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际法与国内法相比没有强制执行的外力机关,因此,其约束力相对较弱,特别是在大国卷入冲突,破坏国际法基本原则的情况下.但是,国际法在国际关系发展中有重要作用,不应该贬低或否定其拘束力.国际法致力于保护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是人们所期望的法,具有良好的法的价值,应该维护其约束力.  相似文献   

2.
万霞 《外交评论》2011,28(5):131-139
软法是晚近国际法发展进程中较为引人注目的一种现象。作为不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文件,软法在国际法上的勃兴主要取决于三个因素:全球性问题的大量集中出现、国际组织的保障和软法所具有的独特优势。软法在国际环境合作、世界卫生合作、北极地区治理等国际法的多个领域得到了实践和运用。软法不仅宣示了国际社会的普遍价值和道德理念,也推动了国际立法的形成和发展,是国际关系诸领域解决问题的一种现实途径。  相似文献   

3.
国际法的"对国际社会整体的义务"(obligations erga omnis)是现代国际法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对国际社会整体的义务是国家对其某些行为承担国际责任的基础。国家责任的实践和国家责任的编纂中对于"对国际社会整体的义务"的研究贯穿始终。对国际社会整体的义务反映了国际法价值论的变化,国际体系是由并存的主权国家组成的,但是国际法的价值不应仅仅是国家价值,在国家价值之上,应有所有国家都对其享有利益的价值,即国际社会基本价值和国际社会共同利益,这主要表现为强行法对基本人权的保护。由之,国际社会之一切国家应有"对一切"的义务。同时,对国际社会整体的义务应促使我们对国际法体系结构和国际法效力根据的再审视,对国际社会整体的义务昭示出国际法中自然法的应有地位。  相似文献   

4.
政府治理制度的创新乃是新区未来发展和繁荣的基础。新区治理创新的基点乃是全面落实人民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人民中心的政府治理为基本价值导向。在此基础上,建立和发展民主参与、府际跨域协同治理、政府和社会的合作治理以及整体性政府治理的新治理典范。  相似文献   

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既是复杂的社会命题,更是国家整体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统一战线作为新时代国家治理制度规范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助推器。将中国民主政治发展演进和变迁进程放置于近现代社会历史视野中考证,我们发现,中国近现代民主政治发展的路径也是统一战线现代化的过程。统一战线和民主政治的价值契合是理解我国民主政治发展的政治逻辑前提,在新时代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过程中,统一战线仍然有着重要的政治功能与价值。新时代统一战线既是我们党巩固执政合法性现实社会基础的重要载体,又是实现民主执政的政治资源整合的重要机制,更是保障公民有序参与政治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6.
国家治理现代化是我国从"器物"现代化向"制度"现代化转变的突出表现。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有助于推动国家宪政体系建设,为国家治理奠定制度基础;有助于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增强政府公共服务能力与水平;有助于涵养社会核心价值,夯实国家治理的公民社会基础;有助于社会合作共赢,有效应对转型危机和治理难题。  相似文献   

7.
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体系中,基层协商民主作为基层民主建设的方式之一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基层协商民主的根本价值取向是人民的民主,在关乎民利、关乎民权、关乎决策的民主实践中,基层协商民主表达了基层民生诉求、深化了基层民主内涵,为党和政府执政的稳定奠定了基础。在新时期政府需要构建符合时代发展的服务型政府,这对基层协商民主不仅是一种推动和促进,同时有助于政府运用更完善的机制通过基层协商加强与公民的沟通,形成政府与社会的良性运行,以促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8.
跨国民间法是基于跨国法律多元主义而提出的一个概念,它是指由全球公民社会创立并监控执行的独立于国家法体系(包括国际法和国内法)之外的规则体系.跨国民间规制在上个世纪末迅速崛起,对跨国公共规制提出挑战.但跨国民间法与国际法体系也并不是对立的,它们之间各有所长,可以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完成全球良好治理的使命.  相似文献   

9.
全球化的加速发展和全球治理理论的兴起给现代国际法理论与实践带来了新的挑战。虽然全球治理的理论模式还不成熟和完善,但它已深刻影响到国际社会未来的发展方向。一方面,国际法作为调节国际社会行为主体之间关系的法律规范和制度,对全球治理的实现起着重要的规范作用;另一方面,国际法也应积极适应全球化的潮流,使其和全球治理理论在交流与互动过程中得到共同发展。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应更积极地在全球治理进程中扮演维护者和建设者的角色。  相似文献   

10.
乡村治理创新的动力、理念和空间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当今中国,乡村民主管理与治理创新已有着越来越强的社会基础.应当按民主、科学和法治的理念,从体制、机制与技术等层面,全面推进乡村民主管理与治理的多元化创新.笔者主张,乡村民主管理与治理创新,应当有宏观体制变革的密切配合,并纳入国家建设战略同步谋划.积极推进.  相似文献   

11.
基层协商民主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在我国基层民主自治层面的体现,在社会治理中具有重要价值和实践意义。它有利于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更好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利于促进科学民主决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有利于化解矛盾冲突,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有利于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巩固和扩大党的执政基础。  相似文献   

