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体育赛事节目日益创造出巨大的经济价值,在新媒体市场蓬勃发展的今天,利用信息网络直播体育赛事节目,侵犯其知识产权的行为屡禁不止。各地法院对于体育赛事节目的性质认定并不一致,导致采用的保护方式不尽相同。对《著作权法》的体系化解读认为,体育赛事节目性质为录像制品,应该用邻接权进行保护。未来的著作权法要以权利整合为立法路径,创设向公众传播权,以更好地应对技术变革带来的挑战。  相似文献   

2.
体育赛事节目日益创造出巨大的经济价值,在新媒体市场蓬勃发展的今天,利用信息网络直播体育赛事节目,侵犯其知识产权的行为屡禁不止。各地法院对于体育赛事节目的性质认定并不一致,导致采用的保护方式不尽相同。对《著作权法》的体系化解读认为,体育赛事节目性质为录像制品,应该用邻接权进行保护。未来的著作权法要以权利整合为立法路径,创设向公众传播权,以更好地应对技术变革带来的挑战。  相似文献   

3.
表演者权是表演者对其艺术表演所享有的专有权。表演者通过表演向公众传播作品,使原作以一种新的方式表现出来。通过表演、音乐、戏剧、舞蹈、曲艺等作品与公众直接结合。表演也是录音录像制作者制作录音录像制品,广播电台、电视台制作广播、电视节目的基础。因而多数保护邻接权的国家都把表演者权作为邻接权保护的首要内容。  相似文献   

4.
信息资源的数字化传输行为,受著作权法保护,即将作品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著作权人享有以该种方式使用或者许可他人使用作品的权利.本文通过对信息资源数字化传输法律关系的理论分析,考察了这一法律关系中的各权利形态,从而为实现信息数字化传输行为的规范化、公平化提供法理依据.  相似文献   

5.
表演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理解。前者指以作品为基础所进行的表演 ,它虽然是邻接权的一种客体 ,但在特质上同时又具有明显的倾作品性。这使得一方面 ,它具有和作品相似的使他人成为邻接权主体的派生能力 ;另一方面 ,它理应受到而且实际上也受到了和作品几乎同等的保护。后者除包括前者外 ,还包括不是以作品为基础所进行的表演。这种表演在特质上比前者更具倾作品性 ,但在实践中却未得到与之相称的来自著作权法的保护 ,因此 ,立法宜将其和前者一道纳入《著作权法》里的“表演”一节 ,并对其给予较前者规格更高的保护  相似文献   

6.
网络环境下的著作权纠纷,尤其是直接侵权的认定一直是学界争议的热点.部分学者推崇"实质呈现标准",认为深层链接构成信息网络传播行为.然而深层链接设链者仅提供作品的链接,并未向公众提供作品,这与信息网络传播权的立法原意不符,同时该标准所意图保护的利益与著作权法中的专有权权益并不等同,这也与著作权立法模式相悖.  相似文献   

7.
版权一词,在我国法律术语中,等同于著作权,意指作品生产人依法所享有的民事权利。至于该权利的定义、指向、范畴等等,皆囊括于1990年9月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5次会议所通过之《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以下简称《著作权法》)中。该法的颁布于新中国历史上首次从法律的高度对我国的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予以了完善的保护。版权所指向的作品类别形式很多,《著作权法》第三条规定了八种具体形式及一个另项。其中(一项),即:文字作品;(七)项,即地图、示意图等图形作品,为期刊(尤指学术性期刊)所涉及的作品形式。笔者从事学刊编辑工作若干年,欲从期刊社的  相似文献   

8.
张振亭 《工会论坛》2011,(2):146-148
2001年《著作权法》的修改以及2006年《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的颁布,为我国信息网络传播权的保护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依据,但是这些立法还有需要完善的地方。笔者建议,要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的特点,对我国的现存相关立法进行修改完善:一是在立法中增加对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的原则性条款;二是对信息网络传播权进行重新阐释;三是应扩大法定许可的范围;四是对某些作品的使用设立默示许可;五是更加合理地确定侵权的赔偿数额。  相似文献   

9.
著作邻接权,是指表演者、唱片制作者及广播电视组织因传播作品而在一定期限内享有的类似著作权的权利.它是一种不同于著作权但仍属于知识产权范畴的权利.随着唱片制作业的国际化、唱片发行的跨越国界以及新传播媒介的发明、应用,一种全新的技术和社会环境使得著作邻接权(以下简称邻接权)的保护问题不能只停留在国内立法水平上,而要求赋予全球性的保护.目前,保护邻接权的国际公约有《罗马公约》、《唱片公约》以及《卫星公约》等.各公约规定的条款虽不多,但涉及范围甚广.限于篇幅,本文主要剖析《罗马公约》,顺便谈及各国就实施《罗马公约》而制订的有关法律.一、《罗马公约》的产生、性质与结构(一)《罗马公约》的产生在1908年修订《伯尔尼公约》的“伯林会议”上,英国政府代表第一次提出了唱片制作者的国际性保护问题.但是,该建议并没有引起会议的重视,认为“该主体是处于工业产权与著作权之间的分界线上,列入后一种是最恰当的”.在1928年修订《伯尔尼公约》的罗马会议上,又有人提出了这一问题.如意大利政府代表就曾建议:保护表演艺术家以防止广播他们的表演和防止使用机械工具复制音乐作品的“改编物”,并且建议向表演者支付“合理的报酬”.由于该建议实属新奇而未能嵌入《伯尔尼公约》,会议只是建  相似文献   

