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马克斯·韦伯提出的理性官僚制理论适应并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工业文明,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官僚制组织成为西方社会的基本组织形态。中国在秦朝时期就建立了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其行政组织体系具有自己独特的组织规则和运作过程,具备现代官僚制组织的某些特征。但是,中国传统官僚制度是建立在以家长制形式组织起来的家族制度基础之上的,与马克斯.韦伯所倡导的现代理性官僚制存在着根本的区别。对二者的差异进行分析和比较,有助于加深对现代官僚制的理解,从而为现阶段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供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2.
普通官员日常工作行为构成国家运行的微观基础。与现有文献聚焦主要官员行为不同,本文从组织经济学视角研究中国官僚体制中蕴含的普通官员行为治理工具。论文首先从现有文献中归纳出中国官僚体制常规和运动两种治理模式共同蕴含的普通官员行为的三个治理工具:激励强度、行政控制和资源约束,然后以公共危机管理为例,提出研究假设,运用针对地方普通官员的问卷调查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在台风灾害和群体事件两类公共危机的常规和运动两种治理模式中,激励强度、行政控制和资源约束均具有显著的普通官员行为意义。这意味着它们是两种治理模式的共同结构要素,并构成普通官员行为的三个稳定的治理工具。  相似文献   

3.
当前,我国行政管理体制中行政行为的非理性化以及组织活动中的人格化因素直接影响到我国的行政现代化进程。因此,探讨韦伯的官僚制理论,对于推进我国行政改革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20世纪后期以来,对官僚制的批评此起彼伏,然而,用什么来替代官僚制?一直没有作出成功的探索。其实,官僚制是适应工业社会生产和社会治理要求而产生的一种组织形式,在工业社会的历史时期中,造就了辉煌的历史性成就。但当人类进入了全球化、后工业化时代以后,由于社会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迅速增长,官僚制组织不再适应这样一个个性化时代的要求,致使对它的批判之声不绝于耳。在高度复杂性和高度不确定性的历史背景下,人类需要通过合作的方式去处理各种各样的问题,与之相适应的组织形式也应当是合作制组织。从官僚制组织向合作制组织的转变是历史的必然,现实中各种各样的迹象都表现出了对合作制组织的渴求。  相似文献   

5.
官僚制组织对政策制定的阻滞主要表现在:制定政策滞后、公共性的缺失、寻租行为。阻滞的原因是官僚制组织层级过多、不断扩张以及官员把官僚制组织当成避风港。解决的措施包括:健全沟通协调机制及时有效的政策;拓宽公民参与渠道,确保公民需求及时输入;完善民主监督机制,实现有效外界监督。  相似文献   

6.
论官僚制的保守性及其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官僚制作为与工业社会相适应的传统组织模式,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其弊端也日益暴露出来。分析官僚制保守性及其产生原因,并指出提升政府组织与政府公务人员的社会创新力的途径,对于当前政府组织改革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被誉为“组织理论之父”的马克斯·韦伯,创立了官僚集权理论。该理论倡导的官僚 制组织,被视为与工业化大生产相适应的最为理想的组织结构。官僚制组织确实具备其 合理性的基本内核,但这种模式也面临着危机,存在着不少弊端。改革官僚体制,已是 人们越来越重视并不断探索及解决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8.
街头官僚即基层政府公务员,代表政府与公众打交道,街头官僚在与公民的交往和互动中往往行使着广泛的自由裁量权。在自利动机驱动和社会资本干扰下,街头官僚容易滥用职权甚至出现暴力执法等行为。本问从内部监督与外部问责两个方面的七个层面具体方法构建全方位的街头官僚行政问责体系。  相似文献   

9.
将街头官僚置于街头官僚理论框架下,在归纳分析国内学术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街头官僚的概念进行辨析,并从街头官僚的本质属性出发,在“目标取向”、“行为取向”形成的框架之中,探讨分类可能、行为形成原因以及对其控制路径,在此基础上勾勒出街头官僚的边界,以推动该议题的规范化和深入化。  相似文献   

10.
自改革开放以来。以地方保护为代表的府间不良竞争问题愈加严重,影响了我国地区经济的健康发展。进而导致了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局部失衡。具体政治实践中。严格意义上的府间关系并不存在。存在的只是各级政府间相应官员间的关系,并且这种关系是影响府间关系的重要因素。实施地方保护的官员,在政治层面上最终目的落脚于权力的攀升。而映射府间关系行为的官僚关系规则就演变为官僚间的晋升博弈。实施地方保护的官员,在现实的压力下,加大了他们增加财政预算的倾向,由于外界压力及官僚本身的效用需求促使地方政府倾向于预算最大化的策略。由于企业是地方政府的重要税收来源。追求预算最大化的地方政府遂形成对企业的偏好,又因为与企业相关的税收未实行彻底的属地征收。形成了地方政府对本地企业的偏好。进而促发了地方保护。  相似文献   

