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在建设项目施工过程中,索赔行为是经常发生的,进行索赔时必须要有充分的根据和理由。承包商的索赔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索赔技巧和策略的应用。本文就索赔的证据、技巧和策略几个方面,就如何进行有效的索赔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
《标准施工招标文件》(2007年版)、《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文本)》(GF-2013-0201)均规定,承包人应在知道或应当知道索赔事件发生后28天内,向监理人递交索赔意向通知书,否则丧失要求追加付款和(或)延长工期的权利。上述28天即为索赔期间。关于索赔期间经过后当事人是否还享有索赔的权利,实践中存在不同观点。本文通过分析索赔期间的法律性质给出了结论。最后,对索赔期间在我国建设工程领域的适用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3.
工程索赔是在工程承包合同履行中,当事人一方由于另一方未履行或未全部履行合同所约定的义务而遭受损失时,向另一方提出索赔要求的行为.索赔是双向的,既包括承包人对发包人的索赔,也包括发包人对承包人的索赔.但在实际施工中,发包人的索赔较少,而且处理方便.可以通过冲账、扣拨工程款等方式实现对承包人的索赔;而承包人对发包人的索赔相对而言就困难多了.因此,对承包人来说,如何在工程施工中预测和发现索赔机会,并合理地提出索赔要求,从而得到相应的费用补偿和工期补偿已日趋重要.  相似文献   

4.
实际施工人的权利和义务不对等给施工企业带来了负面影响,并使建筑业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制约。本文通过研究现行法律对实际施工人的规定,分析了现行法律规定的不足。为了防止建设工程违法分包、保证建筑业法律和行政法规赏罚分明,使违法行为与责任后果相称,文中提出了相应的立法和司法对策。  相似文献   

5.
一、起草司法解释的相关背景和指导思想为了贯彻执行民法通则、合同法、招标投标法等法律规定,2004年9月29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327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审理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最高人民法院作出这个司法解释主要是基于以下两个方面的考虑,一是为了给国家关于清理工程拖欠款和农民工工资重大部署的实施提供司法保障。因为,近年来我国的建筑业发展很快,建筑业吸纳了大量的农民工就业,并拉动了诸多相关行业的发展,建筑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在建筑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  相似文献   

6.
自社会主义计划经济逐步转向市场经济以来,施工管理体制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在这个转换过程中,如何解决建筑业基础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提高建筑队伍素质,使建筑市场走向规范化轨道,成为现阶段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建筑业管理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维护建筑市场的正常秩序,保障建筑业企业依法进行工程建设施工承包与经营活动,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凡从事土木建筑工程,线路、管道及设备安装工程,装修装饰工程等新建、扩建、改建活动的建筑业企业,均适用本规定。 第三条 本规定所称建筑业企业分为工程施工总承包企业、施工承包企业和专项分包企业三类。  相似文献   

8.
随着中国房地产市场和装饰装修市场的发展,各级法院及仲裁机构受理的建筑工程施工合同纠纷呈逐年上升趋势,案情也愈加复杂。为及时、公正审理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案件,依法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规范建筑市场秩序,促进建筑业健康发展,加强对建筑工程施工合同纠纷的处理及合同管理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首先阐述了建筑工程施工合同纠纷的特点,其次,分析了当前建筑工程施工合同纠纷存在的主要问题。同时,就如何处理建筑工程施工合同纠纷及合同管理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文本签证和索赔期限问题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我国<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文本中有关签证和索赔的性质及其期限的计算等条款结合实际执行情况,提出了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10.
垫资施工合同并不因为两部一委的《通知》不能作为无效的依据而自然有效 ,它仍可能因为违反《招标投标法》、《建筑法》的强制性规定而无效。为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和建筑业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需要 ,应在立法上明确垫资施工合同的“合法性” ,但需要以完备相关法律制度为前提。  相似文献   

