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进行的一个具有独立性的理论创新过程,有其内在逻辑法则。正确解读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逻辑前提,准确认识中国的独特国情是这一过程的逻辑起点;深刻揭示中国的社会发展规律是其逻辑内容;立足群众实践,集中全党智慧是完成这一过程的逻辑路径。  相似文献   

2.
不能否认,现代意义上的中国社会科学的建构和发展是以引进西方社会科学的各种理论知识为基础的。从晚清到如今,中国的知识引进运动大体上可以划分为四期:第一期是晚清时期,以严复为代表的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接触、介绍和引进西方的社会科学理论;第二期是民国时期,中国的知识分子基于各自的兴趣和追求大规模地介绍、宣传和引进西方形形色色的社会科学理论和学说;第三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受当时意识形态的影响,知识引进的重点转向了作为西方社会科学之特殊一脉的苏联社会科学;第四期是2 0世纪80年代以来,老中青几代知识分子为了重…  相似文献   

3.
徐亚文 《河北法学》2007,25(10):33-35
如果笔者没有误读误判,对中国法学从1978年到2004年这26年的发展的讨论,用"现代化范式"这一范畴予以概括、规定,是邓正来先生《中国法学向何处去》一文的逻辑前提,中国法学无力引领中国法律\法制的发展,是该文的结论之一,而发掘、开发、开放"中国人究竟应当生活在何种性质的社会秩序之下"这一重大问题,并"命令"真正的思想者们对遮蔽在缺乏"中国法律理想图景"的法学研究之表象的背后的"结构性基础"进行深刻反思,揭示当下中国法学乃至社会科学知识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的社会条件或权力关系乃是文章的真正用意.  相似文献   

4.
从“确认”到“正名”:中国百年宪法的内在逻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历史上看,自从1908年的《钦定宪法大纲》以来,先后颁布的众多中国宪法尽管千姿百态,但是,在这些宪法文本的背后,却包含着一个共同的特征:从确认到正名的内在逻辑线索。对中国百年宪法的内在逻辑而言,确认是起点,正名是终点。从这条内在的逻辑线索出发,有助于全面地解释中国百年宪法一系列的外在特征。  相似文献   

5.
近代以来的中国法学在很大程度上是西法东渐的产物,故而受西方影响极大。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不同法律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碰撞本属常态。然而,由于西方文明的强势地位,西方话语对中国法学渐有从“影响”转变为“宰制”之虞。考察五百年以来西方话语在中国知识界——尤其是政法学界的兴衰沉浮与话语嬗变,我们可以隐约发现一个从“鬼话”到“童话”再到“神话”的轨迹,值得深思。在文化自觉、文化自强与文化自信开始成为知识界愿景的今天,我们应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更为清醒和开放的心态来看待西方话语:抛弃鬼话,认清童话,破除神话。既要反对盲目排外,也要反对妄自菲薄,而应以翔实的实证研究和比较研究认清真正的西方与中国,将西话变成真话,助力“中国法理”的构建及中国法学的国际话语权争夺,最终确立其在人类政法智慧版图上的应有地位。  相似文献   

6.
魏磊杰 《法学评论》2024,(3):182-196
西法东渐初期,吸纳西方传教士的既有做法,以康有为为代表的晚清士人秉持一种通经致用的比附之法,以图借助先秦法政思想重构新的普遍主义世界观,最终达致有效应对西方殖民现代性知识“入侵”之目的。经历百年沉寂,伴随中国崛起,当代国际关系与国际法学者在新的世纪赓续了这一知识传统,此等“春秋国际公法”观背后的思维逻辑又被重新发现和调用,以求在学术层面有效推助各自学科本土化之同时,亦能在政治层面为业已进入后现代性时代的人类社会提供一种更为公平的世界愿景。对中国知识精英调用先秦法政思想的百年历程进行系统梳理,可为当下必然需要依托传统法政资源塑造的中国国际关系/国际法新观念的对外投射提供诸多镜鉴。  相似文献   

7.
社会福利制度萌芽于西方福利文化传统,政府的介入为社会福利制度的确立提供了条件,在工业革命和工人运动兴起的社会背景下社会福利制度得到发展,20世纪30年代以来社会福利制度的逐步成熟.西方福利文化传统与政府主动回应社会现实是福利制度确立的内在逻辑,民主发展与公民福利权利意识的增强是福利制度发展并成熟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8.
从知识史的视角来梳理近代欧洲民法典编纂,无疑会为理解当代中国民法典提供重要的知识支援以及反思的参照物。中西古今都存在集合式的法律汇编,而在理性思想指导下,以特定的工商经济需要作为基础,围绕个人权利本位,进而实现民族国家法律统一,并以逻辑化、体系化方式编纂民法典,是近代欧陆民法法系的现象。防止法官擅断,实现权力平衡,满足自由竞争经济,划定个人与国家的法律边界,构成了近代欧洲民法典的立法用意。然而,法国、德国的民法典对公共福祉失却先见,更遑论对社会伦理、实质正义进行回应。《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既汲取以往的民法典编纂经验,又弥补其缺失,在恪守逻辑化、体系化的同时,始终以中国的现实生活为鹄的,在保障个人权益,促进社会主体创造性、积极性时,注重个人权利与社会利益实现平衡。实践中,面对个人权利与社会利益内在的张力,需严守职业主义与现代知识分工,以法律教义学方法兼顾民法典内在体系与外在体系的融贯,以敏感识见、精细操作的解释论来解决。  相似文献   

9.
蔡晨远 《检察风云》2012,(22):74-75
很多人都认为教育孩子的主要职责是学校的老师,其实不然。学校可以教授孩子的是科学知识和基本行为准则,仅通过学校里知识的灌输,无法真正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和人格脾性等方面。这些,只有家长在言传身教、潜移默化中去实现。西方社会经过现代化的百年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套关于儿童教育的完整理论,  相似文献   

