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关于人性与人的本质,马克思的著名论断是:“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既具自然属性又具社会属性,而人之为人的本质在于人的社会性。人的本质是现实的、具体的,是由社会关系特别是生产关系决定的。有些论著解释马克思主义以前的人性论之所以不科  相似文献   

2.
人的信息本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春雨 《前沿》2002,(5):23-26
新世纪带来了对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理论的新的理解。在工业时代 ,马克思提出了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总和的思想 ,这一思想是具体的 ,处于不断发展过程 ,为我们认识人的本质提供了科学方法论原则。在信息时代 ,信息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公开展示 ,人在实践活动上 ,其本质是对信息的掌握、分析、创新和利用。社会关系呈现出广泛性、平等性、多元性、即时性、虚拟性、平面性、选择性等特点 ,人的本质是同社会本质相一致的 ,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人的发展 ,在 2 1世纪 ,中国政府要把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发展结合起来 ,实现人性的自觉复归。  相似文献   

3.
郜险峰 《传承》2008,(18):24-25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部理论的基础,是人类对人的本质的认识的一次大飞跃,也是解决人的发展等问题的出发点。必须搞清楚人的本质的基本含义,本文从"社会关系、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关系的现实性"来阐述马克思主义人性观问题。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部理论的基础,是人类对人的本质的认识的一次大飞跃,也是解决人的发展等问题的出发点.必须搞清楚人的本质的基本含义,本文从"社会关系、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关系的现实性"来阐述马克思主义人性观问题.  相似文献   

5.
赵伟 《前沿》2009,(7):46-48
马克思曾分别将人的本质界定为“自由自觉的活动”、“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和“人的需要”。我国对人本质的传统解读方式或是过分强调人的社会性,或是将其定义为这三种特性的总和。实际上,上述三种结论并非简单的并列关系,相反它们呈现为一种不断扬弃和提升的进程。马克思对于人之本质的探索采角的是“从抽象到具体”的思维方法,最终在人之需要中实现了对人本质的全面、具体、历史的把握。  相似文献   

6.
徐茂华 《人民论坛》2012,(20):206-207
文章梳理了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思想的科学内涵,即人的本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是"现实中的个人"的本质、实现人的本质的基本方式是人的全面发展等,提出了科学把握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思想的五个属性,即具体性、社会性、历史性、规定性、实践性,并分析了其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7.
黄萍  贾作璋 《前沿》2012,(2):48-49
马克思从类本质和个人的具体现实的本质两个层面深刻揭示出人是社会存在物,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人的本质"理论是人生观形成的前提和基础。不同的"人的本质"认识,指导形成不同的人生观。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科学理论理应指导人们形成"为人民服务"的高尚正确的人生观。  相似文献   

8.
郝松山 《前沿》2005,9(7):174-176
“人是政治动物”这一论断较为正确地洞见了人的社会历史性,是人的自我认识史上的重大飞跃,它第一次较为素朴地揭示人的社会属性。亚里士多德对马克思科学人性观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果说亚里士多德的论断不可避免地带有某种局限性,那么,马克思的“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表述则更全面的理解了人的本质。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观是其世界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是同其唯物史观的形成和发展有机联系在一起的,经历了从人的本质是"自我意识","全部精神存在的类的本质"的唯心主义认识,到"人的本质是一种社会特质","人的本质是劳动",最终到从劳动实践角度考察人的本质,形成了"人的本质是劳动","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是人的自然本质和社会本质的辩证统一"这一有机联系的科学的唯物史观的人的本质观.  相似文献   

10.
张友良 《传承》2008,(12):22-23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观是其世界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是同其唯物史观的形成和发展有机联系在一起的,经历了从人的本质是"自我意识","全部精神存在的类的本质"的唯心主义认识,到"人的本质是一种社会特质"",人的本质是劳动",最终到从劳动实践角度考察人的本质,形成了"人的本质是劳动"",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是人的自然本质和社会本质的辩证统一"这一有机联系的科学的唯物史观的人的本质观。  相似文献   