10.
我国著作财产权应抛弃技术主义的立法思路而以使用行为的特点来重新分类。具体可分为有固定载体的财产权和无固定载体的财产权两类,演绎权应从财产权中移出归属入邻接权。有固定载体的财产权在权利内涵和逻辑上需进行修改;无固定载体的财产权应整合为表演权和"远端传播权"。  相似文献   

11.
各国宪法对通讯自由的权利性质有不同的规定 ,这反映了各国立宪者制宪思想的不同。通讯自由权利的实现程度和宪政价值直接受到通讯载体的发展变化的影响。在网络信息时代 ,通讯自由与公民的隐私权、自由表达权、知情权、财产权 ,及国家安全、公共权力和公共利益等密切联系和融合。该权利的性质已不能简单地界定为人身权利或者表达自由权利  相似文献   

12.
《民法总则》虽然规定数据受法律保护,但第一百二十七条并未明确数据的民法属性,而是以转致条款的形式留给其他法律确认。在法律概念上,“数据信息”相对于“数据”“衍生数据”“数据符号”更具优势。数据信息的基本特性主要是价值性、确定性、独立性、非公开性。从民事权利客体的外在特征确认数据信息为物权客体中物的范畴,从所有权结构论证数据信息设立绝对权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青年网络交往以迅猛的态势持续发展,总的来说呈现出以下现状:既有“虚拟”又有“现实”,既有“狂欢”也有“孤单”,既“渴望交往”又“自我封闭”,既享受“自由”又忽视“规范”,等等。对此,青年需要对“自由”与“自律”、“虚拟”与“现实”、“网络文化”与“网络规范”等问题有更加清醒的认识,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网络交往。  相似文献   

14.
无论是就公共管理的“约束条件”、“治理机制”抑或“行动策略”等而言,皆存在明显的刻意或无意的模糊性;影响到政府治理实践的各个环节(譬如决纂、执行与评估)与维度(譬如环境、制度、组织、机制与主体)。所谓“模糊性治理”(Ambiguous Governing)是指当政府面对困境性的(譬如政策方案不成熟)、可争议性的政策议题,或者为应对价值或伦理上的两难情形,在治理机制、政策工具或行动策略上表现出来的具有“诠释灵活性”、“模棱两可”、“态度暧昧”、“不连贯性”或“不一致性”等特性的公共管理模式。在政府治理实践中,“模糊性治理”是一种惯常的现象;可以将其视为一种崭新的公共管理叙事和考察公共管理的大理论。在法学、管理学和政治学等领域,学界曾就“模糊性及其对政府治理的影响”进行过较多研究。本文旨在通过梳理其理论系谱,以建构符合本土实践且同国际学界接轨的模糊性治理理论。  相似文献   

15.
关于我国机动车所有权制度的几点看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的车辆登记是"准予上道行驶"的行政管理措施,而非所有权登记。根据《民法通则》《合同法》及最高人民法院的有关司法解释,机动车所有权转移"以交付为原则,以约定为例外"。以占有作为机动车财产所有权公示方式存在很多弊端,建议人大常委会尽快做出立法解释。  相似文献   

16.
造成《公司法》第5条之“公司应承担社会责任”不能真正付诸实践之最根本原因在于“公司社会责任”本身灵魂脱壳,然“公司社会责任”之精髓意义重大,决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方式加以否定.“公司社会责任”灵魂“托生”之途即为“公司利他权”,此等界定实为正本清源,不但解决了公司或其董事等高管“积极实施利他主义行为”之理论困惑,且能使它更合理地融入《公司法》,使《公司法》更契合民商法的本质和价值理念,体现正义,真正践行《宪法》规定之“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更有助于公司或董事为其他利益相关者之谋利在实践中真正得以落实,确保社会公平与“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7.
"保护还是开发"作为中国申遗实践的热点问题,其实质是中国当代文化中产业与精英两个文化阶层借助官方观念错位而展开的话语竞争。关注遗产持有群体的文化觉醒,标志着"后申遗"时代的到来。遗产公共性是觉醒的遗产持有者,以遗产为公共性实现的符号媒介,借助遗产媒介实现公共参与与群体沟通。在当下申遗实践中,遗产公共性已在"遗产话语"、"遗产表演"、"遗产资源"与"遗产行政"四个维度发生。遗产公共性的社会建构应落脚在遗产的"文化再生产"之上。  相似文献   

18.
WTO给我国政府提出了透明度要求,要求政府推行政务信息公开,建立、健全相关法律规章。针对当前我国政务信息公开中的传统思想观念、信息公开的主体、信息公开的法律制度和信息公开的权利与义务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借鉴和吸取国外有关政务信息公开的经验,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信息公开法》是解决和保障政务信息顺利公开,充分实现WTO透明度原则的最有效的方式。  相似文献   

19.
《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将网络虚假言论纳入寻衅滋事罪进行规制颇受争议。具体而言,对寻衅滋事罪的信任感、信息网络化时代罪刑法定原则的理解,以及对言论自由的认识上的差异构成了寻衅滋事罪认定的观念障碍,在运用本解释的过程中,对"虚假信息"、"公共场所"的理解则存在较大的分歧。事实上,寻衅滋事罪自身的明确性,罪刑法定原则在网络时代的自我救赎,以及对言论相对自由的坚持,能够消除解释适用中的观念障碍。基于"信息差"的客观性,强调"虚假信息"中言论本身的恶性;回溯公共场所的社会功能,承认网络空间的公共性亦能消除其中的技术障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