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法的原则问题,是法学中的重要课题之一。法的原则,把调整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联结成为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并且规定个别规范和制度的地位和意义,进而决定着法律调整人们行为和关系的实际效果。探讨、认识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法的原则,有助于改进法的创制,促进法的有效实施,完善我国社会主义法律调整机制。本文仅就法的原则的一般规定性及其分类作一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2.
《广告法》修订讨论虽然盛况空前,但却存在着三种误区:行政中心主义,即《广告法》修订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主导,并响应了其部门利益;制定法中心主义,即过分强调《广告法》等制定法的作用,而忽视广告行业行规等民间法;立法中心主义,即过分强调通过《广告法》的修订创制规则,而忽视《广告法》的执法问题。  相似文献   

3.
李玉宏 《法制与社会》2012,(16):226+22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需要一大批高素质人才,而高素质人才必须是具有批判性思维的人才.因此,培养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显得尤其重要,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是大学生必需的基础课程,在教学中我们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从整体上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素质.  相似文献   

4.
软法的兴起与软法之治   总被引:37,自引:0,他引:37  
现代社会,软法在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大量出现,并呈现不断发展、增长的势头,其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权利、自由产生了越来越重大的影响。软法在规范人们行为和调整社会关系方面,既有积极的作用,也有消极的作用。人们要抑制其消极作用,充分发挥和利用其积极作用,就必须通过硬法对软法的创制和实施进行规范;保障社会共同体成员对软法创制和实施过程的广泛和直接参与;保证国家和社会对软法创制和实施过程的全面和有效监督。  相似文献   

5.
李平龙 《法制与社会》2014,(4):218-219,222
批判性思维能力在本质上是一种提出恰当的问题和做出合理论证的能力,卓越的法律人应该体现出思维能力的"卓越"。批判性思维能力是法律人思维能力的重要内核,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是培养卓越法律人才的内在要求。要通过开设专门的批判性思维课程等方式强化法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  相似文献   

6.
判例的创制是指法院遵选具有典型意义的判决,依照特定的程序赋予其一定效力的活动。本文从判例创制的主体、条件、原则、程序等多个方面入手进行研究,使得判例创制有章可循,也可使判例得到有效适用,发挥判例的指导性作用乃至对制定法给予有益的补充。  相似文献   

7.
立、改、废是创制法的全过程。废就是终止法的效力。理性的终止法的效力的方式不仅反映一国政治、经济的稳定和法制建设的成熟,是创制和维护法的和谐统一,保障法适应社会需要的手段,而且是公民知法、守法,执法人员懂法、执法,确保法顺利实现的前提条件。本文拟对我国...  相似文献   

8.
论刑法判例的创制与适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刑法判例的创制刑法判例的创制,是指刑法判例的创制主体在生效的刑事判决基础上,选取那些对定罪量刑有指导意义的判决,依照特定程序制作具有一定格式的刑法判例的活动。刑法判例的创制是实现其功能的首要环节,只有制作符合要求的刑法判例才会对刑事审判产生积极的影响;反之,如果刑法判例制作不合理,那么它将在很大程度上有损刑事审判的公正、统一。(一)改革刑事判决的制作格式是创制刑法判例的前提和基础。刑法判例的创制,是在生效的刑事判决基础上进行的。生效的、规范的刑事判决是创制刑法判例必不可少的条件。刑事判决的规…  相似文献   

9.
胡兴东 《北方法学》2010,4(1):115-124
中国古代判例法存在两种基本类型:成文法典下判例法与非成文法典下判例法。这两种类型的判例法存在不同的运作机制,但作为中国古代法律文化语境下的法律制度,两者亦有相同的地方。中国古代判例可以分为创制型判例、补充型判例和解释型判例;判例的作用可以分为作为判决的法律依据、作为法律适用的依据和作为新立法的依据三种;论证类型有严格类比推理与说理中高度伦理化说理两种;从适用特点上看有相应的逻辑体系,在适用时根据不同类型分别适用。  相似文献   

