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正> 在中国文学批评界的“新方法热”渐趋冷却的时候,王先需同志希望对固有的社会历史批评进行重新估价,进行深入的研究,并期待由此诞生一种“开放性的社会历史批评”,对此我是深表赞同的。但是,对于这方法是否能够成为文学批评的“主干”或“基干”,是否能够包笼已有的诸家批评方法,我还有些疑问。马克思、恩格斯本人并没有提出过一种系统的文学批评方法,我们现在所说的文学的社会历史批评方法,只是后来马克思主义阵营中的一些美学家、文艺理论家,如普列汉诺夫、卢那察尔斯  相似文献   

2.
<正> 进入新时期以来,文学批评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无论是就批评的主体性的凸现、批评的模式和方法的多样化,以及由此造成的批评的整体风貌而言,都堪称五四以来的第二个繁荣时期。这种繁荣给文学批评带来的收获,一是为多种流派、多种风格、多种模式和方法的批评趋于成熟和定型,在共竞共荣中求得发展提供了实践的基础和现实的可能性,二是对建国以来尊于一统的社会历史批评提出了直接的挑战和冲击,  相似文献   

3.
<正> 当代文学批评方法也有如文学创作方法一样,呈现出多元发展景观。其中,以社会历史批评方法影响最大,历史最悠久,在新中国文学批评活动中,它亦占了主导地位。社会历史批评方法是依据文学的社会属性,从社会历史发展角度来审视文学现象。它强调文学与时代、社会、环境的关系,强调文学以典型创造来揭示社会生活本质、强调文学的社会价值。当然,作为社会历史批评方法本身,  相似文献   

4.
<正> 面对西方各种批评新潮的挑战,提出“开放的社会历史批评方法”的概念,堪称明智之举。既顺应了新时期文学创作潮流的发展趋向,又符合文学批评不断更新、丰富、完善自身的内在需要。抓住这一契机,把社会历史批评推上新的美学台阶,使它在批评观念和批评方法多元并存与竞争的态势中,  相似文献   

5.
<正> 社会历史批评任何时候都是文学批评的一个重要的原则,这是因为文学作品作为一种社会的精神现象,就其根本性质来说都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但是社会历史批评作为一个批评流派,严格地说还是十九世纪初在法国诞生的。它的创始人是法国的作家斯达尔夫人。她在《从与社会制度的关系论文学》和《论德意志》等著作中,否定了当时文学理论界广为流传的以作家的天才和个人生活当作说明文学现象依据的观点,试图从文学与宗教、风俗和法律  相似文献   

6.
文学意义研究是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的重要成果。在西方文学批评史上,围绕文学意义的研究大致有三种理论范式。第一种研究范式以俄国形式主义、结构主义等为代表,它们认为文学的意义内置于文本之中;第二种研究范式以美国读者反应批评、德国接受理论和解构主义为代表,该范式以"作者—文本—读者"为批评理路,强调读者的解读功能;新历史主义把文学看成历史的组成,强调文本生成的社会文化语境与权力话语,标志着西方文学批评由"作者—社会—作品—文化—读者"的新的历史转向。三种文学批评研究范式的演进是文学批评从文本研究走向文化研究的历史转型,这是文学批评范式的理论地图。  相似文献   

7.
文学创作的历史惯性对二元对立批评模式的突破,是批评模式发生转向的重要促因。本文将着手分析文学创作的历史惯性在何种历史背景下引发了二元对立批评模式的突破,力图在中国文学创作与批评的具体语境中去表达"突破"的意义,并从"语言"、"政治意识的突围"和"神秘化的复兴与反讽意识"等方面阐释"突破"的具体表现,进而揭示后现代意识与中国文学创作历史惯性的内在关系。  相似文献   

8.
段吉方 《思想战线》2002,28(5):119-122
在 2 0世纪文学批评视野中 ,考德威尔从资本主义的社会和历史变迁中考察文学的本质和意义 ,戈德曼探索文学作品的结构要素与特定社会集团思想体系结构之间的同源性关系 ,伊格尔顿分析文学作品和社会意识形态的关系。由于他们的努力 ,使 2 0世纪社会批评的视野在审美与历史的交汇中向社会整体文化情境掘进 ,在理论趋向和批评程式上体现出一种文化分析的立场。  相似文献   

9.
高玉 《思想战线》2005,31(3):124-129
当代中国文学批评实际上存在着两种基本的"路向"或者说"模式",即"学院批评"和"作家批评",两种批评各有其缺陷,表现为"学院批评"过分地依赖理论从而导致批评与创作实际脱节;"作家批评"则欠缺理论从而导致批评的现象化而缺乏深度.这两种缺陷正是当代中国文学批评的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10.
阮忠 《新东方》2011,(1):66-71
苏轼的历史人物论说主要针对帝王、将相谋臣、大夫或文人。在这些论说中,他的批评格调表现为:观察万事万物变易之理,考量社会生活而自断于中的人性批评;观察政坛风云,重新审视、评价历史而别出己见的翻案批评;观察别人所长,亦知别人所短,然后拈出其短而作的缺失批评。苏轼通过这些批评,表现了自我不同于传统的理念以及济世思想、新锐精神。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没有形成自己的独立体式,是依附于批评对象或者文学文体而存在的,具有依附性特征。随着现代文学创作的发展,西方文学批评观念的引入,文学批评对象、文学批评观念、文学批评方法等发生开始变化,现代文学批评的文体意识开始自觉,文学批评极力从创作甚至社会评论中脱离出来,由传统的以感悟式为主的批评,向理论化、明晰化、系统化的批评转变,文学批评文体不再依附于其他文体或批评对象,逐渐形成了具有独立品格的批评体式,独立体式的论著体成为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主流样式。  相似文献   

