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编辑同志: 贵刊研究组在一九八三年第二期“信箱”一栏里,对齐民同志的答复意见中有这样一句话,即:“对明知他人有配偶而与之登记结婚的,无疑构成了重婚罪。”我们认为这种说法是不妥当的。因为,构成重婚罪必须得有“重婚”的前提,也就是说,犯重婚罪的人必须是已经结过婚的人,其本人已有配偶,在这一婚姻关系  相似文献   

2.
我国刑事诉讼法第三十七条规定:“凡是知道案件情况的人,都有作证的义务.”我国民事诉讼法(试行)第六十一条规定:“凡是知道案件情况的人,都有义务出庭作证.”所谓“作证义务”,是指证人在接到司法机关的通知后,必须按时到指定场所接受询问和作证;必须陈述他所知关于案件的情况,并如实回答司法机关办案人员对他提出的与本案有关问题的询问.  相似文献   

3.
审判小故事     
我院的老院长要求我们在审判工作中一丝不苟,对法律文书严格把关。用他的话说:“搞法院工作是握刀把子的,法律文书,就是要咬文嚼字,一字之差可以杀错人,一字之正可以救人命。”他曾向我们讲述一些很生动,很有启发性的审判小故事,这里我记录三则,介绍给读者,恐也不无裨益: “驰马”伤人与“马驰”伤人致死 从前有一人骑着马跑,伤人致死。打官司写状纸的人把“驰马”两字调写为“马驰”。结果由故意伤人致死罪变为过失伤人致死罪。因为“驰马”主犯是人,是人骑马故意伤人;“马驰”则人只是过失,因马自  相似文献   

4.
围绕着法律全球化问题,我国学者产生了有没有、要不要和如何进行的三重争议,由于这些争议是在没有对全球化做出前提性界定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总是陷入事实与价值两极之争的困境之中。我们引入“过程”论来理解全球化的思想,意在指出从发展路向上看全球化有不同的阶段且每个阶段都有它的内在规定性。从当下的阶段来看,全球化已经把世界联结为一个异质的整体,从性质上说这个整体是事实和价值的统一体。它们一起对法律全球化的过程、制度和理念起着规制作用。理解这种“过程”论要求我们从根本上转换现代法的精神,即促进权利范式的发展、培育新的自由理念和参与全球法律制度竞争与全球治理。  相似文献   

5.
什么是“义”?我们都希望自己在危难之时,有人能见义勇为。我们也希望自己可以拥有英勇的精神,能够见义勇为,救他人于危难之时。但是,在现实中,见义不为的事情时有发生,甚至不时会发生东郭先生与狼、农夫与蛇的故事。既然我们希望看见见义勇为,不希望看见见义不为。那么,什么是“义”?《孟子》中说道:“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对这句话进行简单理解就是,“仁”是我们安居之家,是我们向往之地;“义”是我们“回家”的正路。我们望文生义,可以把“义”字理解成歧途中的正路。  相似文献   

6.
柯云路在其新书《温情马俊仁》中披露:马俊仁说,人活在世上,要讲三种话,第一种是大面上的话,有真有假,这种话可以在人多的时候公开讲,如果你出了名,还会在电视、报纸上讲;第二种是私下话,那也有真有假,其中还有很多生气的话,随便说过就过;第三种是心里话,这种话有的可能憋在肚里一辈子。 马俊仁是体育界的大名人,他的这段话可谓名言,在某些方面,甚至可以说具有普遍性。我们每个人,可以沉思一下,你在领导、同事、朋友、父母、妻子、子女面前或背后,是否分别说过“大面上的话”、“私下话”和“心里话”?不知别人说过没有,反正 我说的次数不…  相似文献   

