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词典     
《时事报告》2006,(1):59-59
博客:博客是指那些经常泡在网上,大量浏览网络信息,精选或创作内容,并张贴在自己网站上供人阅读的人。由这些人建立的论坛或网站称为博客论坛或博客网站。博客现象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应运而生的。一开始只是一些网虫的个人爱好,并不受人关注,但“9·11”事件是个重要转折点。当时,  相似文献   

2.
2002年,“博客”首次被引入国内时,数量不足1万;2003年底,达到了20万;2004年底,突破200万;2005年底;升至1600万。一个新名词——“教育博客”也开始跃入人们眼帘……2004年年底,根据教育部开展“网络教研”课题的有关要求,海南省教育研究培训院引进了“成长博客”,利用博客(网络日志)形式开展教育教研的业务研讨。短短一年多时间,该博客网的点击率达8000多万次,居全国教育类博客点击率第6位。目前,以鼠标作粉笔,以屏幕为黑板,以博客方式代替面对面沟通,教育博客逐渐成为校园的“第二课堂”。可以说,博客进入教育领域既有其偶然性,又有其必然…  相似文献   

3.
《思想工作》2007,(4):28-28
在博客新闻出现伊始,西方著名的传统媒体大多表现出不屑一顾的姿态,他们认为网络新闻博客不够专业、不够严谨,不可能成为一种新的媒体形态。但新闻博客们在打过诸如“白宫绯闻”、“克里女人”、“纽约时报造假案”等几个漂亮的大胜仗后,高高在上的传统媒体,不得不开始重新审视和研究博客新闻。事实上,和传统新闻媒体相比,博客新闻报道有自己独一无二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随着网络的普及,人们的言论自由权得到较大的改善,而此时凸显个人才能、张扬个性的需求日益突出,博客应运而生,成为继E-mail、BBS、ICQ之后的第四种网络交往方式,被视为是“草根阶层”表达观点的阵地。博客在2000年兴起,成为一个热门概念,从2001年开始变成主流。2005年可谓博客之年,博客由原来的精英化转向大众化.还出现了一种现象,就是有些人是为了开博客才上网。真正让人们进一步认识博客也是在2005年,美蓉姐姐被选定为中国首部博客电影女主角.再加之新浪“名人博客”的“煽风点火”,博客以燎原之势席卷了中国。现在博客在中国还没有完全的概念.但这丝毫没有阻碍博客在中国发展的脚步。2005年7月7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郭良主持的《2005年互联网使用状况及影响调查报告》显示,短时间内,中国三分之一的网民已成为博客,就在不经意间,博客已经开始从政治、经济和生活等方方面面影响人们的视角和行为方式,而处于拐点期的互联网已经显现出了巨大的颠覆力量.博客这朵当初的小浪花已经逐渐掀起了人们网络生活的新一轮狂潮……  相似文献   

5.
写博客、看博客开始融入青少年学生的日常生活.博客在为青少年学生提供信息和沟通平台的同时,对世界观、价值观尚未成型、自控能力相对较弱的青少年学生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因此,要教育引导和法律规范并重,强化青少年博客以及博客营运网站的自律意识,充分利用社会、家庭力量引导青少年博客行为,政府、新闻传媒、共青团组织充分利用博客作为宣传阵地.  相似文献   

6.
“你博客了吗?"今天,博客被认为是继E—mail、BBS、 ICQ之后的第四种网络交往方式,也一贯被视为是“普通网民”表达观点的阵地。但随着新浪网推出的名人博客,似乎让越来越多的名人卷进博客的圈子,徐静蕾、余华、潘石屹……“精英”们的加入表明博客面前人人平等,一场全民博客的盛宴即将开始。  相似文献   

7.
博客是Blog的音译,是指在网络上发表、张贴的个人日志,于2002年开始在中国出现。今年3月召开的全国“两会”兴起博客之风,“博客参政”一夜间成了热门词汇。  相似文献   

8.
博客在青年中的流行及其应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博客的发展水平因为中国博客们的存在而在世界居于领先,博客走向网络传播的主流的同时,开始走向现实传播的主流.本文针对博客在青少年中的流行现状、特征,思考博客究竟给青少年带来什么影响?分析博客在青少年中流行的深刻的社会背景,并就如何引导青少年在参与博客的过程中朝着良性发展轨道发展,提出了一些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9.
博客日志对于国人已并不陌生。从“木子美”开始,越来越多的中国网民在网络上申请日志空间并成为博客一族。随着博客部落的日益壮大,近期的博客也出现了“新现象”:那就是博客从匿名变成实名,从平民走向名人。  相似文献   

