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苏晨 《各界》2010,(1):6-9
我是陶铸手下“八竿子打不到”的“小萝卜头”。最早见到他,是1949年新年过后,他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十七军政治委员任上调到第四野战军政治部任副主任。他在北平外围先后召开“四野”各军政治部宣传部长、组织部长会议,布置北平和平解放与部队相关的宣传工作、组织工作,我奉命去给两会作记录,那时候我是“四野”政治部宣传部教育科的干事,天知道干吗会让我去给这两会作记录。  相似文献   

2.
早在1967年1月,遭受陷害的陶铸,就被责令在家里检查。他家的红电话被拆掉,文件也停送了,许多造反派不断地到他家里来批斗他。“七二零”事件后,又被抄家。1968年他除被限制行动自由外,  相似文献   

3.
宋凤英 《党政论坛》2008,(12):36-37
在创建新中国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中,陶铸早就有党内才子的美誉。陶铸和知识分子有一种知音的特殊感情。许多和陶铸有交往的知识分子都深有感触地说:“知我者,陶铸也。”  相似文献   

4.
钱学森生前一直坚持不准给他写传。有人曾经想写,他知道后十分严厉地说:“我还没死,你们急什么!”  相似文献   

5.
早在一九五九年,郭沫若就曾为《郁达夫诗词抄》写过《序》。《序》中有这样的评语: “在他生前我曾经向他说过:他的旧诗词比他的新小说更好。他  相似文献   

6.
薛明 《民主》2007,(1):38-39
2006年3月4日,敬爱的叶至善伯伯去世了,我怀着悲痛的心情翻看他生前和我的合影及他赠给我的书籍。我与他交往二十八年,往事如画,一幅幅展现在我的眼前。大约1977年秋,我受叶圣陶公公的邀请,跟随我的老师叶至诚到北京玩,住在叶宅的客房里。中午,大门一响,一个高大的中年人推着自行车进门。老师喊了一声:“阿哥转来了!”我才知道他是师伯叶至善,是中国青年出版社的头,给我寄过《李自成》;叶老寄给我的黑白照片,也是他与儿子三午一起冲洗放印的。进门他对我点点头,我朝他笑了一笑。饭桌上的交流涉及面很广,叶三午尤其健谈。叶老、至善伯、至诚…  相似文献   

7.
我和熊元启同志在一个科,他当科长,我当副科长,桌对桌、面对面工作了二十个月。他辞出后很长一段时间,每当早晨上班走进办公室,我总是不由自主地对着他生前用过的办公桌静默一会。是等候?是期侍?是怀念?还是探讨问题前的自我思想准备?都是的。但,我再也不能和老熊一起直来直去地交换思想、交流心得,商量工作、总结经验了! 我比熊元启同志大十岁,相处中却习惯称他老熊,把他当成我的良师益友。说来惭愧,我这个“老政工”竟是老熊调仪表厂后的第一个工作对象,而我们之间的友谊,也正是从我受到他教益的那个时候开始建立起来的。老熊是一九八三年十月初正式到宣传科上班的。听说他来当科长,我顿时产生了一种轻松之感。不,应该说是一种解脱之感。我觉得来了一个强手,  相似文献   

8.
写好“一撇”和“一捺” ,共同打牢企业的支撑点。“搞好一个企业 ,关键要有一个好班子 ,特别是班子中的党政一把手要配合好。”这是我们已故党委书记、老经理王权同志生前经常说的一句话。我与王权同志在西单商场搭班工作近十年 ,无论是什么主题 ,我们都始终唱一个调 ,和一个拍。1995年王权同志得病后 ,组织上让我担任总经理 ,王权同志改任党委书记、董事长。一时大家不习惯 ,一些干部还是找王权同志签字。王总说 :“找秀玲签去。我现在不是总经理了 ,我不能破坏制度。”我则总是对干部们说 :“王总是多年的老经理 ,还是董事长 ,他经验…  相似文献   

9.
《瞭望》1999,(34)
李登辉又在大放厥词了。8月10日他在台湾的一个场合讲话时说,他提出两岸关系是“国与国关系”引起世界哗然“非常好,愈闹愈大,念闹愈好。”在这里,李登辉是越说越明白了。已被国际社会认定为“麻烦制造者”、“不可预测的政客”。“搅局者”的李登辉,再一次赤裸裸地暴露他蓄意搞分裂的真面目。他就是要在两岸关系上做文章,利用破坏两岸关系制造区域紧张,不但要以台湾人民的利益为赌注,甚至还企图以世界的和平与安定为赌注。这样一个政治狂人的所作所为到底说明了什么呢?据台湾媒体报道,李登辉的说词是这样的:“我提出两岸关系是…  相似文献   

10.
俗话说,萝卜白菜,各有所爱。读书也是这样,啥人读啥书,爱读他才读。雷锋同志生前就特别喜欢读有关英模人物的书。他在日记中写下读书心得:“黄继光这本书,我不止看过一遍……我每当看完一遍,就增加一分强大的力量,受到的教育也一次比一次深刻。”雷  相似文献   

11.
王元 《各界》2013,(6):44-47
太康六年(285年)的正月的一天,洛阳皇宫中的晋武帝司马炎收到山东青州传来的一份快报,七十多岁的尚书左仆射刘毅去世了。晋武帝不禁拍着桌子惊道:“失去我的名臣,可惜没让他生前担任三公。”  相似文献   

