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华 《台湾研究》2009,(3):37-43
政党认同取向是指选民以其政党认同而非其它变量为主要或唯一投票取向,是政治学理论中研究选民投票行为的主要理论模型之一。对实行西方直接选举制度的台湾地区来讲。选民在自1996年以来的四次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大选”)投票时表现出的强烈政党认同取向,与台湾地区特殊的省籍结构、族群矛盾和统“独”认同密切相关,是台湾“大选”选民投票行为的重要取向。  相似文献   

2.
论文分析2020年台湾地区“二合一”选举结果及其对政党政治的影响。根据2016年以来三次选举中不同政党得票情况的起伏变化,观察“蓝、绿”和南北政治光谱的周期性变化规律,评估政党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对岛内选举结果的短期效应和长期影响,进而展望台湾政党政治的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
张华 《台湾研究》2010,(3):33-38
在以选举政治为核心的西方社会中,候选人因素对选民投票行为的影响愈益重要.甚至成为选民投票抉择的决定性因素。台湾地区的选举制度虽仿效西方选举政治,但自1996年实施“民选”以来的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大选”)中,候选人因素对选民投票行为的影响却因受选民既存的政党认同、“统独认同”以及其它各种复杂因素的制约,直接作用于选民投票行为的成分较少。  相似文献   

4.
德国社会民主党给当代德国政治打下深刻烙印,其近160年的历史变迁中经验与教训并存,为观察和研判西方左翼政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样本.目前,该党在政党竞争中持续陷入颓势,表现出支持率下滑、党员队伍萎缩和老龄化等危机症状.从政党竞争的三要素来看,该党的现实困境存在多重根源:从框架条件看,西方民主政治的结构转型削弱了政党作用,重要历史进程加剧政党竞争;从选民需求方看,社会结构变迁导致社会背景趋向多元,价值观变迁导致选举行为日渐复杂;从政党供应方看,该党中间定位不利于凸显纲领特色,调和路线将自身拖入参政困境,派系斗争影响内部团结,领导层缺乏政治威信.为因应时代挑战,该党着力从重拾核心特色、充实纲领内涵、增强组织结构和促进社会参与等方面入手实施改革.  相似文献   

5.
肯尼亚部族众多,政党的部族属性色彩突出。肯尼亚独立以来,选举政治主要围绕部族、地域利益展开,部族政治成为贯穿政治发展的主线。“草民运动”主张以议题为导向革新政治运作,重塑以往基于部族、地域认同的选举政治,构建“自下而上”的经济模式,寻求以能力赋权方式助力底层民众改变自身境遇。“草民运动”将对肯尼亚政治发展进程产生深刻影响,但也面临政策落实困难等挑战。  相似文献   

6.
“泛蓝军”合作面临的问题与前景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进党上台后,国民党、亲民党和新党为了自身发展和对付共同对手的需要,不断酝酿整合,最终以民进党宣布“核四”停建为契机结成“反独抗扁”的“泛蓝军”,对陈水扁当局的施政进行了强有力的制衡。2001年12月“立委”、县市长选举结束后,国、亲、新三党的实力重新洗牌,政党的角色与定位发生重大变化,国亲合作成为“泛蓝军”合作的主体。进入2002年以来,面对陈水扁争取连任的种种部署,  相似文献   

7.
西方国家的政党政治在20世纪70年代后一度陷入危机。随着公民社会与国家关系的变化、政党竞争的加剧、选民对政党期待的提高,为能继续利用国家资源保障自身生存,西方国家的政党联合起来,走向了"卡特尔化",从而对西方的政党政治造成了很大挑战。但经历这个危机之后,西方国家的政党又重新找回原来的角色,与公民社会形成了新的关系,使政党的发展达到了一个新阶段。这次危机的化解说明了宪政制度具有很强的自我调适能力。  相似文献   