12.
作为现代社会治理的重要运行机制——社会民主治理,其能否有效运行是衡量一个国家社会治理水平是否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而作为我国社会民主治理的基础性工程——农村地区的民主治理的有效性更是国家与社会稳定的基础和根基。四川仪陇县在探索农村民主治理的过程中,通过不断实践,创立了民主治理的"五权"模式,受到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广泛关注,为我们推进农村民主治理提供了新思路和新视野。  相似文献   

13.
国际法通过明确非政府组织的概念、认可其法律地位并支持其主张为非政府组织参与国际法创制与实施提供条件;非政府组织通过积极游说、主动引导和直接参与三种途径推动国际法编撰,监督国际法实施,参与国际诉讼程序,建立自治性规范体系,推动国际法朝着人权、人道和人本方向发展。非政府组织更为广泛深入地参与国际法创制与实施,有利于消弭国际法的合法性赤字、问责性赤字和民主赤字,同时非政府组织应当得到国际法的有效规制和引导,确保其独立性、民主性和公正性,从而推动全球治理朝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发展。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国际法思想是在广泛吸收前人成果、借鉴同时代国际法学家的观点而产生并不断发展的。近代国际法发展史上许多著名法学家的思想、法国大革命所孕育的民主、自由、公平、正义等观念,与马克思同时代的国际法学者的思想和著述都为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基础,使马克思国际法思想得以产生和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一个国家采取什么样的治理路径来实现国家治理,与该国的治理理念、治理传统、治理结构和治理体系等密切相关。创新型国家要求国家实现治理能力现代化。社会治理创新的本质要求是通过复合化治理手段实现社会发展。在此过程中,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与社会治理创新呈现出高度互动与契合。社会治理创新为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创造了条件;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社会治理创新奠定了制度基础:民主政治为社会治理创新打通了参与渠道,依法治国为社会治理创新注入了新的动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与社会治理创新又和谐统一于党的领导和对共同价值的追求。  相似文献   

16.
社会法的产生源于社会的结构性矛盾,是伴随着国家力图通过干预私人经济以解决市场化和工业化所带来的社会问题,应对经济、社会和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需求逐渐发展起来的.其发展经历了工厂法、社会保障法、经济法、环境法和国际法阶段.社会法的价值追求可分为外延不断扩展的三个层次:对社会弱者利益的保护、社会公平和社会和谐.社会法的调整原则有二:限制国家干预原则和社会本位原则.  相似文献   

17.
论WTO争端解决机制的若干国际法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WTO争端解决机制对当代国际法的理论与实践,提出了许多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本文试图从和平解决国际争端法的发展、国际法与国内(域内)法的关系以及与WTO争端解决机制有关的主权理论三个方面,探讨WTO争端解决机制的作用与意义.本文认为,WTO争端解决机制所具有的准司法解决争端的性质与其规则导向,密不可分,形成了全新的和平解决国际贸易争端的独特机制.该机制采取了国际法优于国内法的原则,对保障WTO法的约束力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WTO争端解决机制没有、也不可能否定国家主权的存在,而是经济全球一体化时代,各国各地区寻求最大限度的国际合作的产物.  相似文献   

18.
推进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基础在于发展市场经济,这个市场经济是市场机制与社会主义公有制相兼容的、资本的利益驱动受制于劳动本位的价值取向、市场与政府"两只手"相互配合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推进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核心在建设法治国家,这个法治国家是以人民民主为价值追求,按照协商民主原则进行制度安排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关键是实现社会与国家的现实分离,这种分离已经从国家与社会两个领域消除了二者根本对立的根源,以劳动本位取代了资本本位,确立和谐的劳动关系;从政治上和组织上确立了共产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地位,从而能够在社会与国家和谐共生的基础上推进国家治理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9.
政治与道德或法律与伦理 ,都是社会的基本价值元素 ,他们共同构成社会和国家生存与生长的规范基础和理想目标。作为社会政治治理的基本规范 ,法治是首要的和最基本的 ,具有作为社会国家治理方式的基础地位 ,而德治是政治的合道德性或伦理合理性 ,这是民主法制基础上的道德正当性诉求。德治与法治的内在价值关系应当是相互配应和相互支持的价值资源互补关系。这种政治伦理理念应当成为现代民主社会条件下的以德治国所追求的基本目标。  相似文献   

20.
事物的成因是由其基础条件和本质要求来决定的。协商政治作为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现实选择和发展方向,一方面是基于当代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变革为其提供了文化基础、经济基础、社会基础与体制资源,中国的政治实践———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为中国协商性民主发展提供了制度基础和政治基础;另一方面,协商政治是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价值取向和本质要求决定的。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实现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是中国特色民主政治的价值取向和本质要求。而协商政治的价值取向,也是要通过制度化的程序促使民主的意见、意志、法律及公共决策形成和实现。这种价值取向上的契合,使协商政治成为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现实选择和发展方向。多党合作制度是中国特色协商政治的探索和实践,多党合作制度的功能与价值的实现途径提示了中国特色协商政治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