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穆 《前进论坛》2008,(11):33-34
现在全国各地中医药都在实行“六名”战略.这个“六名’’到底是“名”还是“明”,它的内涵包括哪些?人们对此可谓是说不清、道不明。“明”与“名”从字义上来看,二字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如果从说法上来讲,就会出现“明”、“名”难分或“明”、“名”不分的现状。正是这种原因。人们对“明”与“名”不但在理解上出现错误,而且在日常生活中也出现误解,特别是在寻医问药方面更是啼笑皆非。因此,对“明”与“名”很有理顺不可的必要。  相似文献   

2.
冯建新 《创造》2001,(4):49-49
结合中央关于在全国农村开展“三个代表”学习教育活动精神,应当树立“四个观点”,从而自觉实践“三个代表”的要求。树立服务的观点。各级领导干部想问题、办事情、作决策,必须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点,做到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行动上深入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要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时刻想人民所想,急人民所急,谋人民所谋。树立权力民授的观点。干部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也是践…  相似文献   

3.
最近,辽宁省营口市委副书记李和忠在全市统战部长座谈会上指出,做好统战工作,方法很重要。在工作方法上送给大家“三句话”:一是“顶天立地”,就是做什么事情都要站在执政党的角度考虑,这就是“天”;“立地”就是脚踏实地,扎实做好每一件事。第二句话是“无边无界”,就是说统战工作范围非常广泛,涉及社会各领域。第三句话是“无时无刻”,也就是时时刻刻牢记党的宗旨,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实现党的奋斗目标。在工作要求上,  相似文献   

4.
吴清一 《人民论坛》2013,(8):194-195
王国维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最早提出培养“完全之人物”教育目标的人。他认为:要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完全之人物”,就要进行“体育”和“心育”的培养。“体育”是对身体的训练,“智育”是对智力的培养,“德育”是对意志的培养,“美育”是对情感的培养,“四育”不可或缺。王国维在中国教育史上提出了开创性的教育思想,对中国近代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5.
林祖轩 《前进》2014,(3):31-33
去年以来,临汾市委组织部对在全市农村推行十多年的“两定一查三评”制度进行改进完善:在内容上从注重管理转向注重服务,在范围上从农村基层党组织拓展到所有基层党组织,在摆位上从一项工作制度提升为一个工作法,形成“定查评”工作法,就是基层党组织要把当年所办的事项和解决的问题一件件“定”在年初、“查”在年中、“评”在年底。实践证明,“定查评”工作法,是创建服务型党组织的好“建”法,是建成小康社会的好“成”法,是常走群众路线的好“走”法。  相似文献   

6.
微议录     
误在一私字,困在一利字。“车轮上的铺张”也好,“车轮上的腐败”也罢,固然有制度漏洞、监管缺失等原因,但更为重要的是,存在着既得利益和私心杂念,分不清公私界限,把“出有车”当成一种福利待遇,走不出“大小是个官,要坐四个圈”的误区。公年改革,最难改的是“官念”。  相似文献   

7.
《西部社会》2002,(3):47-48
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朝代是“夏”。生活在中华大地上的人们,素以“华夏”自称,“华”含有尊贵的意思,“夏”自然是指夏代传下来的子民和土地。宁夏的“夏”应该也有着这样一点历史的渊源关系吧。  相似文献   

8.
广义公安论与公安学基础理论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狭义公安,是指由现行公安法规所确认的“公安”涵义。广义公安,是指从科学词义上阐明的“公安”涵义。从词义上“公安”有较“警察”更广的容量,更易于适应自身事业长远发展。广义公安又称学理意义上的公安。“Police”的本义是广义公安,在一些国家, Police的职能宽于“警察”,相当于“公安”。是叫“警察”还是叫“公安”v要不要与国际接轨?在世界警察领域里从有近代警察以来就没有一个谁向谁接轨的问题,至于我们叫“警察”还是叫“公安”,纯系中国人自己的事。今后,我们要深入研究公安学基础理论,则应更自觉地以广义公安论为基前提。  相似文献   

9.
一个人之为女人,与其说是“天生”的,不如说是“形成”的。没有任何生理上,心理上或经济上的定命,能决定女人在社会中的地位,是人类文化之整体,产生出这居于男性与无性之间的所谓“女性”。惟独因为有旁人干涉,一个人才会被注定为“第二性”,或“另一性”。 ──西蒙·波伏娃  相似文献   

10.
近一个时期,“新的历史起点”在政治和学术上用的都比较多。“新的历史起点”与“新世纪新阶段”等提法,既前后相承,又有所差别。“新的历史起点”在时限上以及涵义上,有独特的所指。“新的历史起点”属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之内的特殊时段,基本任务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相似文献   

11.
今天,我要讲的主题就是“真理”二字,从政治上讲,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实事求是”;从宗教上讲,佛祖释迦牟尼提倡“真理与大真理”为他人加持。因此,人人都要讲真理,我本人也是信奉真理之人。以前我出国时有记者问我:“你现在被认为是爱汉人者,你对此有什么评论?”我答:“我是一个爱真理的人。”  相似文献   