10.
论法与利益之关系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作者认为,利益是个客观范畴,它是人们受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制约的需要和满足需要的手段和措施;法是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在认识和确认其根本利益的基础上,认识和协调社会各种利益并保护被确认为合法利益的重要手段。对客观存在的各种利益的正确认识和协调是法的创制和实施的核心内容。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我国社会主义法应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正确确认和协调各种利益,以保证社会持续、稳定、协调地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1.
法律规则缺失是司法实践中的真实景象和现实难题,法律解释弥合说、法律续造补充说和法律论证理论都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一困境。从司法实践的结晶"创制型案例"出发,能够为解决"大前提"缺失提供实践性思路。作为法官实践智慧的载体,创制型案例是法官在"无法可司"与"不得拒绝裁判"的夹缝中裁判的案件,"规则创制"和"法律认可"共同构成其判定标准。以创制型案例中规则创制的外观形态和必要性为维度,可将创制型案例分为形式性、实质性、刚性、柔性四个类别。在法治实践中,创制型案例对填补法律漏洞、补充制定法、裁判争议和疑难案件、提升法官裁判说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而将创制型案例类别化,则对指导法官裁判和法治价值的维护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2.
边区政府创制民事法律的活动,是边区法制建设中的重要环节。在创制民事法律的过程中,边区政府采用了单行法为主的法律创制方式,同时,又以自主创制民事法律与有条件地援引国民政府法令相结合,自立创制与有条件地援引国民政府法令相结合,成文法与习惯法互补,法的实施与司法解释,重点创制与逐步完善相结合,以及采取概括式与列举式和划分总则与分则的立法技术。这些方式,使边区的民事立法与边区的实际紧密结合,其所坚持的实事求是的精神和重视调查研究,注重法律创制和边区的社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做法,为当代中国的法律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13.
法律多元主义的产生与发展,对各国法治发展的影响不容忽视.当代中国自上而下推行法治,法律规范创制体系以国家制定法为中心,但现代社会中民间法的超强生命力、道德的法律化、法律原则的普遍适用等现象冲击了制定法的中心地位,法律规范的创制体系也由此趋于多元.这种多元主义法律观对当代中国的法治运行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当前,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存在着一系列亟待解决的严重问题,如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严重滋长;假冒伪劣、商业欺诈横行无忌,等等。原因错综复杂,其中之一就是,在实行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市场自身的弱点和消极作用侵入了社会的精神生活领域。对于这些问题,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主要通过两个手段来解决,一个是教育,一个是法律。”可见,社会主义法制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解决上述一系列紧迫问题的主要手段之一。作为现代基本法理念的社会责任本位思想,贯穿、渗透于中国整个社会主义法的体系和法的创制、实施及实现的全过程之中,必然对我国精神文明建设起着广泛而深刻的思想影响和行为规范作用。在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社会责任本位思想已经超出了法的作用范畴而成为中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思想基础之  相似文献   

15.
民法典创制中的中国民法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利明  周友军 《中国法学》2008,3(1):127-146
民法典创制是新中国几代民法学人的梦想,而2007年的《物权法》颁行使我们距离这一梦想更近一步。《物权法》颁行以后,立法机关又将工作重点转向侵权法立法。所以,本年度学者主要围绕物权法和侵权法进行研究。总体而言,该年度的民法学研究非常繁荣,也体现了民法典创制时期民法学研究的一般特点。虽然民法典创制依然任重道远,但我们应当迎接民法解释论的新时代。  相似文献   

16.
法的创制是法律形成的机制,它不仅包括国家立法机关制定或认可规范性法律文件的过程,而且也包括民间社会规范的自然形成过程。然而,立法充其量只能指国家立法机关制定或认可法律的体制。因此,相比之下法的创制更能全面准确地反映一个国家法律形成的真实境况。正因为如此,法的创制概念比立法的概念更为合理。与此同时,值得一提的是,法的渊源理论。传统观念认为法的渊源就是法律规范的存在形式或者是法律规范内容材料的来源。其实这都是片面或者不准确的。正确地说,法的渊源是一个相对而又多层面的概念。惟其如此,才能涵摄法律渊源的实况。  相似文献   

17.
研究和揭示社会主义法的特征,对于认识社会主义法的本质,正确地实施社会主义法律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都有重要的意义。对于这个问题,近年来国内出版的一些法学著作,有的不曾论及,有的虽有论述,但又不尽相同(如有的把社会主义法的本质和特征混为一谈;有的把它的特征列为:是一种国家意志、具有国家强制力、具有规范性三点)。  相似文献   

18.
作为宪政实践机制的合宪性审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进杰  石静  王斌 《行政与法》2005,8(11):104-106
合宪性审查作为一种宪政实践机制,蕴涵了宪法的“高级法”观念、自然正义、宪法保障、分权与权力理性、宪政民主、人权保障等思想基础,集中展示它的宪政性与现代意义。为此,应当认真对待宪政生活中的合宪性,当前我国的关键问题不在于应否创制,而在于如何创制合宪性审查机制。  相似文献   

19.
社会主义法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刘少荣法学界对社会主义法的本质的论述颇多,如有的认为是阶级性;有的认为是社会性,还有的认为是行为规范性,等等,见仁见智。各有道理。诚然,社会主义法具有上述属性,但它们都只是社会主义法的本质在不同层面上的外在表现,并没...  相似文献   

20.
本文在客观阐述了民主社会主义第三条道路的纲领和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探析了其本质,分析了作为民主社会主义第三转型的第三条道路弊端和局限性及其中蕴含的合理性因素。个人认为我们可以批判性地借鉴其合理性因素,为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和促进我们党的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