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伊斯兰教的圣战原意是为真主的事业艰苦卓绝地奋斗,即吉哈德,有多种形式。暴力形式的吉哈德要遵循自卫、中道、宽恕、区别对待的原则,本质是和平的。本·拉登的圣战观是伊斯兰极端主义思想的核心主张,东突组织是伊斯兰极端势力全球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方对阿拉伯地区的入侵和阿拉伯在阿以冲突中遭受的不公正待遇是本·拉登圣战观的历史根源,而阿拉伯地区和新疆没有可比性。  相似文献   

2.
进入后"伊斯兰国"时期,形散而魂不散的"伊斯兰国"以虚拟的姿态,更具扩张性地传播其极端思想。受其煽动,思想极端化、行为暴力化的本土"独狼"恐怖分子,连同回流的"圣战"分子对各国的人员密集型场所均构成了巨大的威胁。在情报预警对此类缺乏预谋、去中心化、小规模的恐袭难以监测的情况下,澳大利亚制定了一套人员密集型场所的反恐策略来指导人员、调动民间反恐潜力,对加强和改善我国在这一领域的工作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周明  曾向红 《外交评论》2016,(4):130-156
在当前国际恐怖主义发展态势中,"基地"与"伊斯兰国"分庭抗礼,存在明显的竞争。两者所追求的战略目标明显不同,"基地"旨在通过进攻美国等"远敌"以扩大自身的支持基础,而"伊斯兰国"则在于巩固并扩大其建立的所谓"哈里发国家",因而它们的行动战略也有明显差异。这种差异至少体现在三个方面:对于攻取领土的态度、对于大众支持的立场以及对待下属组织和其他"圣战"组织的方式。行动战略不同,导致两者的发展前景也同中有异。"伊斯兰国"扩张迅猛,恣肆一时,但前景不妙,面临诸多困境;"基地"近年来行动能力有所下降,但仍具有一定的生存空间。为了更有效地打击国际恐怖势力,国际社会需要对两者采取差别化的应对措施和打击策略。而无论"基地"与"伊斯兰国"的走势如何,国际社会均须关注并认真对待它们在理念或思想层面构成的挑战。  相似文献   

4.
"伊斯兰国"作为一个"类国家"的政治实体,其行为在很多方面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恐怖组织内涵。随着占领区的逐渐收复,被打散的"圣战"分子在世界范围内进行恐怖主义活动,其隐蔽性、随机性、外溢性加大了反恐难度。虽然反恐行动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即"伊斯兰国"生存范围急剧萎缩,影响力急剧下降,但它给世界恐怖主义遗留了大量的"政治遗产",其中包括恐怖主义新型"政治纲领"、新型恐怖手段、新型宣传和招募方式、新型"治理理念"等,势必会给活跃在世界上其他恐怖组织提供示范效应。本文通过将其与国家实体和传统意义上的恐怖组织进行比较,重新解读"伊斯兰国"的恐怖主义性质以及与一般恐怖组织的区别,根据当前国际安全形势阐释后IS时代"伊斯兰国"对恐怖主义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伊斯兰国"在军事上遭受挫败,失去其所谓"国土"之后,其组织结构、运作方式、活动战术都发生了变化,形成了秘密网络恐怖活动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伊斯兰国"将组织成员分为核心领导层、骨干成员层、普通人员层,以及全球众多受其极端意识形态影响的极端人员层四个层次,并采取与有组织犯罪团体合流渗透的运作方式,在核心地区和其附属组织地区运用不同的恐袭战术。这给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带来消极影响,国际社会必须对"伊斯兰国"改换战术、外转求生恐怖形态保持警惕,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加强务实合作,消除恐怖主义产生的土壤,合力应对恐怖主义威胁。  相似文献   

