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农村大学生户籍管理制度以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城乡二元户籍制度为基础.是我国现行户籍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户籍制度的本质和功能决定了国家户籍制度改革中的高校农村大学生户籍制度改革所面对的难题。分析重庆市统筹城乡万体化农村大学生户籍改革,探询农村大学生户籍的制度价值,为中国农村户籍大学生户籍制度改革提供了一个蓝本。  相似文献   

2.
《学理论》2015,(13)
户籍制度改革的核心在于破除城乡二元分割的户籍管理体制,取消农业和非农业城乡户口划分,回归到城乡统一的居民户籍身份登记功能,逐渐剥离依附在户籍身份上的不平等待遇,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取消城乡户籍人口的身份划分,建立统一的居民户籍制度,这将直接产生改革红利效应,有利于开启户籍制度实质改革、推动人的城镇化进程、促进城乡社保一体化改革,并为其他领域改革提供关联配套措施,产生改革协力并从整体上推动改革进程。  相似文献   

3.
莫琪  唐斌 《学理论》2009,(19):103-104
户籍制度改革的原因一个是非正义性,另一个是基于政治、经济和文化视角下的功能不适应性。在户籍制度改革的借鉴理论中,资源控制理论、社会分层理论和制度结构理论虽然指出了传统户籍制度的不足,但它们并没有把户籍制度纳入到社会系统层面进行分析。帕森斯的AGIL理论可以在社会系统层面上为我们提供新视角并具有更实际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随着改革开放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我国城乡间的户籍制度藩篱在不断融化之中,大量的农民进入城市并推动了国家工业化、现代化进程,但给农村留下了许多人口问题.在户籍制度改革中,理论界仍把农民变为市民当主流、但单纯开放城市户口的政策导向带来的问题在不断积累,普通居民对城市户口的态度已经改变.因此,新阶段的户籍制度改革应在理论上深化认识、加大“三农问题”解决力度的基础上,谨慎推出每一项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5.
户籍制度设立的初衷是解决资源紧张,实行计划供应和资源分配,以改善社会成员的生存状况。如今人们的生活已从温饱层面上升至追求体面尊严的层面,而城市户口由于附加了太多的特殊利益,成为城乡差距扩大的重要因素,严重损害了社会公平。户籍制度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目前仍面临着待遇差别、新生代移民缺乏社会认同度以及其合法权益易受损害并引发社会问题等改革难点,为此应大力加强顶层制度设计、积极提供人性化公平环境、凝聚更多支持力量,多维联动,积极改进和完善以实现人的平等尊严为本位的户籍制度改革。  相似文献   

6.
十八大报告提出:“加快改革户籍制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努力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从社会发展变迁的角度分析我国城镇化进程,由于户籍制度统计口径方面的原因,我国城镇化率存在“虚高”现象,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势在必行。然而这一工作做起来却困难重重,破解户籍制度改革面临的诸多难题成为摆在有关领导干部和理论工作者面前的一项艰巨任务。户籍制度改革最终目的是要消除户口待遇差别,为实现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7.
深受户籍制度的影响的社会公众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深刻地影响着户籍制度的变革.库尔特·卢因的组织变革理论,放大到社会制度层面来剖析和审视我国户籍制度变革的全过程,可以从另一角度和层面来诠释户籍制度变革,即从社会公众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变革来理解户籍制度变革.要从根本上废除二元户籍制度,更重要的是要从建构新的社会心理和新的行为方式着手.  相似文献   

8.
杨静 《求知》2009,(4):16-17
我国户籍制度牵涉到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是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事业成败的重要问题。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要“统筹城乡社会管理,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放宽中小城市落户条件.使在城镇稳定就业和居住的农民有序转变为城镇居民。”这为我国户籍制度的改革提出了明确的方向。  相似文献   

9.
新中国建立后,使城市和乡村在二元经济结构基础上逐步走向二元社会结构。现行户籍制度便是为维护这个二元社会结构而设立。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这种城乡二元社会结构日益成为市场经济发展的羁绊。仅仅依靠现行户籍制度改革或取消现行户籍制度是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只有通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逐步消除城乡差别,才能从根本上消解中国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  相似文献   

