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唐春翔 《侨园》2014,(11):72-72
《杂文月刊》2014年第一期发表了拙文《自由比宽容更重要》,驳斥了胡适关于"宽容比自由更重要"之观点。感到意犹未尽,想再补充几句。在自由和宽容的关系上,胡适把宽容放在第一位,作为根本的东西,且把二者对立起来,认为没有宽容就没有自由。胡适的武断在于没有把宽容当做一种权利。在胡适看来,自由与宽容是对立的,因比他得出结论:没有宽容就没有自由。在胡适看来,所谓宽容就是这样的:大家不要都以为自己对,在这种意识下让一步——这就是宽容。  相似文献   

2.
胡适先生曾说过一句至理名言:"任何一方面若想有所成就,就必须既是绝对的聪明人,又肯下别人无法比及的笨功夫。"遗憾的  相似文献   

3.
《民主》2014,(1)
<正>关于胡适,最大悬疑就是老先生的博士学位问题。余英时先生认为这是无中生有,是1920年左右梅光迪先生挑起的,由此看来,这应是哥大时先生酝酿文学改良和任叔永、梅光迪等先生论争留下的"隐患"。但不管怎么争论,关于他的学位论文却不可能存疑,那就是《中国古代哲学方法之进化史》(1983年上海学林出版社印行中文版时译名为《先秦名学史》)。从这个名称,稍加一想,任何人即不难看出,不管我们后来给胡适加多少个头衔,胡适是从中国历史起步的,虽然中国传统文史哲不分,这个"史"还是构成了胡适存在的前提,胡适首先是个"历史学家"。  相似文献   

4.
“中央研究院”(下称“中研院”)迁到台湾后,胡适有时由美访台,多数时候是为到历史语言研究所(下称“史语所”)读书借书.一次他从美国写信给史语所所长李济,拜托找一小块位于傅斯年图书馆附近的地,他想买下盖几间小房潜心读书,但绝不要所里补贴.以胡适的地位和影响,李济感到此事不得擅作主张,遂报告“中研院”总办事处.院长朱家骅感觉亦复如此,即呈报台湾最高当局.以蒋的性格未必会喜欢胡适,但以其“愿天下英雄尽入我彀中”的宏图,早就有心笼络这位士林领袖,遂下令拨一块地盖一幢小房赠与胡适,经费由蒋自己的稿费中列支.李济未料到事情会弄到这个地步,但也只得听之任之.“瓜田不纳靴,李下不整冠”,以胡适的清望,这件事最先的考虑似欠周详.  相似文献   

5.
刘海洋 《学理论》2012,(20):34-35
在现代中国的政治舞台上,胡适是一位非常值得探讨的人物,其自由主义观念尤为著名。胡适自由主义的来源主要有易卜生的个人主义、杜威实验主义和美国民主政治生活的实践。根据这些来源,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胡适自由主义的基本内涵。  相似文献   

6.
很多年以前,胡适跟诺贝尔文学奖有过一段缘分:大家提名他拿诺奖,他拒绝了.假如不拒绝,凭他的国际声望,凭他在中国新文学运动中的贡献,拿诺奖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 现在我们假设胡适也想在北京买房,看看凭他的收入,能在民国时代的北京买多大面积的房子.  相似文献   

7.
谢泳 《各界》2014,(7):27-31
《读书》1999年第3期有陈红民先生一文:《智者千虑》.主要意思是说当年蒋介石请胡适入政府,作为一个独立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虽然胡适最终没有“被湿了羽毛”,但“胡适怦然心动,有欲迎还拒之态,虽然属人之常情,但也可见在一定条件下,修炼了三十年的‘独立地位’是可以放弃的,‘诤友’也能成‘战友’.”  相似文献   

8.
林建刚 《理论视野》2013,(10):61-63
晚年胡适思想中自由主义的内在变化,可以通过他对两位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教授的态度变化中得到确证。这两位教授就是拉斯基与哈耶克。拉斯基从修正自由主义的左翼走向了民主社会主义的道路,而哈耶克则在反思拉斯基的同时,重新振兴了古典自由主义一脉。青年乃至中年时期的胡适,似偏爱拉斯基,而到了晚年,胡适则青睐哈耶克,两人在胡适心目中的价值位移,体现了胡适的思想变化。考察胡适与他们之间的关系,似乎可以看出胡适思想的细微变化。  相似文献   

9.
本文是对上世纪50年代批判胡适哲学思想的一次清理和反思,对胡适所受激烈批判的实在论、真理观、方法论、历史观等作了分析,试图恢复胡适哲学思想的本来面目.对于胡适哲学思想的贡献、特点和局限,也从几个侧面作了一定的分析和评估.  相似文献   

10.
本文是对上世纪50年代批判胡适哲学思想的一次清理和反思,对胡适所受激烈批判的实在论、真理观、方法论、历史观等作了分析,试图恢复胡适哲学思想的本来面目。对于胡适哲学思想的贡献、特点和局限,也从几个侧面作了一定的分析和评估。  相似文献   