8.
从党员人数变化看当代西方政党的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员是构成政党的基本要素之一,是政党的细胞。党员的质量和数量关乎一个政党的生死存亡。由于西方国家社会结构的变化,西方政党个人党员数量和集体党员数量都在减少,对于西方政党的党员人数的变化,政治家和学者们从不同的立场、不同的角度出发,作出了不同的解读。  相似文献   

9.
2017年和2021年的德国联邦大选结果表明,德国正从相对稳定和“凝固”的政治制度向“流动的六政党体制”演变。传统大党的衰弱和小型政党的崛起重塑着政党竞争格局,德国政党体制更加碎片化、更具波动性。议题竞争在德国选举政治中的作用日益凸显,传统的社会—经济维度议题重要性下降,涉及传统的宗教投票和阶级投票减少,而移民与难民、公共安全、气候与环境议题等非经济议题的重要性不断凸显,议题竞争空间更加复杂化,这使得聚焦于社会文化议题的选择党、绿党成为最大赢家。主流政党和边缘政党围绕议题的竞争也成为理解当前西方国家政党政治发展和政党战略的重要维度。  相似文献   

10.
台湾选举制度及其影响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1950年7月国民党在台湾地区开办地方自治选举以来,尤其是自1990年代“宪政改革”以后,选举活动一方面成为台湾地区民众政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另一方面也成为各党派夺取执政权、政策主导权的唯一合法途径。而不同选举制度的选择,不仅会影响政党的选举策略、候选人的竞选方式及选民的投票行为,而且将形塑出不同类型的政党制度。自2000年3月政党轮替后,“立法院”已日益  相似文献   

11.
熊俊莉 《台湾研究》2011,(2):16-19,48
随着政治选举制度的完善,选民根据经济发展现状及预期进行理性评估和“经济投票”。政党为获取经济型选票往往在选举前后调整相关经济政策或政见,从而出现“选举性循环”现象。两岸经贸关系已成为影响台湾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也与岛内选举存在密切的互动关系。本文以“五都”选举为例,剖析台湾选举中的“经济投票”行为及其对政党两岸政策与两岸经贸关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在近年来席卷欧美的民粹主义浪潮中,英国独立党迅速崛起,2016年英国脱欧公投通过更是令其声名大振。但独立党并没有像法国、德国、意大利等国的右翼民粹主义政党那样在本国选举中实现突破,只是在欧洲议会选举这种“次级选举”中取得过胜利。前独立党领袖法拉奇新组建的脱欧党在英国政治中仍面临和独立党一样的困境。英国右翼民粹主义政党所面临的制约既来自英国不同于欧洲大陆国家的选举制度和政党结构,也源于英国社会经济与文化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13.
在西方发达国家,政党纪律关系到政党的组织性、行动力和统一性,进而关系到政党的生命力。多党竞争的选举体制、分化或融合的权力结构以及政党卡特尔化,成为西方发达国家党纪监督的制度背景。在这一背景下,西方发达国家政党把政党一体性作为党纪监督的重点;将政党纪律与国家法律有效衔接,党纪置于国法之内;党纪监督与党内民主有机结合,保障党纪监督的慎重性和公正性;党内监督与党外监督互为补充,共同构成权力约束的严密网络。上述经验做法,对于中国共产党强化政治纪律、严明党纪执行、健全外部监督等,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2001年台湾政局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郁 《台湾研究》2002,(1):20-25
2001年是台湾政局持续动荡、两岸政治僵局依旧的一年。在这一年里,岛内朝野之间争夺政局主控权的斗争十分尖锐,逐渐形成了泛蓝与泛绿两大阵营对垒的局面;各主要政党围绕“立委”及县市长选举展开了激烈的角逐。选举结果,国民党丧失了第一大党的地位,民进党成为“立法院”最大党,形成了“二大一中一小”的政党新格局。在李登辉的支持下,陈水扁逐步走出“朝小野大”执政困境,对政局的主控能力得到了加强。展望2002年,民进党当局将正式开始全面执政。但是,在“立法院”内朝野间的斗争与较量仍将十分激烈,被视为2004年“总统”选举前哨战的北高两市长选举,将成为今年各主要政党全力争夺的目标。  相似文献   

