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公益诉讼制度是一种与传统诉讼具有质的差别的新型诉讼制度,在《行政诉讼法》修改过程中,对行政公益诉讼能否“入法”、如何“入法”的问题,基于实践需求和完善行政诉讼功能架构的需要,笔者赞同效仿民事诉讼,探索性地将行政公益诉讼“入法”。但对行政公益诉讼的功能要客观看待,其定位只应作为普通行政诉讼的补充,无论是在原告资格还是受案范围,亦或程序设置上,“入法”都要适度。  相似文献   

2.
行政审判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日益凸显,行政诉讼类型化制度能够厘清审理规则、保障当事人实体权利以破解困境.梳理我国行政诉讼类型化的现状以及国内外诉讼类型化制度、尝试借鉴其成功经验并将域外的行政诉讼类型进行本土化的移植,最终,形成以"半开放"为受案范围、原告中心主义为基本原则、诉讼类型相互转化和审判人员释法说理为"支柱"、多种分类标准重叠并行、"立体式"行政诉讼类型化制度的设计构想,实现行政诉讼定纷止争的价值目标.  相似文献   

3.
基于“司法不能干预行政”的理论,我国行政诉讼法明确规定行政诉讼不适用调解。但随着行政审判工作从起步逐渐走向成熟,行政案件撤诉结案率亦在逐年提高,不适用调解制度已不适应行政审判工作的发展。围绕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和原告权益的真正实现进行必要的协调疏导,及时彻底解纷止争,避免循环诉讼和判决结案带来的其他不利后果。无疑是现代行政审判应遵循的基拳原则和诉讼规律,而引入诉讼协调机制也凸显紧迫和重要。  相似文献   

4.
为降低诉讼成本、提高审判效率、切实保障行政相对人诉讼权利、促进行政机关依法行政,行政诉讼实行网络审判是必要的。鉴于电子政务的广泛推行、行政诉讼简易程序的立法趋势、电子签名、当事人身份核实等难题解决的可能,行政诉讼实行网络审判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5.
知识卡片     
编号{类别编号 一一口”类行政诉讼的概念我国的行政诉讼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按照《行政诉讼法》和有关法律、法规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由人民法院进行审理并作出裁判的诉讼制度。行政诉讼的基本特征行政行为的组织,以及法律、法规授权实施某种具种具体行政行为组织。 (三)行政诉讼的审判要点,是人民法院审查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法。 (四)行政诉讼是行政救济的一种手段,以人民法院的裁判为解决行政纠纷的最终裁决。 又五)行政诉讼的宗旨,是通过人民法院正确及时审理行政案件,以保障和监督行政机关依…  相似文献   

6.
行政赔偿诉讼是典型的主观诉讼,这种主观性质由其目的--主观权利所决定.基于主观权利的主导地位,行政赔偿具有鲜明的私益取向,其审判过程依照"主观权利--主观义务"的逻辑而展开,在具体制度构造上也极不同于以具体行政行为合法性审查为中心的行政诉讼.我国行政赔偿诉讼在制度构造方面存在诸多矛盾于这一主观性质的方面.我们需要借鉴域...  相似文献   

7.
在行政救济制度中,存在正确确立行政诉讼被告的问题。传统理论以“行政主体”理论来衡量行政诉讼被告的资格。随着社会的发展,出于诉讼便利的需要,“行为主体”将替代传统的标准,作为确立行政诉讼被告的新标准。  相似文献   

8.
行政诉讼类型化理论和制度体系是推动我国行政法治进程的重要一环,然而我国现有法律对行政诉讼类型并未作明确的规定。从现实审判需要的角度出发,针对违反法定程序的撤销诉讼判决种类过于简单、客观诉讼和规范审查诉讼标准尚无体现、诉讼类型与判决种类尚未衔接等问题,可在借鉴域外经验的基础上,完善行政诉讼类型且主张法院只能针对特定的行政诉讼类型作出特定的判决种类,以构建我国行政诉讼类型化体系。  相似文献   

9.
我国行政诉讼制度的主要缺陷表现在以下儿个方面:1、没有形成独立的适合于行政诉讼特点的行政审判方式;2、村政诉讼的受案范围极其狭窄;3、证据制度十分混乱,矛盾重重;4、行政诉讼的司法审查标准单一,排斥合理性审查带来诸多弊端。完善行政诉讼法的立法对策主要有:1、根据行政诉讼的特点改革行政审判方式,实现基本职权转变;2、扩大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把部分抽象行政行为等纳入行政诉讼受案范围;3、完善证据制度,赋予原告举证的权利。4、确立合理性审查的原则。  相似文献   

10.
行政诉讼类型化理论和制度体系是推动我国行政法治进程的重要一环,然而我国现有法律对行政诉讼类型并未作明确的规定。从现实审判需要的角度出发,针对违反法定程序的撤销诉讼判决种类过于简单、客观诉讼和规范审查诉讼标准尚无体现、诉讼类型与判决种类尚未衔接等问题,可在借鉴域外经验的基础上,完善行政诉讼类型且主张法院只能针对特定的行政诉讼类型作出特定的判决种类,以构建我国行政诉讼类型化体系。  相似文献   