10.
秦国荣 《行政与法》2014,(1):101-108
中国经济法的产生与发展与西方国家有着截然不同的历史起点和内在要求,其历史起点在于我国变革计划经济模式基础上开始的市场经济体制建构,其发展的两条主线为,在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建构中不断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最终建成法治政府和法治化市场经济;在后发式“变法型”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体制转型与法律进步相互促进,在社会关系变迁中逐步形成中国特色的经济法理论及法律体系.  相似文献   

11.
家庭教育知识体系是一个模块化、标准化、系统化的知识系统,具有专业性、系统性、开放性和实践性四大特征。中国教育进入高质量发展时代,在继承家庭教育传统思想与理论的基础上,创新与构建中国特色家庭教育知识体系有其内在的历史逻辑、学理逻辑、文化逻辑和实践逻辑。以心理学为基础、社会学为主体、教育学为核心,构建家庭教育公共性知识体系、专业化知识体系和个性化知识服务的现代化家庭教育知识体系。构建家庭教育知识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加强顶层设计,采取同步推进、协同构建、资源共享策略,走专业化发展之路,努力形成具有中国特色、领先世界先进水平的家庭教育知识体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家庭教育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是强调宗法伦理,属于宗法文化。因此在宗法文化的基础上构建起来的社会秩序只能是宗法秩序。这与西方的宪政文化与宪法秩序具有质的差异。正是这种差异性,导致西方宪法在近代传入我国后被重构,从而致使近代中国的宪政运动走向失败。由于近现代中国的社会秩序仍然是宗法秩序,而非宪法秩序,因此近代中国的宪法和法律必将缺乏自由精神,公民的权利和自由无法得到有效保障。既然传统的宗法文化阻滞了近代中国的宪政运动,并导致其走向失败,这就启示我们在今后的宪政建设中,必须摒弃宗法文化,实现传统文化的转型,并培育宪法得以生成的文化基础,即宪政文化。  相似文献   

13.
刘薇薇 《法制与社会》2013,(14):282-283
社会理念的转变也好,社会形态的变迁也罢,西方社会的发展路径已基本映入眼帘。从生态运动的个性上讲,西方社会的生态运动是西方历史积淀、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与反应,它可被称之为生态运动现代化趋势的西方路径。从生态运动的共性上讲,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有封闭到开放、落后到先进、开化到文明、专制到民主、人治到法治、一元到多元、无序到有序的发展过程。这其中蕴藏着一些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原理和一般规律。而这对于中国社会的理念转变和社会转型毫无疑问具有富有价值的参考与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张文雄 《中国律师》2009,(11):18-20
本文从一则高校重奖招生承诺案例说起.阐释其中蕴涵的诚信问题。进而分析中国传统社会对诚信理念的理解,以及西方国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用诚信原则平衡交易双方权利义务的对等,从而推导出现代中国社会中诚信观念的现状.并试图引进政府介入的机制来解决诚信观念淡薄所导致的一系列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15.
冯军 《法治研究》2016,(6):144-152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对法及其适用目的的不同认识,使得法观念成为影响诉讼机制和非诉讼机制在纠纷解决体系中地位和作用的决定性因素.另外,通过诉讼机制来解决纠纷是西方法治发达国家社会治理的基本诉求,与之不同,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人治社会,国家治理是一个与公民权利无涉的范畴,其目的不是为了实现和保障公民权利,而旨在追求社会秩序的和谐.而纠纷解决作为一种社会控制机制,社会治理手段的差异必然影响纠纷解决机制的建构和运作.  相似文献   

16.
1920年发端于湖南的联省自治思潮,是"五四"后期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尤其是资产阶级联省自治派关于国家结构形式的不同寻常的建构,也是"西学东渐"过程中知识分子学习西方的"联邦制"寻求救国救民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在对"联省自治运动"总体的把握上探讨了它对当时的社会政治思潮以及近代民主政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综论中国法制的近代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国法制近代化是中国近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发展变迁的必然结果。它是在引进西方法文化的同时 ,批判与吸收中国传统法文化的合理内核的矛盾冲突中逐步推进的。法律移植在中国法律近代化的进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 :任何被移植来的西方法制文明因素 ,只有扎入中国的文化土壤 ,得以积淀下来 ,进而成为本民族法文化的一部分 ,才是成功的移植。  相似文献   

18.
在笔者眼里,“言论自由”是近几百年来西方知识界一直拥有的一项护身法宝,它由宪法法律明文规定,更由社会观念共同保障,真可谓法力无边,至少,日常阅读西方的报章典籍会不断地获得这一印象。那么中国的情形如何呢?对20世纪上半叶的状况笔者不大了解,但如果说到共...  相似文献   

19.
中西方法治意识生成因素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柯卫 《河北法学》2007,25(8):47-50
西方的法治意识是基于西方的文化传统所内生的一种社会思想意识,是西方社会经济、文化自然演进的结果.而中国的法治意识是在对西方法治的传入与"移植"过程中,在外力的作用下逐步形成的.考察西方法治的发展历史,我们发现,法治是西方社会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一个理性选择,是融合了社会文化和经济因素的产物.与法治相适应的法治意识的培育,是法治得以实现的基础.在培育我国公民法治意识的过程中,需要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对中西方法治意识的生成因素做深入的分析和法理思考,从而获得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法律论证中的逻辑理性,在法律的自我完善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法律的逻辑理性是建立健全法制的重要砝码和内在准则.法律论证中的逻辑理性对法律本身以及整个社会所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