12.
说“批判”     
写下这个题目就有些犹豫。因为“批评”这个词还可通行,在报刊上还能见到,如“党的批评与自我批评作风”,“三讲”教育中要“认真听取批评”,“要开展文艺批评”等等。而对“批判”一词则讳莫如深,绝少提到,否则就有“文革”、“大批判”之嫌。最近报载,一位文艺家说:“批评和被批评是完全正常的现象,千万别误把批评当批判。”可见,这里是把“批评”和“批判”看作两回事的。 “批评”和“批判”,在语感上似乎有些差别,但意思也没有什么根本不同。在英、德、俄等外文中,“批评”和“批判”都是一个词,没有什么两样。如果把“…  相似文献   

13.
吴敏 《现代领导》2014,(9):55-55
不少地方、单位在反思总结“窗口”问题时发现,窗口该有的都有,制度一个都不少,员工“十八般武艺”样样“上手”,整改提高就如“老虎吃天——无从下口”.结果是窗口整改后“外甥打灯笼——照旧”.群众意见有增无减,、但凡“窗口”,多半不乏规定,制度也成套,也有一些好经验、好做法,也确实为群众办理了大量业务。然而.引起群众不满的,不在于写在“纸面”上的制度多少、汇报上的成绩高低,而在于服务“场面”上的“执行”快慢、深浅究竞如何。如果只是站在窗口后看纸面、听汇报.而不在换位体验“时效”中抓整改,“实效”又从何而来?“政者,口言之,身必行之。”查摆整改“窗口”问题,应在群众不满之处用心用力。  相似文献   

14.
日常生活中的“R”荧光屏上的“R”,当你收看体育节目时,有时画面上会出现一个闪亮的“R”的标记,意思是“重复”,表示:“慢动作重播”。图书统一书号上的“R”:有的统一书号后面印有一个“R”和两组数字,这里的“R”表示该图书为少年儿童读物。商标上的“R...  相似文献   

15.
王荣敏 《青年论坛》2008,(5):125-129
“理欲之辩”是中国哲学史、伦理思想史上重要内容之一。2000多年来,思想家们在理欲关系上是非争鸣。以孔孟苟为代表的先秦儒家学者,在“理”与“欲”的问题上有自己的独到见解,提出的“欲而逾矩”、“以礼节欲”等思想,不仅是后世“理欲之辩”的理论基础,对于解决困扰现代社会的人贪欲过重的问题,也是一个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郑启五 《台声》2003,(2):34-35
收到吴惠民邮友寄来台湾的一套个人化邮票———“结缘”的首日封,发现台湾不但“个人化”的措辞与祖国大陆的“个性化”有差别,而且在“首发式”的措辞上又有一种新的表达,叫“典礼”,真是别具一格!在大陆“首发式”、“首发式”地叫惯了,突然遭遇了这么一个叫“典礼”的,还真有一点令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这个“典礼”是出现在该首日封的“桃园临时邮局”的纪念邮戳上,戳上的文字为“结缘邮票(个人化邮票)发行典礼”。记得台湾最佳邮票的评选活动叫做“邮票选美”,鲜活中带着点调皮或诙谐,已经让人忍俊不禁,今个儿的“典礼”更…  相似文献   

17.
潘莉 《前沿》2014,(9):11-13
城镇化进程中,民俗的保护和传承是“根”的延续,“美”的传承,“情”的延伸,“源”的开拓。要保护和传承民俗文化,让人们记得住乡愁。应该首先在“人”字上做文章,即从娃娃抓起,吸纳外来人员参与,激发全体民众对民俗保护和传承的自觉意识,还要发挥民俗学学者的作用;其次在“态”上做文章,即做好民俗的“静态”保护工作、“动态”传承工作、“活态”发展工作;另外还要在“涵”字上做文章,摈弃太多的功利化目的,敬畏民俗,尊重民俗,在此基础上,对民俗加以传承发展,如发展民宿、村落经济等。  相似文献   

18.
胡总书记在中央党校“6.25”讲话中对全党同志提出了“四个一定要”,“三个始终”的要求,其中一条是“一定要加强团结、顾全大局。做到思想上始终清醒、政治上始终坚定、作风上始终务实。”语重心长.情真意切,对我们党员干部是个极大的鞭策。就部队现实情况看.团结和喈的班子是居多数的.但也有些单位长期存在团结质量不高的问题.严重制约着战斗力的提升。笔者认为,新形势下加强班子团结,应牢牢把握“风雨雷电”四把“金钥匙”。即“透透风”——多交流、“下下雨”一多帮助、“打打雷”——多提醒、“充充电”——多学习。  相似文献   

19.
朱映雪  郭文亮 《前沿》2009,(1):12-15
“举什么旗、走什么路”是事关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1992年邓小平提出“不争论”,其本意是:在改革开放的具体举措上不要争论姓“资”姓“社”,而要大胆地试,大胆地闯,但在“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上则必须分清姓“资”姓“社”。在当前关于中国改革的争论中,核心问题也是“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正确理解邓小平关于“不争论”的思想,对于我们今天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在《说文解亨》上把“教”解释为:“上所施,下所效”。意即良好有效的道德教育途径是上面怎么做,下面就怎么效仿。这里的“上”住家里指家长,在学校指老师,在国家就指领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