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 毫秒
1.
庞朝骥 《政府法制》2012,(12):46-46
狄仁杰是读者非常熟悉的历史人物,以断案如神、刚正不阿而著称,就连西方人都对他非常崇拜,根据其处理案件的史料,演绎出轰动西方的长篇侦探小说《狄公案》一书,更将狄仁杰称之为“东方的福尔摩斯”。历史上,狄仁杰除了精于推理、几乎逢案必破外,其实还是具有仁慈心肠的官员,有据可查的狄仁杰救五千余叛军家属的故事就是典型代表。  相似文献   

2.
众所周知,古人升官的途径很多,比如经过举孝廉、科举考试、战场上被临时提拔等等。但在历史上,也有很多人靠斗鸡、耍猴一类的伎俩升官,甚至还有人因为被蝎子蜇了而升高官。  相似文献   

3.
秋燕 《政府法制》2012,(29):12-12
众所周知,古人升官的途径很多,比如经过科举考试、举孝廉、战场上被临时提拔.等等。但在历史上,也有很多人靠斗鸡、要猴一类的伎俩升官,甚至还有人因为被蝎子蜇了几下而升高官。  相似文献   

4.
黄杰 《政府法制》2008,(11):55-55
智慧的法官具有明察秋毫、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断案智慧。明朝冯梦龙认为:“智非察不明,察非智不精。”就是说,不察明事实,智慧显现不出来,毫无用处;没有智慧,则不可能洞察事物的本来面貌,徒劳无益。  相似文献   

5.
诉讼的目的是发现真相,维护正义。但是,在古代断案技术不发达的情况下,法官如何弥补弊端、判断证据。发现真相呢?各个朝代的法官各显神通。或者凭借直觉、经验大胆臆测,或用兵法计谋,有时甚至借助神明来断案,这些都是古人们的智慧。  相似文献   

6.
汪亭 《政府法制》2012,(17):5-5
古代科举考试中所产生的状元现在已经鲜为人知,但是落榜生里有不少人举世闻名。  相似文献   

7.
《周易》是中国古代流传最早的成体系书,自古被誉为"群经之首,百家之源"。它的内容丰富,文字古朴,保留了许多上古的史料,亦给后人研究上古文化提供了便利。在《周易》经传文本里,记载了大量的法律现象和法律思想,经几代的法律人的共同努力,使《周易》的法律文化经过了"从疑到肯、从注到解、从零到整"的发展过程。在《周易》经传的文本里,记载着大量诸如"讼"、"狱"、"刑"、"罚"等法律现象。本文通过简述《周易》中《噬嗑》、《解》、《贲》、《丰》、《旅》等卦中的象辞,分析了易学文化对中国古代法制社会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李崇断案     
贺水 《法治纵横》2013,(24):48-49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有很多法学在审理案件的过程中非常善于通过巧妙的方法发现事实真相,表现出高超的智慧,《魏书·李崇传》记载的李崇智断争子案就是典型案例。  相似文献   

9.
罗丽娅 《法制与社会》2013,(23):293-294
古代在科技不发达的情况下官员们多凭主观断案,造成了很多冤案,公案小说的作者们在对断案清明的官员的赞颂是不遗余力的。这些官员的智判手段大致可以归纳为直觉判案法、心理判案法、逻辑推理法、缜密调查法、侦查实验法等方式。  相似文献   

10.
北晨 《政府法制》2012,(29):24-25
“阎王好见,小鬼难缠”,这是老北京对各官府机构的准确评价。从理论上说,古代官员非世袭,多是平民出身,通过科举考试才当上官员,却为何不愿给老百姓办事呢?  相似文献   

11.
有着一千多年历史的科举考试完全称得上是古代的高考。科举之路,一可光宗耀祖,二可顺利踏上仕途娶娇妻发大财,正是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面对如此诱惑,古人为顺利考取功名,可谓费尽心思,夹带半个巴掌大的蝇头书进入考场、贿赂官吏、买通负责搜身的士兵等,种种作弊方法不胜枚举。  相似文献   

12.
刘亮 《政府法制》2011,(30):48-48
电视剧《裸婚时代》的热播让人们熟悉了“裸婚”。“裸婚”让许多人意识到,物质并非是决定婚娴的最重要因素,夫妻应当共同奋斗来创造幸福生活。“裸婚族”的出现,是一种无奈,还是一种进步,抑或是一种回归?从古代名人裸婚的经历中,我们或许可以找到答案。  相似文献   

13.
在一些电视剧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对尚方宝剑的描写,比如《包青天》中的包公就有一把尚方宝剑。在中国历史上真的有尚方宝剑存在吗?这个问题要从我国的秦汉时期说起。  相似文献   

14.
<宝文堂书目>是古代小说研究尤其是话本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但是书目著录的不全是"书"目,除<六十家小说>之外,有可能还著录了<虞初志>或者<三十家小说>的篇目.现在所认定的<宝文堂书目>著录的话本,事实上一些不是话本,而是文言小说.一旦对书目质疑,势必动摇甚至颠覆奠基于<宝文堂书目>的学术研究.  相似文献   

15.
俞飞 《政府法制》2011,(29):22-22
古代中国有无版权?历来聚讼纷纭。哈佛大学法学院安守廉教授在《窃书不算偷》中,力主1710年英国通过的《安娜法》为版权保护之滥觞。反观中国,1910年《大清著作权律》姗姗来迟。知识产权法学者郑成思针锋相对,指出宋代已有保护作者版权的禁令。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也存在法律伦理。《唐律疏议》是中华法系的代表作,以它为中心来审视古代的法律伦理,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中国古代的法律伦理存在于法律的原则、制度和具体内容之中,《唐律疏议》中法律伦理的形成有一定的条件支撑。与中国古代的法律伦理相关,法律伦理的作用、阐发和影响等问题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7.
李志刚 《政府法制》2012,(33):30-31
提起古代官员平时读啥书?大家很容易想到“孔孟之道、四书五经、经史子集”等,毕竟古代以儒学为正统文化,科举考试也以此为内容,其实,这样的想法符合逻辑,但不太符合历史实际,多少有点想当然。  相似文献   

18.
白丁 《政府法制》2010,(12):4-5
西方风俗以询问女士芳龄为失礼,而中国官场以打探“真年”为禁忌,此恰能相映成趣。与靠好爸爸做官者大多虚增年龄的做法相反,通过科举得官者有不少人自减年龄,就连《儒林外史》中的那个“忠厚人”范进都一减就是24年,那些滑头滑脑的人该减多少?  相似文献   

19.
《政府法制》2012,(6):49-49
“一钱”太守。后汉刘宠,任会稽太守,操守廉政,深得民心。离任时,当地老人拿了一百钱为他送行,刘宠不肯收,后因盛情难却,只好收下一钱作为纪念。于是,“一钱太守”的美称就传开了。“二不”公。明朝范景文,历任兵部侍郎、工部尚书等职。当时许多亲朋好友登门相求,范  相似文献   

20.
宫中所谓侍寝,就是侍候帝王睡觉,这是嫔妃获得帝王宠幸的必由之途。因为嫔妃太多,帝王为了决定侍寝人选,就发生了许多令人匪夷所思的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