15.
如何控制、利用大众传媒实现自身变革和巩固执政认同,一直是各国政党和政府必须考量的重要内容。社交媒体介入政党政治之后,一方面为政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接触和动员大量选民的客观条件;另一方面也挤占了政党的活动空间,导致政党组织和权力结构变化,动摇了代议制民主,加剧了政党的危机感。面对社交媒体时代带来的千变万化,西方主流政党为适应时代的变迁,克服政党衰落,不得不在结构、功能、价值理念、运作方式和竞选策略等方面及时采取一系列的调整、修正和变革措施,以提高政党的新闻执政能力,巩固执政的合法性。然而,这些变革与调适措施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西方民主政治及其价值观的本质。  相似文献   

16.
2017年11月至2019年11月,拉美政坛经历了一个"超级选举周期"。选举结果反映了地区各国传统政党的衰败和政党格局的大变动,也折射出拉美国家政党体系面对的巨大挑战。20世纪80年代以来,政治民主化、经济模式转型和大众媒体的发展重塑了拉美政党的运行环境。这个选举周期形成以"愤怒票"为基调的选举环境,助推了新兴政党的崛起。以媒体宣传为基础、以候选人为中心的职业选举型政党处于活跃状态。未来,拉美国家迫切需要加强政党和政党体系的制度化建设,以应对新发展阶段的各种挑战。  相似文献   

17.
俄罗斯现在实行的是多党制。按照俄司法部1997年4月的统计数据,其政党总数已逾2000之多,其中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约50个党或运动。然而,值得注意的不是俄政党在量上的“发展”,而是自1995年议会选举、1996年总统大选以来俄主要政党在策略和力量对比方面所发生的变化。在我看来,这种变化可以概括为三点:第一,在1996年俄罗斯总统选举中呼风唤雨的两大竞选联盟  相似文献   

18.
政党是现代国家政治制度运行的推动者,政党关系结构对政治制度影响甚大。美国的政党组织体制和运行机制都是围绕着选举展开的。考察美国政党结构、组织体制、运行机制和相互关系,分析美国政党政治运行的特点,对于我国政党制度和选举制度的建设,尤其是通过选举制度改革扩大党内民主,加强基层党组组织的自主性和活力,扩大妇女参政比例等方面具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9.
选举制度不仅涉及如何实现人民主权和民意的真正而有效表达的问题,而且涉及不同政治力量和不同政党的切身利益.比例代表制被认为是“最民主”的选举制度,对比例代表制的调整和变革一般都是为了加强权力结构的稳定性,实现政治统治的有效性.二战后,法国选举制度经历过数次重大变革,基本确立了单选区两轮多数制,完成了从偏重民意代表性向偏重统治有效性的转变.在这种有利于大党或政党联盟的选举制度的影响下,困扰法国一个多世纪之久的政党力量分散化的格局有望得以改变.地方议会选举制度和欧洲议会选举制度的安排上的多样化,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全国议会选举中单选区两轮多数制导致的民意代表性缺失的状况.  相似文献   

20.
总统选举是美国政党政治的重要主题。近年来,美国民主、共和两党分歧巨大、斗争激烈。政党极化成为美国政治的重要现象,民意互为对立,鸿沟日益扩大。两党实力相对均衡、选情胶着的"摇摆州"集中体现了这一特点,威斯康星州就是一个典型代表。该州的共和党近年来通过严格的选民身份法和瓦解有组织的工会等一系列选举制度改革,削弱了民主党的选民基础和实力,巩固并扩大了自身在选举中的相对优势,民主党基本盘萎缩,共和党所获选票比例相对上升,最终在"胜者全得"的制度下,2016年特朗普在该州胜出。从摇摆州两党选民的力量对比,可以分析选民群体结构的变化及其原因,进而透视美国政党极化和争斗的政治逻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