12.
夏衍的外国文学批评活动主要集中于上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他一生共发表(出版)二十余篇有关外国文学的批评文章(著作)。他的外国文学批评充分表现出自觉遵循"文以载道"传统、为现代革命文艺努力奉献的精神。他没有很明确的文学批评观念,也缺乏自觉的文体意识,他对文体的使用几乎完全取决于有关报刊的要求和本职工作之需;他根据报刊实际及受众情况设计语言风格。他的政治思维过于发达,审美批评思维处于受挤压状态;他对外国文学的批评几乎聚焦于俄苏文学、日本文学,批评视野过于逼仄;他一味推重文学的现实性、社会性,遵循社会——历史的批评思路,不顾及批评方法的多元化,或多或少带有"左"的印痕。  相似文献   

13.
女性文学批评本土化过程中的语境差异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进入中国后遇到了完全不同于其理论源头的接受环境。这些接受环境差异包括:一、历史背景的差异,其主要表现为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是先“破”后“立”,而中国本土则是先“立”后“破”;二、意识形态差异,主要表现为西方文化中的民主传统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集权思想形成的对照;三、学术背景差异,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是以反拨“新批评”的学术革命开始的,而中国本土则得益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批评的滋养。这些差异既决定了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独特面貌,同时又呼唤西方理论本土化研究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批评主体的沉浮"、"批评方式的选择"、"批评精神的裂变"三个层面,对女性文学批评现状进行了全面的回顾与反思,以期找出困扰女性文学批评发展的症结所在.呼吁"浮出历史地表"之后的女性文学批评站稳立场、往纵深处发展的紧迫性与重要性.  相似文献   

15.
大众文化批评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产物,在理论层面上,既受到西方学术思潮的影响,又受到当代中国文学批评内部发展规律的制约.对大众文化批评不能采取一味的"拿来主义",或者否定的、怀疑的态度,更不能采取躲避的方法,重返精英状态下学术研究的象牙之塔;大众文化批评的意义在于它提升了大众的人文精神,开阔了理论研究的新视野.  相似文献   

16.
元批评话语与批评导向张荣翼文学批评与文学史、文学理论共同构成了文学研究的学科。当文学批评针对文学现象加以言说时,它会受制于文学史与文学理论的观点体系,因此不妨说文学批评在某种意义上是由相应的文学史和文学理论所生发出的文学谈论。①然而,文学批评在谈论文...  相似文献   

17.
空间转向:建构网络文学批评新范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文学批评对于网络文学和文学批评自身具有双重的重要意义.当前,网络文学批评以跟帖、点击率、专家榜单、个人博客等方式存在.具有批评主体泛化和批评话语通俗化的特征.网络文学批评范式是迥异于传统文学批评的新范式.建构网络文学批评新范式.就是建构"个人化大众批评"批评主体、"跨语境文化批评"批评方法以及"开放性多元批评"的批评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18.
艾略特是20世纪活跃在世界文坛上的伟大作家、诗人和重要的文学批评家。他所倡导的传统观和非个性化的批评理论开创了文学批评的一个崭新时代。本文从艾略特对17世纪两位著名诗人约翰·邓恩和约翰·弥尔顿所持的截然不同的观点着手,从正反两个方面诠释他的批评理论,即在对待传统与创新的问题上提倡的是一种有古有今、传统与创新共存的文学观。  相似文献   

19.
论交往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从封闭到开放 ,从地区到世界的进步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之间的交往起着很大的推动作用。一、人类社会的历史 ,就是以生产力发展为背景 ,以满足人各方面的需要为目的的交往史150多年前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明确表述 :“人类社会的历史既是生产的历史 ,又是交往的历史 ,首先是生产的历史。而生产的本身又是以个人彼此之间的交往为前提的。”在这里马克思、恩格斯把交往与生产放在一起来考察 ,既明确了生产的决定性质 ,又突出了交往的地位和作用 ,并指出 :“……在整个历史发展过…  相似文献   

20.
批批评是社会进步的动力高鹏评,是我党优良的革命传统和历史传统。记得,一位革命领导人曾经说过:为了保存干部,教育和培养这些干部,就不应该害怕得罪任何人,就不应该害怕原则性的、大胆的、坦诚而客观的批评。要是没有批评的话,任何疾病都会进入膏肓,以致无法医治。只有坦诚、大胆的批评,才能帮助我们的人进入更加臻于完善之境。什么地方没有批评,什么地方的腐朽和停滞现象就会生出根来,那儿就不可能向前进步。古语云:“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就是这个道理。“兼听则明”其理亦然。批评,不仅仅是要批评他人,而且也要批评自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