10.
浅论户籍制度改革与劳动力的市场化王沧学承认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力仍然具有商品属性。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劳动力市场,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做好多方面的配套改革。其中改革现行户籍制度是建立劳动力市场最重要的前提条件之一。一、现行户籍制度...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大量青年农民进入城市务工,他们渴望融入城市成为市民。依据不久前国务院公布的《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新户籍制度改革实施以后,青年农民工融入城市所面临的制度约束将会减小,然而,非制度性的软约束仍是青年农民工融入城市的重要障碍,突出如融入城市的成本过高与低收入之间的矛盾,渴望发展与技能短缺之间的矛盾,城乡文化隔阂所造成的社会排斥等。只有努力消解这些非制度性软约束,青年农民工才能有效地融入城市。  相似文献   

12.
我国的户籍制度已经发展了很长的时间,但是在缓慢发展中依旧存在着各种问题和弊端.这样不仅影响到城乡二元化的快速协调发展,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国民待遇和社会权利上的不平等,无法真正实现和谐公平的城乡统筹,因此讨论户籍制度应该如何改革的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年复一年的“民工潮”几乎成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蔚为壮观的一道风景。“民工潮”掀起的人口迁徙运动,对推进户籍制度改革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可以说,正是民间广大民众自下而上的积极诉求,现行户籍制度改革才开始提上议事日程。当前的问题是,尽管1998年7月22日国务院正式批转了公安部关于解决当前户口管理工作中几个突出问题的意见,数十年铁板一块的户籍管制政策有了相当的松动,但从整体上讲中国户籍制度改革的步伐依然相对迟缓。依我之见,户籍制度改革首先是一种观念上的变革,与户籍制度改革密切相关的乃是迁徙自由问题,迁徙自…  相似文献   

14.
以限制自由流动为基础的现行户籍制度以及与此密切相关的配套制度严重违背了流动人口社会管理服务创新的要求,为社会结构性不平等提供了符号性基础。有必要对现行户籍制度改革,以便更好地实现对流动人口的管理和服务,以促进社会的平等与稳定,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以来,深圳经济建设获得飞速发展,人口数量和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到1994年底,我市人口已达335万。人口数量和质量对我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日益明显。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和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使户籍管理与市场经济体制衔接,深圳市委、市政府决定进行户籍制度改革,拟建立和完善以暂住户口、蓝印户口和常住户口为体系的户籍管理制度。为了让关心深圳户籍改革的人士更加明了这次改革的意义、程序以及有关政策,本刊记者走访了市户籍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问:请介绍一下深圳户籍制度改革的总体构想。答:本次…  相似文献   

16.
中国户籍制度改革存在地区差异、人群差异、城市容量差异和部门利益差异等四个方面的路径依赖因素。本文认为城市容量是当前户籍制度改革模式创新的可行性路径依据,我们把户籍制度改革模式分成区域开放型、门槛准入型和完全开放型。  相似文献   

17.
“三农”问题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而小城镇建设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为此,要加大户籍制度和土地制度的改革力度,破除制约人口转移的体制障碍;积极发展乡镇企业和小城镇中的第三产业,吸纳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小城镇发展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突出特点.  相似文献   

18.
农民工市民化作为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路径之一,是推进城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客观需要。然而,不彻底的户籍制度改革是造成我国农民工市民化最根本的制约因素。剖析当前户籍制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户籍制度改革思路和加快户籍制度改革促进农民工市民化的建议如下:加强中央政府的顶层指导,给予地方政府更多的政策激励;逐步建立政府、企业和个人的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分摊大城市户籍改革的压力;完善户籍迁移政策与扩大基本公共服务覆盖面。  相似文献   

19.
户籍制度改革是新常态下全面深化改革中的重要任务。在城镇就业生活的常住人口对进城落户持观望态度,简单的人口政策管理变革不足以打消他们的顾虑。因此,按照《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的要求和部署,政府部门需坚持以人为本,协同推进与户籍制度相关领域的综合配套改革,彻底破除土地制度的牵绊,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建立健全户籍制度改革的成本分担机制和资金支持机制,着力促进农业转移人口有序市民化。  相似文献   

20.
张静 《理论探讨》2012,(1):159-161
加速推进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对于我国在统筹城乡发展的过程中破解城乡二元社会结构难题、推进城市化进程、实现产业结构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重大意义.当前,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主要面临着户籍制度、就业体制、住房以及自身素质等几大因素的制约.因此,应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就业用工制度及住房制度的改革,并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和培训,为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创造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