7.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思想家。在法律思想方面,他主张“为国以礼”的礼治。这种礼治,无疑是一种人治主义的法学理论,其整个体系和一系列原则都是封建主义的,但这样说,并不排斥其中含有某些合理的颗粒。孔子关于司法道德的论述就含有这种颗粒。孔子的司法道德论集中到一点,就是他关于“治人”的主张。按照孔子的设计,“治人”,是“仁以为己任”(《论语》),有高尚道德,能公平执法,把国家治理好的人。这种“治人”所应具备的司法道德,主要是:  相似文献   

8.
采访方军的年轻记者不知自己的家事,令他“痛心”。他说:“我们每个人家史的组合,就是我们国家的历史。”“我希望这些抗日英雄们永远活在我们的心里。”  相似文献   

9.
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泰州市信访局局长张云泉从事信访工作22年来,每天遇到的都是烦事、难事、“窝囊事”,其工作难度大,且对政治品格和政策水平要求高。但在这样的工作岗位上,他能始终保持对工作有火一样的热情,对群众有水一样的柔情,与人民群众有血肉相连的亲情。为什么他能始终如一地做到这一点?为什么他能在“受苦受气”的岗位上把工作干得那么出色?他的一句话成为感动中国的名言:“做人必须像人,当官不可像官。”在这“做人”和“做官”之间,在这“像”与“不像”当中,我们找到了答案。做人,做什么样的人?张云泉用他几十年如一日…  相似文献   

10.
整体物权呈两个面,一个面是静态归属物权,另一面是动态行使物权,这两个面的实质是物权结构的两种状态。物权按状态结构分解为明确归属的“静态物权”和发挥效用的“动态物权”,前者是绝对排他性物权,称为“特权”,后者是必须给予限制的相对性物权,称为“权力”,并隶属于“产权”。两者如一枚硬币的两面而统一于整体的物权状态,整体物权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体。学术界关于物权绝对性与相对性的争议在于“物权”的非同一性,按照物权状态结构分析,则可以定纷止争。片面强调物权的绝对性或相对性,不利于物权制度的合理构建,也将妨碍系列改革。  相似文献   

11.
<正> 人们常说“法律无情”,其实不然。法律既然是由人制定的,必然渗透着人的情感因素。一定意义上可以这样说,制定法律的过程,是一个将情感理性化的过程。情感与理性是一对矛盾,如果我们将情感与理性局限于法的领域,那么法律便是这对矛盾的统一体。对于情感理性化的结果的法律之中所包含的“情”,因为人们的利益范围不同甚至相互抵牾,所以,有时候谓之“有情”,有时候谓之“无情”。法律可以对人们共同的“善良情感”加以确认、鼓励和保  相似文献   

12.
邓小平同志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讲话中指出:“我们的党是一个密切联系群众的党。这也是我们一个好的传统。”他还说:“我们不依靠人民,不走群众路线,是毫无道理的。”建国以来,我们同刑事犯罪分子作斗争的实践说明,在侦查破案中,必须坚持走群众路线,紧密地依靠群众。“依靠群众”是刑事侦查工作的首要方针。为什么我们国家在刑事侦查工作中如此强调“依靠群众”?并把“依靠群众”列为刑事侦查工作方针的首位?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3.
审理清除沉船沉物纠纷案件的法律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但这种“危险”并不急迫,财产所有人可以在均衡财产的价值和打捞费用后,决定是否委托他人进行打捞。这种情况下,第三人自行决定进行的打捞,不属救助行为,不得主张救助报酬。三是救助人必须是无救助义务的第三人。如果对被救助人负有法定义务或合同义务,就不具备救助人的主体资格,如:引航员执行引领任务,因引领疏忽等原因造成船舶遇险,如搁浅等,引航员采取脱险措施,这是他履行引领职责内的义务,无权请求救助报酬。四是救助必须有效果。也即“无效果,无报酬”的海上救助原则。除了海商法第一百八十二条规定的对构成环境污染损害危险的船舶或者…  相似文献   