11.
中国创业风险投资产业的发展正处于转型时期.<劳动合同法>、<合伙企业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的颁布及修订,加强并改善了创投产业发展的法律环境.而发展及架构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政策导向也对创业风险投资产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然而对于仍处于发展阶段的中国创业风险投资产业而言,完善法律法规与建构整体资本市场的环境与机制乃是现阶段发展中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2.
我国大规模的城市化促使房地产业得以迅猛发展,然而,房地产市场供地单轨制和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进入房市间接制已成为房地产业健康发展的主要障碍,尤其成为当前城市房地产价格高企和农村大量闲置建设用地价值无法实现的根源。因此,需要拓展并充实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直接进入房地产市场的法律空间,进而建立起平等开放、城乡统一的房地产法律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13.
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滞后的原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蔚 《行政与法》2007,(10):63-65
村级集体经济问题是新农村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由于我国的村级集体经济产权不明晰、产业层次低、外部扶持不够、机制不够健全、人才不足等原因使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面临困境。因此,应健全村级集体经济的组织领导、调整经济结构、促进运营机制,提高村级集体经济的市场竞争能力,加快新农村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14.
张先贵 《北方法学》2017,11(2):110-119
集体建设用地入市改革是当前研究的焦点和难点问题,亟须引入新的研究视角。从法理来看,立足于土地开发权视角,允许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实现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与国有建设用地的"同地、同权、同价",其本质是回归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之开发权的处分权能,以实现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之开发权与国有建设用地之开发权的法律上平等。回到土地开发权制度平台层面,借鉴国有建设用地之开发权的法制资源,加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的法律制度建设,乃是当下解决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法制需求的理性选择。此外,这亦是实现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的内在需要。  相似文献   

15.
障碍与释疑:反垄断法适用于银行业的理论澄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乃梁 《北方法学》2016,(6):107-117
法律适用的明晰是开展法律规制实践的必要前提。虽然反垄断法的适用障碍表现出法律效力的"自我否定"倾向,但是这种制度设计源于对行业发展规律和合理规则方法的尊重。伴随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管制行业的开放浪潮,反垄断法适用障碍具有主客观两方面的消弭倾向,其适用范围不断扩张。市场化进程的推进使得作为垄断性行业的银行业逐渐回归市场竞争的发展本质,"新型"的反垄断规制和"传统"的金融规制也会因此产生此消彼长的态势转变。《反垄断法》适用于银行业的实然逻辑在于既有法律规则范畴下的解释合法性、银行业市场发展演变的行业合理性以及我国反垄断规制发展脉络下的可期待性。  相似文献   

16.
韩国政府将文化产业的发展建设提升到国家最高意志层面,无疑为其文化产业的快速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保证。不过,这种政府主导性较强的文化产业发展模式也存在着一定的风险,企业和社会在文化产业的建设中急需发挥更大的主动性和推动性。借鉴政府运作模式在韩国文化产业发展中的成功经验,我国政府应当从以下四个方面着力加强文化产业的发展建设:一是形成完善的政策体系;二是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三是理顺政府行政管理机制;四是大力培养文化产业人才。  相似文献   

17.
秦国荣 《行政与法》2014,(1):101-108
中国经济法的产生与发展与西方国家有着截然不同的历史起点和内在要求,其历史起点在于我国变革计划经济模式基础上开始的市场经济体制建构,其发展的两条主线为,在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建构中不断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最终建成法治政府和法治化市场经济;在后发式“变法型”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体制转型与法律进步相互促进,在社会关系变迁中逐步形成中国特色的经济法理论及法律体系.  相似文献   

18.
创意产业评价指数的应用,可以横向比较与纵深评估城市的文化产业建设状况,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一个客观考量的分析工具。本文从创意产业评价指数的视角来分析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在政策、资本、文化、环境、人才等要素配置方面存在的问题,由此进一步从战略定位、品牌设计、创意产业链、人才机制、文化中介、科技平台等方面探讨其可行性战略,以寻求一条适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产业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9.
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需要大力发展游艇经济产业,鼓励和扶持游艇经济产业发展已是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之一。海南发展游艇经济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利用海南经济特区立法权,制定有关游艇经济产业发展的法规,充分营造游艇经济产业良好的法制环境,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20.
With the increasing availability of statistics describing the occupational structures of different industries manpower forecasters are beginning to develop more sophisticated models. The economic rationale of such models has tended to be obscured by the mathematics involved and an understandable eagerness to put the data to use in forecasting. In addition, the systematic testing of the explanatory power of these models has been neglected where it has not been hampered by the shortage of data series. The RAS model has featured prominently in manpower discussions and this paper attempts an evaluation of its predictive ability and economic interpretation subject to the limits imposed by the data available for the British engineering industry. It is argued that such a model plays a useful initial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models for sectoral manpower forecasting but must lead on to a more sensitive treatment of the labour market and the decision problem of investing in human capita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