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积极推进我国公民参与公共决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潇 《理论探索》2008,(1):134-136
公民参与是公共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发展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然而在公共决策过程中,因多方面的原因导致我国公民参与效率极低.目前,应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积极推进公民参与公共决策:健全民主制度,为公民参与公共决策提供刚性支持;积极培育民间组织,作为公民参与公共决策的重要依托;以培养公民参政意识为中心,构建民主政治文化环境.  相似文献   

2.
论中国第二次转型期公共领域再建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戴安良 《理论探讨》2006,(2):149-151
中国改革的第二次转型,即由经济建设转向制度建设。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各种公共领域的再建构。在整个发展进程中,公民对社会的政治参与意识变浓,不断寻找机会进入政治过程,进行利益表达,影响政治决策。公民对社会的政治参与最重要的变化是由过去的个人政治参与或非正式团体的政治参与为主要特征变为以正式团体的政治参与为主要特征,其以社团组织的成立、网络媒体的异军突起、民间思想库的建立等为主要表现形式,在民意机构发表意见或直接与行政部门谈判。公共领域的再建构,一定程度上消解了由社会转型带来的不平衡给社会稳定造成的消极影响,有力地促进了公民社会的形成。  相似文献   

3.
公民参与公共决策的创新实践——以芜湖市的探索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邹俊  叶常林 《理论探索》2012,(5):104-107
为了吸引和扩大公民参与公共决策,各地政府进行了诸多有益尝试,但其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芜湖市的做法是:通过开办"市民心声",完善公民参与公共决策机制,建立公民参与公共决策的监督机制,搭建公民参与公共决策的平台,持续加大对公民参与公共决策的专项投入,有效提升了公民参与公共决策的水平。其经验告诉我们,提升公民参与公共决策水平,要加强公民参与公共决策的制度建设,推动公民教育与公民参与公共决策的融合,加大政府投入。  相似文献   

4.
约翰.克莱顿.托马斯在《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公共管理者的新技能与新策略》一书中构建了一个公民参与的有效决策模型,为公共管理者提供了5种可供选择的决策方式:自主式管理决策、改良的自主管理决策,分散式的公众协商、整体式的公众协商、公共决策。公民参与的有效决策模型为公共管理者提供了管理的新技能和新策略,也为公共管理学者提供了一条研究公民参与的路径。中国在公共决策中如何吸纳公民参与,是公共管理者必须面对的重大问题,托马斯的模式可以作为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5.
陈定湘  邓建军 《团结》2011,(5):44-45
公众参与,是指公民通过一定的渠道对公共事务表达意见,并且对公共事务的决策和治理产生影响的行为。公众参与是信息时代政治社会生活中的常态,有效的公众参与应该是公众与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良性互动的过程。近年来在我国社会政治生活中,公众参与在方式、理念等方面对公共决策和管理正施加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公  相似文献   

6.
在乡村治理过程中,应如何提供有效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事关民生的决策,应以怎样的标准、在什么时候、多大范围、多大程度、以何种方式邀请和吸引公民参与?这是当今基层公共管理者迫切需要深思和回应的问题.浙江省温岭市泽国镇2005年在事关民生的公共基建项目安排上,以协商民主的方式,使公民参与到民生决策中去,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在本土基层民主政治有了一定基础的情形下,公民参与的新技能与新策略,较好地回答了这一系列的问题.即:事关民生决策时,在所辖社区范围内,对所有公民,通过随机抽样的方式,以设计精良的程序邀请和吸引公民参与.泽国的善治样本带给我们的启示和价值意义在于:通过设计精良的公民参与程序,赋予公民参与民生决策的全过程,从而实现了政府的目标函数与公众的偏好相一致,保证了政府的行动镶嵌于社会之中,创新了协商民主形式,最大化了公共利益.这一地方经验,对于我们更加全面地制定和规划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目标与任务极具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7.
万朝珠 《行政论坛》2012,19(4):61-64
日益频发的公共危机需要政府作出有效的决策,因此公共危机决策是政府危机管理的先导和主要手段,一切危机管理都离不开危机决策。而公民的有序参与是科学、民主与合法地进行公共危机决策的重要保证。但是,现阶段我国公民有序参与公共危机决策还存在许多困境:危机信息的传播缺乏公开性和透明性,公民的参与意识和能力不高,公民参与渠道不畅通,政府与公民之间缺乏良性互动,公民参与危机决策缺乏法律制度保障,公民参与政府危机决策的组织基础薄弱。因此,应积极采取措施促进危机信息公开化,提高公民参与能力,培育公民参与的主动精神,建立政府与公民的合作治理机制,加强公民参与的法治化和制度化建设,培育和发展社会自治性组织,以促进公民有序参与公共危机决策并及时有效地消除公共危机。  相似文献   

