从现实上来讲为我们坚持“以人为本”提供了哲学基础,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理论基础,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现实基础。  相似文献   

5.
文小勇 《探索》2002,42(4):72-75
马克思对“现实的个人”的理解和说明是基于“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而形成的一个彼此相互诠释的说明过程。马克思学说个人观的立足点是从人的本质、社会的发展和物质生产劳动的关系诸方面,揭示“现实的个人”范畴的丰富性。  相似文献   

6.
蒋爱华  刘必好 《唯实》2004,(6):12-15
从历史与现状两种维度考量经济人假说这一传统命题,可以发现,其"自利"和"理性"具有不可检验性和非现实性.超越这一假说,必须摆脱主流经济学对伦理学的回避,着眼于学科间的横向综合,重建经济学理论基础.经济伦理研究这一新的视域,对于开拓经济学新的研究领域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7.
盛新娣 《探索》2003,(3):54-57
马克思所说的人是“现实的个人”。这一思想既是对西方传统形而上学的继承和综合,又是现实经验的全面深刻的概括和提升。它不仅对“物质”、“实践”等基本范畴在自己哲学体系中的地位给予重新定位并做出更合理的解释,而且把它们同“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有机地融为一体,确立了社会历史演化过程中真正存在的“实体”——现实个人;揭示了自有人类以来客观物质世界的真实内容——处于一定社会文化环境之中的个人,不断进行着实践活动这一生生不已、运动发展的过程。立足于这个基本点,现代人的创造性特征获得了更有价值的理解。  相似文献   

8.
论文提出"经济人"难以远离伦理支撑的观点,从经济人的伦理需求机制、伦理约束机制,伦理机制的刚柔相济几方面界定了经济人的伦理坐标,并进一步阐明了"经济人"的伦理效用.  相似文献   

9.
"现实的个人"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逻辑起点与立论基础有着深刻的思想内涵.从对马克思哲学中人的概念的理解出发,剖析马克思从"人"到"现实的个人"的思想形成的思维理路,揭示在历史唯物主义语境中"现实的个人"的思想内涵,"现实的个人"的意义不仅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同时也是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人道主义精神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10.
沈晓阳 《探索》2002,1(1):55-58
马克思“有个性的个人”概念主要包括三层涵义普遍的个人、完整的个人、自由的个人。马克思思考“有个性的个人”的主要方法论原则包括社会性与个体性的统一、决定性与创造性的统一、现实性与理想性的统一。“有个性的个人”的形成是一个社会关系决定人的个性发展、人的个性发展改变社会关系并因而进一步改变和完善人的个性的辩证过程。而推动这个过程发展的主要是个体与类的矛盾、劳动与异化的矛盾、自由与必然的矛盾。社会主义为这些矛盾的解决提供了基本的历史条件,并将随着自身的不断发展而使这些矛盾逐步得到解决。  相似文献   

11.
吴超男 《世纪桥》2009,(23):45-46
《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中现实的个人不仅是唯物史观的开端,而且实现了马克思人学的质的飞跃,摆脱了传统“抽象的个人”对马克思的困扰。实现了具体的、实践的、现实的个人的转变。目前,理论界对待这一重要范畴还存在着一些争议,但是现实的个人已经引起了人们的重视,也取得了不错的研究成果,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有待于继续加强研究。  相似文献   

12.
吴超男 《世纪桥》2009,(21):45-46
《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中现实的个人不仅是唯物史观的开端,而且实现了马克思人学的质的飞跃,摆脱了传统“抽象的个人”对马克思的困扰,实现了具体的、实践的、现实的个人的转变。目前,理论界对待这一重要范畴还存在着一些争议,但是现实的个人已经引起了人们的重视,也取得了不错的研究成果,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有待于继续加强研究。  相似文献   

13.
黄建平 《世纪桥》2009,(13):70-71
“此在”是海德格尔哲学探讨人的重要概念,也是进入其哲学的理论入口。在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中,“此在”范畴意指“作为存在者的人”和“人的现实生存”。与传统哲学不同,海德格尔强调的是人的“在此”。“在此”是“此在”的哲学前提。海德格尔的“此在”理论与马克思的“现实的个人”思想具有相似性。海德格尔由“此在”追问存在的意义,实际上是把马克思历史辩证法的主体向度推向一个新的理论境界。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原著为基础,以我国当前的社会现实为背景,对马克思“个人”观的基本内涵和主要内容作了系统的分析,重新审视和理解马克思的“个人”观,对于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和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推进个人的全面发展以及反对个人主义倾向等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蒋楼 《实事求是》2012,(6):12-16
文本研究和经典著作解读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重要范式之一。《〈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一文蕴含的“现实批判”维度的革命观,不但实现了马克思革命观的历史性变革,而且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奠定了“现实批判”的思想维度和“以人为根本”的核心价值理念。这不管是对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还是对于当代中国社会的重大现实问题的解决,都具有重要的理念支撑和方法参照意义。  相似文献   

16.
以马克思主义原著为基础,以我国当前的社会现实为背景,重新审视、理解和分析马克思的“个人”观。对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和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推进个人的全面发展以及反对个人主义倾向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出"现实的个人"是唯物史观的一个重要范畴.它深刻揭示了人的受动性与能动性、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相统一的辩证关系,对我们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现实的个人"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反思具有两重视角,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也是反思"对思想政治教育质疑"的出发点.  相似文献   

18.
现实的人是马克思学说的出发点。所谓现实的人,是指在一定的人与自然关系和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生成和历史发展的人。其基本规定是:现实的人是自然存在物,是有意识的存在物,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是社会存在物,是历史存在物。从现实的人出发,在阶级社会中就是从人的阶级存在出发,主要是从代表社会未来的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现实处境和根本利益出发。对马克思"现实的人"这一新解,对于我们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和《论犹太人问题》中,马克思对宗教、政治和市民社会的直接批判,隐喻了"现实的人"的信仰被宗教、法哲学和金钱所异化的状态,并由此将"现实的人"的信仰异化归结为三种形式,即宗教形式、金钱形式和法哲学形式。然而,这一切都是由于"现实的人"的价值取向背离于"人的现实"而造成的信仰异化。一方面表现为"外在性的压迫"造成人对现实的无奈;另一方面表现为"内在性的束缚"造成人的心灵的空寂,这种心灵的空寂是对人的自我意识的贬谪。最后,信仰主体——"现实的人"的祛魅,要在批判中超越人的自我意识的贬抑。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拜物教理论不仅从现象上揭批了拜物教的种种危害,科学划分和区别了拜物教的三大类型,更重要的是他深刻揭示了拜物教产生的经济根源、阶级实质,提出了扬弃的根本路径。马克思的拜物教理论运用科学批判的话语从历史主体发展的视角与观念的层面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不合理与反人道性。它对于我们应对当代中国经济伦理建设面临的挑战与困惑,走出拜金主义的意识形态迷雾,重建科学的财富伦理观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