10.
博客江湖     
王磊 《传承》2009,(1):56-57
忽如一夜春风到,千家万户开博来!上网开设自己的博客成了最流行的时尚。有网络的地方就有博客,有博客的地方就有江湖,博客就是江湖,哪一个网虫也逃离不了这个江湖。忽如一夜春风到,千家万户开博来!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上网开设自己的博客就成了最流行的时尚。无论男女老少,不管白领或学生,都争先恐  相似文献   

11.
有人说我,总是为心爱的人工作。我想想,大部分时间里大约是吧。此刻为"双溪小女"文章写序,也是。我的家乡有麻阳、崇阳双溪,双溪小女出生的村庄还有两条小溪淙淙流过,她便以"双溪"为自己的博客命名。她说几年前建个博客开始学写文章,渐有了这本将要出版的书,  相似文献   

12.
打开http://blog.sina.com.cn/m/xujinglei,伴随着背景音乐, 低眉敛日托腮浅笑的徐静蕾映入眼帘。“老徐”博客开张一个月,点击率就飙升至七位数,2005年10月25日处女博《难道我的博客生涯也要开始啦?》正文共12个字再加三个省略号:“还不太适应……等等我……适应适应……”从“新手上路”到如今的新浪名人博客第一红人,“老徐”博客的点击率已经突破千万大关!  相似文献   

13.
李蓓 《电子政务》2009,(12):102-105
概述了政治博客的兴起、种类及其对推进政府信息公开、推动民主进程的积极意义;分析了政治博客的潜在负面影响,提出了过滤政治博客不良信息以及提供用户需求政治博客的方法,并对信息过滤涉及的相关技术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4.
2008年,代表博客已经成为各级代表收集社情民意的一个重要方式。据统计,自2006年全国“两会”期间起,仅在人民网强国博客开设个人博客的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已经达到了107位,发表了近1200篇文章,引来了2万多条网友的评论,站点浏览量已经高达17万人次。网络博客已经发展成为一种新型的政治参与渠道,并开始进入人们关注的视野。  相似文献   

15.
<正>网友不约而同将民意和思想的“绣球”抛向了一国总理,这一让人意外的创识表达显然值得耐心咀嚼。新华社前资深记者田炳信最近在其个人博客中建议温家宝总理开博客。这篇名为《如果温总理开个博客》的文章发表后,澈起了网友的热烈反应,绝大多数网友对此建议持肯定态度,“咱老百姓就盼着跟总理零距离接触呢,总理开博客,于国于民,大大有利。”网友盼盼如是说。(3月3日新华网、《新快报》)在笔者看来,众多网友对“总理开博”  相似文献   

16.
“博客韩寒”事件是坏事,也是好事。好就好在它把社会大众的目光聚焦到了博客和网络上,让人们开始关注并且感受到了网络上诸多消极现象的严重性,从而认识到网络文明、网络道德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相似文献   

17.
2008年10月14日《新京报》刊登观察文章说到,政治博客的大量出现,一方面促使国家行政获得长足进步,各级官员都可以通过这些博客获得一定的社会民意;而民众通过这类博客也获得理性的参与、表达的机会。博客的即时性、无门槛、无限传播性,使博客更体现了草根精神与民本精神。与此相对应,  相似文献   

18.
李静 《小康》2006,(1):64-65
如果只有自己一个人,博客是日记;如果有几千人访问,博客就是媒体;如有上万人访问,博客就是商业。  相似文献   

19.
中国的博客数量达到1750万了,这是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公布的数字。虽然被冠以“发展迅猛”来形容,但并不令人意外。单单把以前几家大的博客服务商提供的数字加起来,可能就已经超过了这个数字,更何况无数的小博客服务商倒下了,又有无数个站了起来。博客数量达到1750万,和前段时间业界对WEB2.0概念的追捧不无关系,和博客服务商声嘶力竭的吆喝不无关系,当然也和网民奋勇争先把自己的身份由“网民”这一俗套的名字转化为看上去颇为时髦的“博客”不无关系。现在很少有博客服务商再沾沾自喜地拿博客注册用户数量来说事了。慢慢地大家已经了解到…  相似文献   

20.
博客作为一种互联网文化现象正在迅速崛起,引起了敏锐的教育界人士对其教育应用的探索;博客的写作动机与写作行为可以相互激发、相互加强,生理的内驱力、社会的内驱力、理智的诱因、情绪的诱因和社会的诱因激活了大学生多种多样的写作动机;利用大学生的博客写作动机实施写作教学,是高校写作教学的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