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乐记》是我国一部重要的儒家典籍,虽然我们对于作者是谁,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定论,但这并不影响它作为一部经典的美学著作而存在。《乐记》流传至今共有11篇,在这11篇中都蕴含着丰富的美学思想。本文将从《乐记》中音乐的演化、情感形式等入手,阐述其美学思想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魁丽华 《法制与经济》2010,(12):137-137,F0003
在今天,我们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去研究《乐记》的音乐美学思想,对于哲学、社会学、美学等学科的发展仍具有重要价值。尤其对建立、发展和充实今天的音乐美学理论,具有直接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早期章回小说中存在着众多戏曲质素,以《水浒传》为例,其“开篇诗词”与戏曲的“题目”、人物外形的定格描写与戏曲的“亮相”、韵文的景色描写与戏曲唱词、不间断的时空移动与“环境存在于演员身上”的戏曲结构等方面,都有形神相似之处,富含丰富的戏曲质素  相似文献   

4.
<西厢>制艺在形式上是戏曲与八股文的结合,这种特殊的文学现象出现在清初.由于它的出现,促成了文人尤侗的功成名就,使它从偶然的游戏之作发展到人们研习科举考试、争得功名的范本.但这种现象本身并没有足够的力量能够令<西厢>制艺完全独立形成一种新型文体,它的发展和流传必须依靠戏曲<西厢记>和八股文这两个支柱.一旦传统戏曲和应试八股走上了衰落之路,<西厢>制艺也就丧失了生命力.  相似文献   

5.
被称为百经之首的《周易》,是中国思想文化的源头。中华民族是一个富有美感的民族,审美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居非常重要的地位。《周易》虽然本身不是一部美学著作,但是为美学的发生发展奠定了基础,并奠定了极具民族特色的中华美学思想格局。《周易》天人合一的和谐美学论,阴阳交合的生命美学论,立象尽意的意象美学论,都是中华美学精神的主干和精髓所在。当下弘扬和发展中华美学精神需要回到源头,通过寻找和阐释传统美学的根基来复兴中国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6.
论新《环境保护法》中的环评区域限批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竺效 《法学》2014,(6):17-31
2014年修订的《环境保护法》新增了环评区域限批制度的一般规则。此次立法是自2006年我国首次使用该项行政措施以来、继2008年修订《水污染防治法》和2009年制定《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后,在环境法领域的又一次有益探索。环评区域限批是指当某一地区出现超过国家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或未完成国家确定的环境质量目标的情况时,由省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作出暂停审批其新增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行政措施。环评区域限批是一种抽象行政行为,而非行政处罚。应尽快修改《环境影响评价法》,详细规定环评区域限批的适用范围、适用条件、启动程序、措施决定主体、适用期限、行政执行手段、解除条件、验收评估、解除程序、解除决定主体、信息公开、公众参与、监督措施和法律责任等规则,并重点配套规定拒绝受理的例外情形和暂停审批的许可中止情形,以符合《行政许可法》的有关规定。  相似文献   

7.
《国家与市民社会》(增订版)为我们提供了认识和理解市民社会理论的清晰脉络:不但提供了市民社会作为一种需要不断反思的理论模型的面向,同时也提供了市民社会作为一种需要建构的社会实体的面向,或者说,不管是在理论方面还是在经验方面,该书都向读者提供了有关市民社会的令人印象深刻的视野范围,从而为读者较为完整地把握这一理论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8.
韩慧 《政法论丛》2005,(3):41-44
在秦朝统一全国的前夕,吕不韦在吸收先秦各家政治思想的基础上,编写了《吕氏春秋》一书,提出了清静无为、施仁行义、严明赏罚、重用贤人的治国思想。这些思想主张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呼声,是较符合时代潮流的施政纲领,同时也对秦自商鞅变法以来的法治传统多所补充和修正。虽然它未得到最高统治者的重视,但是从政治思想的发展史上来说,《吕氏春秋》占居的重要地位,是秦汉时期政治法律思想融合过程中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9.
《中国监察》2011,(8):54-54
为保证《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以下简称《廉政准则》)的正确贯彻和顺利实施,增强《廉政准则》的操作性,切实提高《廉政准则》的执行力,2011年3月22日,中共中央纪委发布了《(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实施办法》)。  相似文献   

10.
仇京荣 《中国律师》2008,(11):78-79
在适用《公司法》第183条关于“公司经营管理困难,继续存续会使股东利益受到重大损失.通过其他途径不能解决的持有公司全部表决权的10%以上的股东.可以请求人民法院解散公司”规定时,原告股东面临着以谁为被告的选择问题,理论上可以有三种选择:一是以公司为被告;二是以其他股东为被告;三是以公司和其他股东为共同被告。司法审判中究竟采用哪种方式呢?  相似文献   

