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004年12月24日,辽宁省鞍山市中级人民法院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死刑执行裁定,以受贿、贪污和重婚三项罪名,对有着"中国第一大款警察"之称的鞍山市公安局内保分局原局长林福久执行了死刑。林福久之所以被人们称为"中国第一大款警察",是因为他在短短的八年时间里,通过索贿、受贿和放高利贷等不法手段,巧取豪夺,疯狂敛财,涉案金额高达5000余万元。如此身价的警察,在中国当今之警界,恐怕还没有人能与其相比。  相似文献   

2.
《法庭内外》2007,(9):59-59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58条的规定,重婚,是指有配偶的人又与他人结婚或以夫妻名义共同生活的行为,或明知他人有配偶而与之结婚或者与之以夫妻名义共同生活的行为。重婚包括法律上的重婚和事实上的重婚两种情况。法律上的重婚指前婚尚未解除又与他人登记结婚的,事实上的重婚指前婚尚未解除又与他人形成事实婚姻的。  相似文献   

3.
近几年来,不同地区所发生的重婚案件,其情况较为复杂.一般来说,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地区,因抗拒包办买卖婚姻或夫妻地位不平等所引起的重婚比较多;而在经济文化水平较高的地区,却以喜新厌旧和嫌贫爱富导致的重婚居多.根据安徽省妇联对一个县的调查分析,因反抗包办买卖婚姻所引发的占重婚案件的48%;而因道德败坏、喜新厌旧的占重婚案件的9%.与之形成鲜明对照  相似文献   

4.
朱运灵 《法制与社会》2011,(31):200-201
自诉案件是指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为追究被告人的刑事责任,而直接向人民法院提出诉讼的案件。重婚被列为被害人有证据证明的轻微刑事案件,考虑的是此罪对社会安全危害的程度,而忽视了对社会公民道德建设的影响.本文结合当前我国道德现状进行论述,分析重婚列为自诉案件之不足。再者家庭是构成社会的最基本的细胞,家庭的稳定与否势必影响道德观念的形成,进而影响人们的道德价值取向和社会公民道德的建设。由此,在社会转型期,把重婚列为公诉案件更有利于我国社会公民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重婚现象在我国有愈演愈烈之势,而受到法律惩处的重婚行为特别是事实重婚行为则少之又少。这在某种程度上与目前我国《刑法》和《婚姻法》等法律法规中存在简单、模糊及矛盾的问题不无关系。为了维护法律的严肃性,准确界定罪与非罪,打击犯罪,保护合法婚姻当事人的权益,根据重婚罪的犯罪构成理论,结合事实重婚的实际情况,本文提出了认定事实重婚的具体标准。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重婚案件呈上升趋势,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为了掌握当前重婚案件的特点,指导审判工作,加强社会治安的综合治理,预防和减少重婚犯罪,我们对西安市两级法院1987年和1988年审结的重婚案件进行了调查分析。  相似文献   

7.
《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规定:实行一夫一妻制,禁止重婚。所谓重婚是指那些有配偶又与他人结婚,或者明知他人有配偶而又与之结婚的行为。社会调查和司法实践表明,现实生活中的重婚有两种情况:一是经过婚姻登记的重婚;二是事实上的重婚。重婚行为危害极大,它直接侵犯我国社会主义一夫一妻制的婚姻家庭制度,使婚姻关系  相似文献   

8.
婚姻关系涵盖着社会的各个领域,因此许多法律问题皆与之相关,重婚,即为其一。本文拟对关于重婚的几个尚存争议的问题略述己见。一、以事实婚为基础的双重婚姻是否应认定为重婿并予追究通行的理论认为,重婚有三种:双重登记结婚者;明知他人已登记结婚,又与之登记结婚者;已登记结婚,又与他人形成事实婚姻。这样就等于将双重事实婚姻等以事实婚为基础的重婚行为从犯罪分类中予以排除。我认为,这种观点在理论上难以成立,在实践中也弊大于利。理由如次:  相似文献   