11.
韦伯理性官僚制作为一种理想的组织模型,其应用对资本主义的兴起与繁荣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伴随着工业文明向后工业文明的转向,现实中的官僚制呈现出许多的不足与缺憾,其本身也被看作是效率与民主的藩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兴起的新公共管理运动与摒弃官僚制呼声的高涨使韦伯理性官僚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但对中国现实官僚体系地考察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理性官僚制不是多了,而是少了。因此,理性官僚制应成为现代中国官僚组织转型的目标导向。  相似文献   

12.
公共选择理论在分析政治市场中官僚的行为动机时,引入了经济学中的"经济人"假设,并以此为基础,对官僚的经济人性质及其危害和治理进行了系统的剖析,从而形成了颇具特色的官僚经济理论.这一理论撕开了传统政治理论覆盖在政府官员身上的理想化面纱,触及了官僚关注自身利益的本质动机,有助于理性地认识政府机构及其工作人员.但是,公共选择理论用"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经济人倾向来解释官僚在政治过程中的一切行为,则存在明显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3.
西方现代化国家的行政改革经历了从官僚制向后官僚制的发展。在我国行政改革过程中,理论界提出了接纳官僚制或超越官僚制的种种设想。官僚制奉行行政本位与规则中心,而后官僚制则具有行政道德化倾向,体现出公民本位与责任中心的特征。基于中国的社会性质与现实国情,以德行政应成为我国行政改革的方向。当然,这是一个需要不断发展与完善的制度化过程。  相似文献   

14.
基于官僚制理论演变视角论我国公共行政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官僚制有其存在的历史合理性,在20世纪取得巨大成功,但随着西方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传统官僚制出现一系列弊端,于是人们开始改革传统官僚制,后官僚制就是在传统官僚制的基础上所提出的新的公共行政范式。中国公共行政仍然处于改革进程中,在选择公共行政范式的选择时要兼顾宪政主义与管理主义,传统官僚制和后官僚制。  相似文献   

15.
西方理性主义背景和支配类型学是韦伯分析官僚制的两个视角。官僚制合理性和合法性表现为:形式主义、技术-效率、以专业知识为基础及依赖专家统治三个方面。官僚制困境在根本上体现为理性化与自由的"二律背反"。韦伯与马克思在官僚制这一问题上的分歧极其明显,具体表现为:一是经济异化与技术异化的关系;二是阶级结构与官僚专门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王振 《工会论坛》2007,13(2):151-153
官僚制是以马克思.韦伯等西方学者为代表所构建的一种经典管理范式,它是一种高度理性化的组织模式,从其诞生以来,在各国公共管理领域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但随着各国公共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官僚制的内在缺陷也日益暴露,对效率的负面影响,对民主的威胁,对个性的压抑,使其倍受争议。但处于转型期的中国官僚制的发展却明显不足,因而中国应该加强官僚化力度,吸收官僚制的精华,借鉴公共管理运动的经验,加强民主建设,输入新的行政理念。  相似文献   

17.
马克斯·韦伯是官僚制组织理论的创史人,是现代组织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奠基人.尽管70年代以来,官僚制理论受到了来自各个方面的批评,但"官僚制"通过对三种权力类型及组织形态的分析,揭示了基于合理性法律基础之上的官僚制特征.马克斯.韦伯有着四年的军营生活阅历,其官僚制组织理论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军队层级管理体制的特征.因而,深入研究马克斯.韦伯的官僚制组织理论,掌握其精神实质,对于军队组织扬长避短,提高管理效能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韦伯的理性官僚制模式,是迄今为止在大型组织中运用得极为广泛的组织形式。但官僚制模式在进入后工业社会和信息时代后,受到理论界的猛烈的批判和严峻挑战。然而,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看,作为一种高度理想化的纯粹的组织机构形式,它所体现的工具理性价值,对现实的公共行政改革仍具有现实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人本原理是现代组织进行管理必须遵循的基本原理之一,它体现了人在组织当中的地位和作用。官僚制是当代政府的主要组织形式,它的运行机制恰恰违背了人本原理,同人本原理形成了尖锐的冲突。中国的公共行政在借鉴并超越官僚制时,必须正视官僚制对人性的压抑和扭曲,正确贯彻人本原理,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20.
韦伯提出的官僚制的组织形态是与现代化大生产相适应的组织模式。20世纪它在西方社会中获得的成功充分肯定了其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官僚制管理逐渐暴露出种种弊端。但是,官僚制中所包含的理性精神、科学化的设计思路以及依法办事的要求,仍对处于转型时期中国行政组织的设计与完善有可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