12.
在共和国50年的历史长空中,艺术群星璀璨。而在歌剧表演舞台上,有“乐坛上长青树”之称的李光羲曾经创造了三个不同的“外国小生”形象,从而赢得了“歌剧王子”的美誉;他演唱的上百首中外名曲,更是余音袅袅,脍炙人口。迄今为止,这位已经古稀之年的“歌剧王子”。仍在歇坛上常唱常新,经久不衰。他称得上是中国歌坛上空闪烁着耀眼光芒的“长明星”。“愈听愈爱光羲歌,绿野轻云淌大河。一曲《货郎》抚掌久,几杯《祝酒》醉人多。声应钟吕四方欢,情化顽冥万众和。我愿十年春更美,鲜花敬献舞婆娑。”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进中央主席许嘉璐的一曲题词祝诗,道出了李光羲卓荦不群的艺术风采,也表达了聆听李光羲绕粱不  相似文献   

13.
有位老政工讲过这样一则以事寓理的小故事——有一个“饱汉”去做“饿汉”的思想工作,讲了这么几层道理:一是要正确对待“饱”和“饿”,树立以苦为乐的思想观念;二是要学会忍耐,在困境中要看到希望,面包总会有的;三是要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幸福生活。按说,这几条道理讲得都不错,都很动听,可是,想象得出,“饿汉”们一定听不进去,“你说你的,我想我的”,甚至愈听愈腻烦,愈听愈反感。 “饱汉”的说教之所以不  相似文献   

14.
朱正 《民主》1996,(10)
鲁迅头上戴过的帽子可谓多矣。在他生前,好听的,例如“思想界先驱者”、“青年叛逆的领袖”、“中国的高尔基”等等;难听的,例如“世故老人”、“刀笔吏”、“封建余孽”、“堕落文人”等等。以致他不得不发出“头少帽多,身心交病”的慨叹。可是,不论是出于好意和恶意,都没有称他为政治家的。这是很自然的。鲁迅是文学家。在他看来,文学家与政治家经常处在不同的方向。  相似文献   

15.
熊元启同志的光辉事迹,在广大政工干部中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在江汉油田的各个角落里产生了激烈的震动。人们高度地赞扬:熊元启同志犹如火种,走到哪里哪里亮;犹如春风,随时可以拂去人们心中的疑云。一个普普通通的基层政工干部,为什么感动了那么多人?他为什么那样热爱自己的工作?我们政治工作者应该从他的言行中吸取哪些营养?春节刚过,我带着这些问题来到江汉石油管理局,走访了这里的党政领导及熊元启同志的生前战友,得到了满意的答案。让“三自”精神发扬光大“自信、自强、自尊”的精神,是熊元启同志高尚品质的集中写照。我们向他学习,首先要发扬“三自”精神,象他那样坚信共  相似文献   

16.
邓小平同志的亲属2月15日曾经给江泽民总书记并党中央写了一封信。信中写道:“小平同志是彻底的唯物主义者,对于生死问题的看法向来达观。关于他的后事,近年来曾对我们多有交待。为了体现小平同志一生的追求和信念,完美地完成他人生的最后一个篇章,根据他的嘱托,我们提出如下意见:……” 意见共5条。当读到其中第4条“捐献角膜。解剖遗体供医学研究”时,不禁使人肃然起敬。死后捐献遗体和器官,小平同志虽然并非第一人,但作为一代伟人,他带头这样做,令人万分激动。 小平同志说过一句朴素而又充满深情的话:“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生前,他为了追求真理,为了  相似文献   

17.
王云峰 《侨园》2022,(11):19-21
<正>新中国的诞生,让众多身在海外的华侨学生看到了光明和希望。1952年,20岁的傅秋帆毅然决然排除重重干扰,舍弃较富裕的家庭生活,离开父母和妹妹,从印尼回国。在党的侨务政策的关怀下,他成长为一名人民医生,并被国际卫生医学研究院授予“营养学博士”称号。他生前将自己的一生比作“红帆远航”,之所以乘风破浪,只是为抵达祖国更美好、绚丽、壮观、辉煌的彼岸。  相似文献   

18.
龙建军 《团结》2006,(3):62-64
李章达(1890—1953),字南溟,广东东莞人,我国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他早年加入同盟会,当过孙中山的警卫团团长。他不但保卫孙中山的安全,而且是孙中山三大政策及政治主张的坚决维护者和坚定追随者。1948年1月,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在香港成立,他被选为中央常委兼秘书长。1953年12月9日病逝于广州。陶铸称赞他是一个“优秀的党外布尔什维克”。踏上革命征途1906年8月,时年16岁的李章达考进了广东黄埔陆军小学。当时,朱执信受孙中山的指派回到广东进行革命宣传活动。李章达受朱执信影响,并由其介绍加入了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1909年,李章达…  相似文献   

19.
任明耀 《民主》2006,(12):37-38
由于工作关系,我曾和国内一些知名专家、学者有过一些文字交往。从他们的来信中可以看出他们各自的个性和文学修养。有些学者字迹工整;有些学者书法秀美;有些学者字迹潦草像天书。其中法国文学专家、翻译家、戏剧家李健吾教授的书法,就属于第三类。他自己也承认字迹潦草不好辨认,但我们又不得不承认他的书法极富于个性:潇洒、活泼,洋溢着他的才气。李健吾是我大学时代的恩师,生前他和我通过24封信,我曾将他给我的24封信整理注释以后,先后发表在北京《新文学史料》2004年第3期和浙江省文史馆编《古今谈》2004年第4期、2005年第1期上。我在整…  相似文献   

20.
曾经风光无限,也曾一度落寂,中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深圳如今再次站到了时代的风口浪尖。其最新表演乃一场针对庸官的“责任风暴”,痛击官场流行病,直指官场“潜规则”,令全市官员哗然,让举国公众称道。而这一“风暴”只是新任深圳市委书记李鸿忠的新政举措之一。甚至从两年多以前他由广东省常务副省长转任深圳代市长时起,其“导演”的深圳新政便已悄然拉开了序幕,并愈演愈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