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丁启阵 《政府法制》2011,(26):42-42
在唐代诗人中,李绅这一名字算不得响亮。尽管新旧两《唐书》中都有称赞他诗歌才华了得的若干语句,例如,“能为歌诗”,“讽诵多在人口”,“于诗最有名”。  相似文献   

2.
蒋爱山 《检察风云》2014,(12):86-87
人们一提“燕山”,自然会想起唐代诗人李白《北风行》“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相似文献   

3.
唐代诗人白居易,曾任左拾遗、司门员外郎等职。新婚后不久,他便写下《赠内》一诗,与妻杨氏共勉。诗中写道:“蔬菜足充饥,何必膏梁珍。缯絮足御寒,何必锦绣文。君家有贻训,清白遗子孙。”在吃穿方面。不要追求山珍海味,不要追求竣罗绸缎。布衣蔬食,温饱足矣。  相似文献   

4.
高阿申 《检察风云》2010,(19):79-79
唐代诗人李白,由于在《望庐山瀑布》诗中留下"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名句,于是,朦朦胧胧的今人以为,早在唐代,中国就有了传统意义上的香炉。事实上,李白所谓的香炉,为庐山香炉峰。  相似文献   

5.
徐耀武 《检察风云》2010,(17):76-77
“素是自然色,圆因裁制功。飒如松起籁,飘似鹤翻空。盛厦不销雪,终年无尽风。引秋生手里,藏月入怀中。麈尾斑非疋,蒲葵陋不同。何人称相对,清瘦白须翁、”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白羽扇》。从此诗中我们可以看出早在唐代时,人们对窗子的喜爱已溢于言表,  相似文献   

6.
人无欲则刚     
周广宇 《政府法制》2014,(32):54-55
林则徐有一副对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有容乃大,出自《尚书》。无欲则刚,出自《论语》。  相似文献   

7.
偶然想到     
关于草 草是世间凡物细物,它不同于花那样受人推崇。但丰草绿缛,既可以饲养牛羊,又可以美化环境。宋代诗人曾巩在《城南》诗中曰:“雨过横塘水满堤,乱山高下路东西。  相似文献   

8.
戍边的人一旦从故乡走出来,就意味着故乡将成为偶很远,在千里之外;故乡很近,就在脚下,最远的你是我最尔的回望;“视人民为父母,视驻地为故乡”,这个豪迈的近的爱,最近的爱是我最远的牵挂,矛盾了,抽象了,清晰了,口号,让故乡的概念或者含义都发生了移位和升华.、故乡模糊了……故乡,说不清,理还乱……  相似文献   

9.
中学时读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总觉得那荷塘、那月色、那蛙声于我“心有戚戚焉”——竟是那般的熟悉和亲切,那般的依恋不舍和刻骨铭心,像早就纠结在心底的一个乡思的结,只要轻轻一碰,酽酽的乡思便会泼洒出满怀意绪——故乡的荷塘与此一般无二。  相似文献   

10.
陈锐 《现代法学》2013,35(4):47-61
唐代判词是中国古代法律智慧的结晶。一些用骈文写成的判词,修辞考究,形式优美,给人以"华而不实"的感觉,一些学者认为其是"堆垛故事之浮词"。经考察发现,一些优秀判词并非如此,华丽外表之下有着丰富义理,这与评判唐代判词的标准有很大关系。一篇优秀判词首先要观点正确,其次要合乎法律,此外还要合乎逻辑、言辞优美。只有这四者比例协调,才能形成好的判词。以"刑狱门"为代表的唐代判词符合上述原则,因此,并非"徒有其表"。唐代判词还非常注重法律论证,论证结构非常复杂,普遍采用中国传统辩证论证方法,即"双证"方法,亦即理证与事证相结合、正面证明与反面证明相结合、演绎论证与模拟论证相结合,一阴一阳,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这表明,到唐代,我国古代法律思维已经逐渐发展成熟。  相似文献   