14.
曹广辉同志的先进事迹被广泛宣传后,深深感动了许多人。一位普普通通的党员干部的事迹,为何如此动人?不少人说,是曹广辉同志的“爱较真”打动了自己。曹广辉的确“爱较真”。他在专业技术上“较真”:不管对谁都用数据讲话,练就了一身“绝活”,成了“救火队员”;他在为民造福上“较真”:不论道路规划还是施工,他首先考虑到的是老百姓的切身利益,认准了“修路是为老百姓”的理儿;他在爱岗敬业上“较真”:“我是修路的”常挂在他嘴边,面对几十万元年薪的诱惑,他不为所动,始终不离自己挚爱的工作岗位,连给儿子起名都与“路”有关;他在清正廉洁上…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在论述人的发展时,曾经借用黑格尔的一个命题:人自己创造自己。人怎样实现这种自我创造呢?在许多哲学家、教育家看来,是人固有的禀赋、特性的自我显露,是个体自我完成的过程。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就曾经说过:“我们不必从外面拿什么东西去给一个人,而必须发展它的禀赋,并使它显露出来”。与这种观点截然不同,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自我创造是在与客观世界交往中实现的。应当承认,人作为一种生物,具有其自然的禀赋力量,但禀赋  相似文献   

16.
<正> 一、传统:一脉相承的职官法体系 英国哲学家卡尔·波普尔(Karl R.Popper)说:应该明白,对于传统主要只存在两种可能的态度。一种是不加批判地接受一种传统,往往甚至还不知道是什么。另一种可能是批判的态度。但是,在我们能够说“我们根据理性的理由拒斥这种传统”以前,我们必须知  相似文献   

17.
谎言一:“当然,亲爱的,那件衣服看上去很不错。” 撒谎原因:避免争论 男人撒这种“可以原谅的、无伤大雅的小谎”,有时可能是不愿意伤害你的自尊心,比如他说:“当然,你穿这套衣服并不显胖。”有时也是为了使他们自己生活得更轻松,不给自己找麻烦、找活干,比如:“我觉得那墙纸看起来棒极了。”还可能是为了避免引起不快或让你产生误解:“也许按照一般的观点,辛迪·克劳馥是挺性感的,但她不是我喜欢的类型。”  相似文献   

18.
宪政初论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正> 引言 《成文宪法的比较研究》的《前言》部分有段耐人寻味,发人深省的话:“当一个刚刚升入天国的人询问圣彼得,他是否可以得到一部当地的宪法时,他惊奇地被告知这是不可能的,因为根本就没有这种东西,天国里的居民是宁愿不要宪法的。”人不得不反思:看来宪法纯粹是世俗的制度,不具有永恒价值。那么,宪法究竟为何物?人国里为什么需要宪政  相似文献   

19.
●他在学校进行了11分钟的野蛮扫射,两名学生中弹死亡,七名学生负伤; ●他找到了一个16岁的女孩子,走进她,突然从衣下抽出枪,并向女孩颈部开了枪他从容地退出弹壳。目睹此次惨剧的校长助理说:“他表现得非常冷静”; ●他用刀杀死了他的母亲,他对警察说:“这个世道对我不公。” ●“备忘录”上记着:“如果不清除掉我们的敌人,我们就无法前进!”他们的终极目标是金钱与权力; ●他的第一次杀戒是将自己的爱犬用棍棒欧打,笑着听着小狗的号叫,然后浇上汽油,把爱犬付之一炬; ●他们是一个狂热的集团,他们是多么地痛恨这个社会,他们崇拜希特勒; ●福斯特市长说:“发生后我们才开始考虑如何防止这类事的再次发生,那太晚了。”  相似文献   

20.
一、从主体间性看被追诉人的主体性主体间性(intersubjectivity)又被译介为“交互主体性”、“主体际性”、“主观际性”、“主体通性”和“共主体性”等,是指人作为主体在对象化的活动方式中与他者的相关性和关联性。它包含着多重的主体间关系:个体与整体之间的关系、群体与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