11.
张杰 《前沿》2007,42(9):12-15
马克思有两种性质不同的人的本质的概念:一是人的应然本质,即"自由的自觉的活动",二是人的实然本质,即"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两个概念不是彼此孤立没有联系的,而是辩证统一不可分割的,只有从其内在逻辑上全面考察人的本质,才能正确理解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理论。  相似文献   

12.
关于人的本质思想,马克思对之的追问一生都没有停止探索,而且其追问本身也是一个逐步深入、逐步清晰的过程。人的本质从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规定是马克思水到渠成的思想结晶。这一规定亦是人的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是物质生产关系占主导地位的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且,人的本质的实现亦是在马克思描绘共产主义图景的过程中逐步显现的。  相似文献   

13.
在现实中,人们因为人性论的抽象性对社会现象久已不做人性方面的分析,而缺少了人性分析,青少年问题的研究就等于失去了根本.马克思的人性论是人的需要性、社会性和类特性的统一,这一科学论断对青少年问题的综合治理有着不可忽视的指导意义人的需要性揭示了尊重青少年需要的重要性、人的社会性揭示了要加强治理的系统性、人的类特性揭示了要重视矫治对象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14.
关于人学思想的许多问题,马克思都进行了探讨。实际上,马克思对人的问题的研究,主要是从人的需要、人的创造性劳动、社会关系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出发的。从人的存在,首要的是人的自然存在出发,马克思主要研究了人的本质问题。  相似文献   

15.
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性范畴要从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概念入手。然而,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概念有两种看似矛盾的观点,即一方面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另一方面又认为“人的本质是人的自由发展”。研究建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性范畴所遵循的不一定是马克思本人的“原话”、甚至不一定是马克思某段话的“原意”、而一定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性范畴靠查找原著是无法得到的,它深藏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之中。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人性范畴,首先必须廓清三个关键问题:“人的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的区别”、“人的个性发展和社会约束的矛盾”和“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关系”。并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与“分工与分配矛盾”的联系为结合点,将“对分工与分配的否定之否定”或“人在分工与分配中的矛盾”认识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性范畴。  相似文献   

16.
现实的人的状况如何,取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现实的人是在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社会联系中从事实践活动的有生命的感性存在,是一个社会历史性的存在。马克思对人的本质做出社会关系和现实生活的理解,对现实的人的存在方式及人与现实世界的关系给出了科学解答,对认识人的各种特性、人的各个方面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阐释和说明社会发展中人的发展提供了方法论前提。  相似文献   

17.
在马克思关于人的理论中,人的“属性”和人的“本质”以及人的“自然属性”和人的“社会属性”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能{昆淆。同时,那种认为马克思忽视人的自然属性的观点也是没有根据的。其实,在马克思那里,就人的“属性”而言,人既有“自然属性”也有“社会属性”,人的存在是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的统一体。  相似文献   

18.
“需要”范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尤其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范畴。从需要来规定人的本质和考察人的发展是马克思人学理论的独特视角。在马克思看来,人的需要是人的本性,人的需要的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方面,人的发展过程就是人的需要不断产生并通过生产实践活动不断满足的过程。在不同的社会条件下,需要对人的发展具有不同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张海国 《人民论坛》2012,(8):130-131
马克思主义的"人性论",研究"现实的个人"的本质属性及其特征,是建立在唯物史观基础上的关于人性的科学理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性特征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20.
李凤莲 《求索》2008,(4):80-82
马克思把实践作为一个基本范畴和核心理念引入其哲学体系。马克思不仅坚持从人的生存的整体维度去探讨人的本质,更从社会实践出发去把握人的本质。在马克思看来,实践成为人的存在方式,实践构成了人的全面性本质。马克思认为人的存在是一种在实践基础上的具有目的性的生命活动,这种活动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统一、功能性和价值性的统一、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马克思还着重探讨了人的实践存在的本质实现,论证并提出人的实践存在的现实实现的三条基本路径,即人的主体性生成、人的自由个性张扬、人的超越意识激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