11.
人贵自然     
人贵自然,贵在真诚不作秀。《菜根谭》中说,“文章做到极处,无有他奇,只是恰好。人品做到极处,无有他异,只是本然。”真诚做入,就是始终保持一种简单宙然、坦率的态度,在生活工作中不伪装、不表演,不精于算计、不心为形役,不拐弯抹角、不藏头掖尾,说话直截了当、开诚布公、推心置腹、敢讲真话,与人沟通、交往简单而自然。  相似文献   

12.
历史研究的最终意义在于思想史,包括价值观史的研究.唐代交通法规内容丰富,但研究不多.以《唐律疏议》为原本,可以发现唐代以陆路交通为了主,兼及水上交通,内容上首重安全,其次也重视对效率、公正、伦理、和谐与社会秩序等方面的追求,贯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礼法结合的基本原则,并且将这些价值观外化成了具体的交通法规.审视这些交通法规,发掘这些交通法规背后的价值观念,发现它们仍然具有鲜明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王涛 《公民与法治》2010,(19):52-52
家的感觉是温馨的,如冬日之暖阳。想念家的感觉如纷飞的落叶渴望落入厚重的大地,如漂泊的帆船渴望停靠就近的港湾,如度冬的候鸟渴望回到原栖的故巢。  相似文献   

14.
许莉莉 《政府法制》2012,(27):31-31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把自己一生中做各种官(小到户曹,大到太子少傅)时不同级别的工资郜写进诗里拿出来晒,在我国历史上堪称是独一无二的奇特现象白居易早年当户曾时,说自己“俸钱四五万,月可奉晨昏”。35岁时白居易官至县尉,在此任中,他写下了一首《观刈麦》,诗中写道:“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对自己不事稼穑而能有三百石的俸禄,很是惭愧.  相似文献   

15.
开当代中国法典,"利害关系人"之说便频频映人眼帘。仅以《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为例,"利害关系人"的出现就达十几次之多。但"利害关系人"究竟是什么?他的性质、特点,乃至社会价值、司法价值是什么?我们应当怎样对其科学地理解、恰当地适用,要解决这些,就不能不对"利害关系人"进行一番辩证的考查。  相似文献   

16.
阚珂 《公民与法治》2014,(16):43-43
许多人知道“推敲”一词的来历。传说唐代诗人贾岛作《题李凝幽居》时,得到“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两句。对第二句中的“敲”字是否应换成“推”字他犹豫不决,这时无意中遇到了大文学家韩愈。韩愈了解了贾岛犹豫不决的原委后说,我看用“敲”字好。后来用“推敲”一词指斟酌文字,反复琢磨。1954年制定宪法时,对全国人大代表的“质问权”如何规定进行了认真讨论、反复推敲。  相似文献   

17.
善待他人     
蒋保东 《江淮法治》2011,(21):60-60
看自己的时候要多看自己的短处.看别人的时候要多看别人的长处。用责备别人的心来责备自己,用宽恕自己的心来宽恕别人……近读《沉思录》,感悟颇深。  相似文献   

18.
郑宾 《检察风云》2014,(4):14-15
说起梦想,静思几日,脑子里盘恒着的总是诗人韩东的一首诗《有关大雁塔》。有关大雁塔/我们又能知道些什么/有很多人从远方赶来/为了爬上去/做一次英雄。  相似文献   

19.
于坚在《读者》2006年第9期上撰文说,中国是一个争先恐后的国家。常常可以看到这种情况,门一打开,挤在门口的人群就像罐头里的沙丁鱼一样喷出来,争先恐后,蜂拥而动。  相似文献   

20.
《中国监狱学刊》2010,(3):100-100
吴祚来在2010年2月11日的《新京报》上著文《春晚戏外戏·马未都维权》说,收藏家马未都一篇文章在被《故事会》抄袭后,进入春晚视线,改编为黄宏的小品。春晚方面要求马未都签一个同意改编的确认书,被马拒绝。又要求其签署留着很多空格的合约,再次被马拒绝。马未都在博客中撰文称,因不满央视春晚剧组工作人员的态度,他拒绝授权改编他创作的小文《量力而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