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当前,济南市农村工业已全面进入社会经济各个部门,在城市工业之外构建了“第二工业体系”,是就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重要途径之一。而乡镇企业的集聚会带动农民集聚,进而带动劳动服务业和市场的兴起,既促进了小城镇的建设,又培植了小城镇的产业基础,并成为乡镇企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城镇化建设的经济支撑。发展农村工业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必要性和可行性,确立科学的农村工业化发展战略;引进城市资源,鼓励农民工回乡创业;积极发展农村工业化,与发展城镇化协调发展;实行城乡统筹,促进农村工业化;发展农业信息化,推进农村工业化。  相似文献   

2.
随着农村经济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已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本文针对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继续大力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也是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结合湖北省武汉市的实际,从理论到实践进行了若干探讨,论述了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意义,分析了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障碍,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全面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大胆进行制度创新、加速工业化进程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湖北省耕地面积逐年减少,依附于有限土地的人口及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任务还较重。本文分析了我省农村劳动力的现状及转移特征,并提出了湖北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5.
“就地转移”与“异地转移”的人口城市化效果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分析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劳动力的产业间转移对人口城市化进程所产生的影响与效果。虽然已有相当多的研究对“就地转移”或“异地转移”进行了理论的或实证的分析,有一些研究还专门阐述了“就地转移”或“异地转移”与人口城市化的关系问题,但直接就两种转移模式,及两种模式各自对人口城市化产生的推动效应进行比较的,应该说还比较少。因此,本文试图就“就地转移”模式与“异地转移”模式各自对人口城市化进程所产生的推动效应及其特征作比较分析,并提出我们对这一问题的一些看法与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已成为一个重要任务。本文论述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和问题,并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我国在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政策发生了积极变化,对增加农民收入、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农村城镇化和农村全面建设小康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仍存在一些不足,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主要为乡镇企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减弱、农村城镇化进程缓慢、城市失业率增高、城乡分割的二元管理体制、农村劳动力素质低下等,各级各部门应采取积极对策措施,有效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相似文献   

8.
对河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调研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的结果表明:转移培训的难点集中在劳动力的观念落后;没有技能等级;法律意识淡薄和资金不足四个方面。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一是政府要加大宣传力度,改变现有农民工对技能培训的认识;二是根据不同对象,多形式、多渠道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三是建立完善劳动力转移培训的相关法律法规;四是多方筹集培训资金,建立检查考核制度,增强劳动力的法律意识,同时加强资金使用的监管力度。  相似文献   

9.
发展小城镇对于解决三农问题,更大规模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农民增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针对当前小城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应采取切实措施,加快城镇化建设,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相似文献   

10.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路径选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否实现顺利转移,已经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要实现农村剩余劳动的转移,首先,要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改变阻碍劳动力转移的旧体制;其次,积极推进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小城镇建设;第三,增强乡镇企业活力,提高劳动力吸纳能力;第四,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第五,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培训,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  相似文献   

11.
陕西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障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陕西省地处中国内陆腹地。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发展明显落后于东部地区,农民收入差距越来越大。目前陕西省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相对较低、产业结构滞后、乡镇企业不发达、农民竞争力下降等原因阻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要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从而进一步提高农村人均收入,应加强基本技术技能教育、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加快乡镇企业发展和小城镇建设。  相似文献   

12.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已成为大势所趋。文章分析了发展乡村旅游对于新生代农村劳动力就业的积极意义,并以成都为例,对于现阶段在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体制、文化、经济、教育等视角探讨贵州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 ,并结合该省省情探索相应的对策思路  相似文献   

14.
合理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关键。文中通过对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因素的分析,认为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积极推进城市化,引导劳动力合理流动,加大对农民的教育培训力度,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中小企业,是解决这类问题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15.
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既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关键,又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它直接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成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方面取得了非常大的成绩。笔者阐述了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面临的问题,促进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6.
促进农民增收长效机制的建立,对于缓解欠发达地区日益严重的"三农"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认真实施以劳务扶贫培训为主要内容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着力提高农民外出务工的技能,是促进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建立的一条极其重要的途径.本文以沐川实施劳务扶贫培训为例,通过对晋江、厦门等地企业的实地考察,探讨当地农民增收长效机制的建立.  相似文献   

17.
促进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由于种种原因,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程度、速度、规模都在趋缓。因此,客观地分析当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无序状况需要采取一条系统化途径 ,从整体上推进有序化转移。即启动国家大工程建设 ;积极发展小城镇和妥善发展大中城市 ;优化农村投资环境 ,吸引“回流” ;提高劳动者素质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9.
重点揭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存在和特点,指出现存的挖掘劳动力供给的制度障碍,并论证通过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深度挖掘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可行途径,通过国际比较,预测了未来劳动力转移的任务和前景。  相似文献   

20.
推进制度创新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对于发展我国社会经济、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而实行制度创新则是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