11.
1962年2月24日,在“中央研究院”第五届院士的欢迎酒会上,胡适因心脏病突发辞世.这位载入20世纪史册的知识分子,终敌不过岁月的销蚀,尘归尘,土归土.对于死,梁启超曾有一句名言:“战士死于沙场,学者死于讲坛.”从这个意义来讲,作为学者的胡适死于学术工作中,可谓得其所哉! 对胡适的死亡,海峡两岸的反应迥然不同.大陆几乎全部沉默,毕竟,在此之前,胡适已经成为人人喊打的“丧家之犬”.与之相反,台湾、香港、西方媒体的反应则非常强烈.  相似文献   

12.
作为自由主义者,胡适一生在守成与激进的两非境遇中奋斗与挣扎,作为一名学者,胡适先生勤勉不惰,著作等身,将其一生都致力于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胡适之先生晚年谈话录》不仅记录了胡适先生晚年的言谈,更是为我们展现了一代学者对于做学问与做人的理解。而对《胡适之先生晚年谈话录》的再次品读,更是在这个浮躁的社会可以为自己微薄的阅历、浅薄的知识增加厚重感的某种较好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
在今人看来胡适是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其在白话文及新文学方面的首倡贡献是不可磨灭的;但在当时人看来,胡适在新文学的倡导中,尤其是白话新诗的倡导中,却是并未得到认可的,甚至是一个"孤单的蝴蝶"。造成这种尴尬境地主要有当时纷繁复杂的社会背景,更有胡适自身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撕裂。  相似文献   

14.
胡适的一生,哲言妙语无以计数。闲读《胡适之先生晚年谈话录》,受益良多。书中有一段谈及他"不带人"的大实话,堪称高论,而且对于时下的中国社会,仍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一个主管、首长调动,许多扈从随之进退,胡适就此说道:"我到任何机关都是不带人的。我不带人,什么人都是我的人;如果带了几个人,人家就有分别了,说这个是我的人,这是什么人的人了。"  相似文献   

15.
胡适生活在新旧交替、中西碰撞的时代,他不但有学者的学识、风度,也有士人的胸襟和风范. 千家驹在北大读书时,是个“闹市头儿”,当过“非常学生会”主席.1932年夏,他在北大毕业前夕,找不到工作,胡适主动帮忙.有一次,胡适出门在火车上,无意中在一个刊物上读到千家驹的文章,其中指出,中国民族工业不发达,抵制日货不是根本办法.不能怪中国人“五分钟热度”,而应该从如何发展我们自己的民族工业着手.  相似文献   

16.
刘慧 《学理论》2009,(21):121-122
胡适是中国近现代史上较早重视教育改革的一位学者,他的教育思想与实践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从高等教育的角度系统地概述了胡适新文化运动时期对教育的深沉思考,细细品位胡适教育思想于上个世纪传达出来的深透、理性、现代的启迪。  相似文献   

17.
史飞翔 《各界》2014,(9):91-92
胡适很早就认识陆小曼。有一种传闻,说最初是胡适看上了陆小曼,但由于无法跟妻子江冬秀离婚,这才将陆小曼让给了徐志摩。这种说法大概属于戏说,于史无考。但是胡适与陆小曼的关系的确有些不一般,这却是事实。1925年,陆小曼给胡适写过两封英文信,很能说明问题。第一封写于6月初,内容如下:“我最亲亲的朋友:这几天我很担心你。你真的不再来了吗?我希望不是,因为我知道我是不会依你的。我只希单你很快地来看我。  相似文献   

18.
个人主义作为一种价值取向,本质上是西方资产阶级处理个人与集体利益关系的道德原则。在中国近代,个人主义作为批判封建专制制度的思想武器,曾经发挥过积极的影响。19世纪末20世纪初,关于国民性的改造问题是近代进步知识分子倍加瞩目的焦点问题之一,各路文化精英纷纷发表意见,其中,胡适“健全的个人主义”于此潮流中脱颖而出,在民国七八年间,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反响。今天,反思胡适“健全的个人主义”思想在五四时期的积极影响,并对其加以批判地吸收仍具有重要意义。1  胡适“健全的个人主义”矛头直指封建专制制度和封建旧道德。它为确立适…  相似文献   

19.
李谦  周志伟 《学理论》2013,(24):50-52
基于五四时期胡适与马克思主义关系的发展脉络,来探索此阶段胡适对马克思主义的认知与反应。五四时期,胡适与马克思主义关系经历了一个合离过程。主要探讨二者在文学革命初期的相遇,问题与主义之争时的区分,一场"不幸的政治干扰"后的分道扬镳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高荣伟 《侨园》2012,(1):49
世人只知胡适是中国著名的学者、诗人,一生获35个博士学位,而不知他还是一个幽默大师.胡适性情随和,宽容隐忍,温文尔雅,其幽默风趣的谈吐常令人忍俊不禁,拍案叫绝.爱国人士杨杏佛同样幽默,是胡适的关门弟子,此人鼻高嘴阔,绰号"杨大鼻子".一天,胡适去他家,适逢杨不在.等得无聊的他忽然掏出笔写下一首《致杨大鼻子》的诗贴在门上鼻子人人有,唯君大得凶.直悬一宝塔,倒挂两烟筒.亲嘴全无份,闻香大有功.江南一喷嚏,江北雨蒙蒙.写毕,适逢杨杏佛回来,看见后连呼:"好诗,好诗!"紧接着对恩师就来了一个响亮的喷嚏,"蒙蒙雨丝"洒满胡适的长袍马褂,二人捧腹大笑不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