11.
行政诉讼法修改的基本动向及其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现有背景下,《行政诉讼法》的修订应以保障行政诉讼运作良好为目的,充实和调整行政诉讼原则,在具体制度上扩大行政诉讼受案范围、改革行政审判体制、放宽原告资格、简化被告的确定、设置简易程序以及加大促使行政机关履行法院裁判的力度.  相似文献   

12.
行政诉讼制度是一项重要的人权保障制度。行政诉讼体制机制的改革和完善对于于人权司法保障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修订的行政诉讼法在改革行政审判体制、扩大行政诉讼受案范围、放宽行政诉讼原告和第三人资格限制,改革行政诉讼起诉受理机制、审理、判决机制,加强对行政审判的监督和加大对法院裁判的执行力度,为公民的人权提供更有效的保障方面取得了重大进步。不过,行政诉讼体制机制在很多方面仍有进一步改革和完善的空间。  相似文献   

13.
行政诉讼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是一个国家民主、法制水平的标志,在规范政府行为,保护行政相对方合法权益,增强公民权利意识、民主法制观念方面,发挥着其他法律制度难以替代的功能.我国行政诉讼制度存在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问题也是多方面的.其中,规则缺陷、体制不善和文化落后是主要方面.应从完善规则、优化体制和塑造文化入手,进一步推进行政诉讼制度改革.  相似文献   

14.
法的安定性、人权保障、审判独立、充分发挥诉讼功能以及程序优化是行政诉讼法修改过程中必须信守的基本理念.因此,拓宽受案范围和实体救济面、处理好法的修改与法的安定性的关系、确保行政审判权的独立行使以及优化行政诉讼程序,在行政诉讼中确立简易裁判程序、和解和调解程序以及建立公益诉讼、执行诉讼制度是行政诉讼法修改的基本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5.
行政审判体制重构与司法体制改革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我国行政审判体制不仅缺乏独立性,也未顾及行政诉讼的专业性要求;建立行政法院, 改革行政审判体制既可弥补行政诉讼专业性的不足,也有利于提升行政审判机关的独立地位;这同时构 成推动司法体制改革、促进司法机关整体实现独立的必要策略选择。  相似文献   

16.
不断地诉讼"试错"导致大量连环诉讼,浪费了社会资源,阻碍了城市规划发展,继发的群体性信访影响了社会稳定。在应对这一特殊诉讼现象上,传统行政审判理念应该有所突破,坚持能动司法,用纠纷解决功能将当事人诉求引向合理方向,追求行政诉讼实现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7.
我国行政公益争议司法化已成必然,但它遇到了现行行政诉讼制度的各种制约,其中行政诉讼原告资格制度应该改革,重新确定行政诉讼原告资格条件,确定各种行政公益诉讼原告。检察机关不应作为行政公益诉讼的原告,社会团体应成为行政公益诉讼的原告主力,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继续成为行政公益诉讼基本的原告。  相似文献   

18.
证据制度是诉讼程序的核心.在实行证据裁判主义的现代诉讼中,诉讼过程就是收集证据、运用证据和审查判断证据的过程.认证是行政诉讼证据制度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十几年来的审判实践表明,我国当前行政诉讼中的认证制度尚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文章通过对我国当前行政诉讼认证制度的初步探讨,针对存在的问题,寻求完善我国行政诉讼认证制度的做法.  相似文献   

19.
新法在两个方面拓展了行政诉讼受案范围:一是以行政行为取代具体行政行为,增加了可诉行政行为的类型;二是将行政诉讼的权益保护范围由“人身权”、“财产权”扩展为“合法权益”.新法内容的变化同样存在一些值得讨论的问题:旧法之下名为“混合式”实为“列举式”的受案范围确立方式没有发生实质变化;行政行为取代具体行政行为带来了个案诉讼对象确定的困难;在将行政合同诉讼纳入受案范围的同时,却并未适应行政合同案件的特点将原告范围扩张到行政主体.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随着对行政公益诉讼问题研究的深入,我国理论界和实务界对是否设立行政公益诉讼制度这一问题大体上取得一致的看法,但对立法应否及如何赋予检察机关提起行政公益诉讼职权的问题,则见解不一.通过对其他国家和地区行政公益诉讼的相关制度、我国的立法现状及行政公益诉讼实践的分析可以看出,立法赋予我国检察机关提起行政公益诉讼具有理论上的可行性与现实必要性.对于检察机关在行政公益诉讼中的职能设置,应以遵循行政诉讼的基本规律和契合检察权本身的法律性质为原则,同时兼顾保障行政权的正当行使(依法行政)和保证行政机关的效率两种价值诉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