6.
钱雪梅 《外交评论》2015,(1):113-135
最近十几年来,基地是国际恐怖主义的首要代表。基于对基地组织体系和意识形态的研究可以发现,基地在不断演化中,其走上激进、极端和暴力恐怖主义道路是一个政治过程。政治对抗是关键。基地意识形态既服务于政治对抗,也谋求建立哈里发,以圣战主义为核心道路。伊斯兰国(ISIS)是基地哈里发观念的一种实践。随着基地的演化和变异,特别是"独狼"、本土恐怖分子、ISIS等新形态的出现,需要超越"恐怖组织"、"非传统安全"、"非对称对抗"等观念化模式,重新审视当代恐怖主义威胁。基地恐怖主义使近现代民族国家观念和国际政治秩序面临重大理论挑战,但它伤害最深和最直接的是伊斯兰和穆斯林世界,特别是它正在代言和书写伊斯兰的努力,格外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东突"势力不但在中国境内频繁制造恐怖袭击,还跨境参加伊斯兰国的"圣战"活动,袭击目标则更多地转向群众密集的公共场所,表现出典型的跨境恐怖主义犯罪特征。从其分布的地域范围看,半个多世纪以来在境外建有60余个组织;从其恐袭活动的方式看,多数是境外指挥、境内外勾联、境内袭击;从其思想根源看,泛突厥主义与泛伊斯兰主义均由境外传入中国;从其发展趋势看,"东突"恐怖组织日益国际化,成员趋向年龄低、文化低、女性增多,恐怖袭击活动网络化,恐怖袭击地域扩大化。警察机关是防范、打击恐怖主义犯罪的骨干力量,应根据恐怖主义犯罪的跨境流动特征,建立具有完善的法律基础、常设的反恐怖合作机构、联合反恐执行队的跨境警务反恐合作机制。  相似文献   

8.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习近平同志治国理政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科学地反映出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其目的在于达到双赢、多赢、共赢目的,符合全球化价值链的历史发展过程。"人类命运共同体"包含了合作共赢、互利互惠,平等相待、互商互谅,包容互鉴、和衷共济的科学内涵。从马克思真正的共同体思想看,"人类命运共同体"与马克思真正的共同体在致思理路、实现路径及最终目标和价值取向上都是相似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思想成果。  相似文献   

9.
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以"共同体"思想创新统一战线理论,蕴含着共同体意识。新时代统一战线的共同体意识具有五个构成要素:积极互动、公共空间、关心包容、朋友情感和建构规范;它的早期萌芽表现为:毛泽东的"全民革命共同体"思想、习仲勋的"民族发展共同体"思想和习近平青年时期的"日常生活共同体"思想;新时代其三种发展类型:中华民族共同体、"一带一路"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基于共同体意识的统一战线工作策略包括唤起共同身份意识、建构道德联系、关切各方利益、实施开放对话和铸牢信任文化。新时代统一战线的共同体意识有助于统一战线理念思路的创新。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来,宗教极端势力利用"伊吉拉特"("迁徙"之义)在伊斯兰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及其对穆斯林群众特殊的感召力,煽动、蛊惑信仰伊斯兰教的群众通过"伊吉拉特"方式进行圣战,致使暴力恐怖活动进入新一轮活跃期。"伊吉拉特"活动范围由新疆的南疆、北疆和东疆,蔓延至内地甚至国外,成为目前严重威胁中国社会稳定与安全的主要因素之一。正确把握"伊吉拉特"的本质,科学认识"伊吉拉特"的法律属性,是正确适用法律、严惩暴力恐怖犯罪的前提和基础。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在分析批判"自然共同体""虚幻—抽象共同体"的基础上,形成了独创性的"自由人联合体"思想.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理论基础.当代中国的建设仍需要以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为指引,大力发展生产力、努力实现共同富裕、继续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共同体思想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直接理论来源,其又通过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获得了新发展。马克思共同体思想是唯物史观和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重要标志,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是共同体视域下马克思主义的"缩影"。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对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新发展,不仅使这一思想更加丰富,而且使马克思主义焕发出强大的生机活力,还使社会主义理念在世界上广泛传播。  相似文献   