8.
公民网络参与公共决策可以更充分地实现公民的参与权,更广泛地促进公民的政治社会化,更迅速地推动社会问题从公众议程转向政府议程,更有力地保证决策信息的充足和降低决策执行的难度。但与此同时,有可能影响决策的公平,危及政府自主性,降低参与的有效性,削弱决策的科学性。因此,优化公民网络参与公共决策,要缩小"数字鸿沟",推进参与机会均等化;加强网络治理,促进参与环境规范化;完善相关制度,实现参与行为常态化。  相似文献   

9.
公民参与是现代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而"民主过程的本质就是参与决策["1]。公共选择理论从"经济人"假设的逻辑起点出发,为公民参与政府决策提供了理论基础;现代决策环境的变化,使公民参与决策变得非常必要。公民参与意识的兴起,对政府决策提出了新要求。公司必须参与到政府决策的全过程和每一个环节,并有相应的制度保障,实现政府决策和民意的有效对接。  相似文献   

10.
亚里士多德认为,公民参与的实质在于推进公民的公共参与,公共参与必须以公共理性为前提,而公共理性需要加以培养。亚里士多德这一思想对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具有一定启示意义:公民参与意识的高低,直接关涉民主化的程度;公民参与的理性水平,关系到民主的效能;法治教育与公民教育是培养公共理性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刘霏 《学理论》2011,(19):37-38
布拉格之春是捷克斯洛伐克从本国的实际条件出发,致力于建设一个新的、民主的、符合捷克斯洛伐克条件的社会主义改革之路。它标志着社会主义国家第二次改革高潮达到顶峰;但却在苏联的武力下夭折了。尽管如此,"布拉格之春"还是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理论自觉、理论自信是理论创新、理论坚定的底蕴和基础,理论创新、理论坚定是理论自觉、理论自信的表现和目的.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武装的先进的政党.高度的理论自觉、理论自信,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一切政党的鲜明特征和根本优势.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凭借着高度的理论自觉、理论自信,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科学命题,并对其科学内涵、正确性和重要性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深刻的阐述.这对统一全党思想、凝聚社会共识、促进科学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3.
  •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integrated public affairs model most common in Australian companies, and its rationale. It describes some key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unction, drawing on a comprehensive survey of public affairs departments in late 2003. The function has become more senior and strategic, more closely aligned to business imperatives and with stable or growing budgets. It identifies areas of increased attention for practitioners, including support for organization transformation and culture change, stakeholder relations as a line, as well as staff function, reputation management and sustainability reporting.
Copyright © 2005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14.
This article asks how we might rethink the study of ‘ideas in politics’ in modern Britain. It suggests that historians need to set the problem in its international contexts in a more structured way. Focussing o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the article reflects on conceptual angles opened up by ‘global intellectual’ and ‘entangled’ approaches to political ideas and behaviour. While stressing that these methods have their pitfalls, the article argues that a reconsideration of the seams where international and intellectual contexts meet can help to reconnect modern British political history with wider historical debates.  相似文献   

15.
16.
一、丰硕的成果 九台市地处吉林省中部,有人口85万人,其中农民65万人,县域经济不发达。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国有集体企业改革出现严重困难,到1999年几乎所有的企业都资不抵债,财政收入失去了主要来源,1999年全市财政收入仅10266万元,工资人头费支出却高达11766万元,县域经济陷入困境,干部职工工资难以  相似文献   

17.
18.
Sex Differences in Political Knowledge in Britain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is paper analyses, and examines the interpretation of, sex differences in political knowledge as measured in the context of nationally representative British surveys.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construction and operationalisation of 'knowledge' measures in survey research. British survey research finds striking sex differences in scores on political knowledge items. The inclusion of contextual variables, and of interactions between sex and other relevant variables, attenuates but does not eliminate consistent sex differences.  相似文献   

19.
20.
The article aims to make three methodological and substantive contributions to the literature on substate cleavages in political values. Considerable controversy characterizes this literature. The paper argues that this controversy is due to how indicators representing political values are chosen and constructed. The paper proposes to use factor analysis to select and construct indicators of political values. The analysis identifies five dimensions, which collectively account for 57% of Canadians’ political values. They include support for moral traditionalism, egalitarianism, pluralism, openness to immigration and personal responsibility. Second, the paper shows that there is only limited variation across provinces in political values. Third, the paper shows that this result holds when considering regional variations rather than provincial varia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