11.
张生 《法学研究》2007,29(1):125-134
有关资料表明,在清末制定民法典的过程中,虽然立法者极为重视本国民事习惯并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工作,但在当时的条件下,难以将本国民事习惯采纳为成文法。从宣统三年完成的《大清民律草案》来看,本国民事习惯几乎没有对编纂民律草案产生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12.
清末法制变革中的日本影响——以直隶为中心的考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清末直隶地区的报纸、官宦对日本的游记等地方文献为资料 ,分析了日本对清末法制变革影响的原因、途径、方式以及后果 ,除对前人已有的研究进行了必要的补充外 ,还对制约中国法制近代化的一些深层问题做了新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乾嘉时期扬州出现了新的繁华,“海内文士,丰集维扬”,文人雅集一时胜于江南。扬州文人雅集一般伴有戏曲活动,观剧评戏是这种戏曲活动的主要表现。雅集文人对演出剧目和表演艺人的品评,具有群体性的特征。它一方面促进了戏曲的繁盛,另一方面也助长了戏曲创作的案头化倾向。  相似文献   

14.
晚清洋务运动时期,清政府为追求富强,花费巨额资金引进西方技术、设备、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然而,由于整个官场吏治腐败得不到肃清,这些企业内部也相应存在着盲目决策、任用私人、管理混乱、贪污舞弊等弊端,使企业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最终导致洋务运动走向失败。这段史实,为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如何处理政治改革与发展经济的关系这一关键的问题,提出了重要的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15.
考绩是清朝对文官的定期监督制度。清朝考绩制度源于明制而又有变化 ,其定制时间是雍正元年。考绩有明确的方式和程序 ,在程序中对“注考”的要求最为严格。清朝考绩以“四格”评等第 ,以“六法”论处分。考绩评等中以京察一等、大计卓异为朝廷关注之焦点。清朝考绩的实施状况 ,自顺治至嘉道时期较之咸、同以降要好得多。如果宏观地考察 ,考绩制度终清之世未曾间断 ,而且在较长时间内能较好地正常实施 ,对于整肃吏治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其所以如此 ,主要原因是历朝君主极为重视和考绩立法较为完善。然而在封建官僚政治体制下 ,清朝考绩在实施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诸多问题 ,最突出的表现一是举劾夫衡 ,二是迎承为尚。  相似文献   

16.
王涛 《现代法学》2003,25(1):123-127
对如何评价中国晚清修律中保守性价值问题进行讨论。对晚清时期中国社会的法律价值重新评价,与西方国家法律现代化进行比较,考虑近代中国国家和民族的政治功利性,考虑民族心理,考虑当时的历史背景、学术水准以及东方国家现代化的共同规律,认为中国早期法律现代化中包含某些保守性价值是具有历史合理性的存在。  相似文献   

17.
清代盐法施行的是纲盐法,纲盐法的基本建制是引岸制度,为了施行引岸制度,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备的法制,但这一法制在不同盐区的具体运行又存在着较大的差别。本文将研究引岸法制在四川井盐中食盐销区的划分、运销中的官督商销法和官运商销法的具体运行,从而剖析引岸法制在四川的施行对国家和地方税收的保障、民众的就业与食盐秩序的稳定、榷盐对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官吏的腐败所产生的影响,并提出清代盐法对食盐进行法律规制,对民众生活必需品的保障和维护社会基本秩序的稳定是有借鉴意义的。  相似文献   

18.
任海涛 《法学杂志》2012,33(3):140-145
法官素质高低对于国家法治建设关系重大。清代基层司法判牍中反映了当时法官的政治素质、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水平。他们之所以形成这些素质,主要受到儒家思想、社会阅历、工作职权三方面的影响。这个研究对于我们今天在司法改革中,如何认识法官综合素质、区分不同类型法官素质差异,并且对我国未来法官素质提高进行预期,提供了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中国第一部著作权法,《大清著作权律》更多是外力催化而非自然生长的结果,因而深深烙上了那个动荡时代的印迹,其作为政治工具的诸多缺陷也非常明显。尽管如此,它还是打开了一扇窗口,使中国人开始慢慢了解和接受著作权观念,并成为中国著作权法发展的规范源流。《大清著作权律》的制定和实施过程既是移植法律的过程,也是创造传统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周玉波 《金陵法律评论》2003,(6):138-143,150
西方20世纪中叶出现的后现代主义思潮,以其对旧秩序的颠覆、消解和批判而引人注目:而直出肺腑、率性大胆、担当“发名教之伪药”重任的明代民歌,对传统诗文创作乃至整个社会伦理观念也形成了极大的冲击。在后现代语境中考察和审视明代民歌张扬个性、蔑视各种束缚的内在特质,有助于人们在更广阔的文化背景下重新认识明代民歌和与之有着紧密联系的文艺革新思潮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