13.
从政治哲学视角看,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可以溯源到马克思共同体思想,它既蕴含着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理论逻辑、价值追求,又立足当代世界潮流,着眼于人类文明的存续和进步,提出了接续马克思"真正的共同体"理想的美好蓝图和现实方案。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提出,不仅体现了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时代精神,激活了马克思共同体理论的当代生命力,而且推动了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创造性发展和当代重构,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世界的对话与结合开辟了新的广阔前景。  相似文献   

14.
共同体概念是马克思宏大叙事下不可或缺的重要范畴,也是理解马克思"人类意识"价值旨趣的重要工具。通过梳理马克思共同体思想脉络,辨析不同种类共同体环境下人的发展与自由程度,从觉醒自我意识到认清"虚假共同体",从转向人类解放到揭示"抽象共同体",从建立"真正的共同体"到回顾"自然共同体",都体现出马克思对于人类命运的价值关怀。  相似文献   

15.
王晋 《外交评论》2015,(2):138-158
"伊斯兰国"这一极端组织的兴起有着复杂的背景和原因,已对中东政局造成重大冲击和影响,引发相关国家外交政策、对外战略的调整。"伊斯兰国"在伊拉克和叙利亚以及周边地区的不断扩张,不仅使中东乱局进一步恶化,更使得中东地区的宗教、权力、思想观念之争日益尖锐。作为一种新出现的恐怖主义和极端主义组织形态,我们有必要深入探究"伊斯兰国"的历史变迁和内部组织结构。不同于以往伊斯兰极端主义和恐怖主义组织"思想激进、管理落后"的特点,"伊斯兰国"在战场、民政和社会管理等方面都表现出极高的专业性。"伊斯兰国"的孳生坐大,需要引起包括中国在内的国际社会的进一步重视。  相似文献   

16.
习近平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论述,是对"求同存异"与"和合"等中国传统思想、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共同体思想理论、当代政治学共同体理论等内容的有机融合和创新性发展。其关于构建新型政治共同体、安全共同体、经济共同体、文明共同体、生态共同体的思想主张,分别从这五个维度体现了相关论述的科学内涵。而其论述的现实价值则突出体现在三个层次: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科学指引,为新国际秩序的构建贡献了中国方案,为全人类的未来发展描绘了美景蓝图。  相似文献   

17.
回族伊斯兰习惯法的体系与内容都直接渊源于伊斯兰教法,并且在发展和完善的进程之中融入了中国本土特色。在当今建设法治国家的语境之下,回族伊斯兰习惯法基于其当代价值仍然可以扮演重要角色。实践中,应从"立法中心主义"走向"法律多元主义",进而认可回族伊斯兰习惯法的既有作用和价值;理清回族伊斯兰习惯法与国家法各自的作用领域与作用范畴;国家法通过自治条例或单行条例的方式对回族伊斯兰习惯法中的合理内容予以借鉴,方有利于实现国家法与回族伊斯兰习惯法之间的良性互动,从而达成社会和谐之目的。  相似文献   

18.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习近平立足于国内又面向世界,站在全人类发展的高度而提出的,其旨趣在于顺应世界全球化的大势,在纷繁复杂的时代中实现共生同存。"人类命运共同体"与马克思的交往观有着深切的契合和关联。就内在意蕴而言,"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植根于马克思的交往观的哲学土壤,且两者在价值追求和实现路径上具有一致性。就价值意义来看,"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拓展了马克思交往观的当代视域,有力回应了当前全球化发展中的共同挑战,是中国对世界问题所贡献的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19.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已经形成深邃的内容体系。"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也从多个方面彰显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共同体理念,主要有:"天下为公"的价值理念、"和而不同"的文化理念、"包容互惠"的发展理念、"不欲勿施"的交往理念和"天人合一"的生态理念。探析"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对于完整地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展示中国文化的自信,进而使中国更好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促进世界发展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文章探讨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思想渊源,认为传统"华夷一统"思想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生成的源流,在近代中华民族自我意识的觉醒所发挥的载体作用下不断衍生,到抗日战争时期对于"中华民族"概念讨论中的共同体观念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雏形得以形成。回顾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思想渊源,汲取历史发展中的思想资源,有益于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道路的继续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