9.
姻法中对重婚的认定及处罚是讨论的一个焦点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 258条规定:“有配偶而重婚的,或者明知他人有配偶而与之结婚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婚姻登记管理条例〉施行后发生的以夫妻名义非法同居的重婚案件是否以重婚罪定罪处罚给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的批复》中指出,“有配偶的人与他人以夫妻名义同居生活的,或者明知他人有配偶而与之以夫妻名义同居生活的,仍应按重婚罪定罪处罚。”有人认为,刑事法律规定过于严格,应当将重婚的范围扩大并具体化,同时加大处罚的力度。《中华人民共…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一种破坏一夫一妻制的违法犯罪行为,重婚一直是我国法律规制的对象。近几年来重婚犯罪现象有愈演愈烈的倾向,刑事重婚案件却越来越少。这一方面是因为重婚案件的管辖制度设计存在漏洞,造成公诉重婚程序很大程度上被虚置,另一方面是因为受害人不积极行使自诉权,自诉重婚案件难以启动。但与上述情况相比,社会大众对重婚现象的见怪不怪、对重婚犯罪的麻木不仁、重婚立法丧失权威性是更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重婚案件呈上升趋势,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为了掌握当前重婚案件的特点,做好审判工作,我们对西安市两级法院1987年和1988年审结的重婚案件进行了调查分析。  相似文献   

12.
《人民司法》编辑部: 一九八三年七月二十六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重婚案件管辖问题的通知》下达后,我们对有些重婚案件的管辖不明确,如对重婚提出控告的除了被害人(指犯重婚者的配偶)以外,还有相当一部分是当事人(指男、女一方)的直系亲属(父母、兄妹等)提出控告的。象这类控告,人民法院是否也直接受理?请答复。  相似文献   

13.
一夫一妻是我国婚姻家庭制度必须坚持的一项基本原则。重婚等行为对其造成了严重的破坏。本文从典型案例出发,对重婚的概念及构成进行分析,认为重婚是客观存在的婚姻关系的重叠,婚姻关系是否合法不影响重婚的构成,两个或两个以上婚姻事实的存在即可构成重婚,旨在明确关于重婚的认识,方便对于重婚的认定。  相似文献   

14.
涂雪松 《法庭内外》2008,(10):13-17
2008年8月1日,重庆市第五中级人民法院审理判决,浙江男子赵光在合法婚姻存续期间。又以夫妻名义与他人共同生活的重婚罪成立;同时还判令赵光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骗取重婚女子陈妤亲友1081.55万元的行为构成诈骗罪,数罪并罚判处无期徒刑……消息一出。立即在当地引起一片哗然。那么是什么原因,让这个男子不惜昧心地与他人重婚,还如此胆大妄为疯狂诈骗受害女亲友的巨款挥霍呢?  相似文献   

15.
《法学》1986,(2)
《刑法》第一百八十条规定:“有配偶而重婚的,或者明知他人有配偶而与之结婚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这表明,无论是事实婚姻,还是法律婚姻,只要具有了上述行为,就构成重婚罪,将受到法律制裁。但是,在处理重婚案件的同时,能否一并判决解除其婚姻关系?  相似文献   

16.
<正> 前段时间,我们去浙江省新昌县进行社会调查,发现该县重婚问题较为突出。这个人口不到四十万的山区县,自一九八○年至去年上半年,县法院已办理了重婚案件六十九起,重婚时间在半年以下的尚未统计在内,值得引起足够的重视。新昌县重婚案件的主要特征:一是农村的重婚案高于城镇。六十九起重婚案  相似文献   

17.
我对重婚及过错赔偿的意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关于重婚问题   在这次婚姻法的修改过程中,对于“包二奶”的现象是否有必要通过法律手段予以打击,如何打击,是否有必要规定为重婚罪等,成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我认为,对“包二奶”的现象应当通过法律途径予以打击,但具体的立法设计值得研究。   我国婚姻法规定禁止重婚。刑法第 258条也明确规定,“有配偶而重婚的,或者明知他人有配偶而与之结婚的”,构成重婚罪。最高人民法院在 1994年作出的对国务院颁布的《婚姻登记管理条例》的司法解释中明确规定,“有配偶的人与他人以夫妻名义同居生活的,或者明知他人有…  相似文献   

18.
《婚姻法》实施5年来,无效婚姻制度在立法和司法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日益突显,尤其是对重婚无效的处理,不仅存在着立法上的漏洞,而且基本概念和适用范围在认识上也不统一,本文试图通过对重婚概念的界定,厘清我国重婚无效的法律后果应进一步细化和完善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梁智 《中国律师》2001,(3):62-62
《婚姻法》修正草案中明确规定对重婚行为可以提起公诉,实际上在《刑法》中对重婚罪的公诉早有规定。 1980年 1月 1日《刑事诉讼法》正式实施至 1983年 7月 26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下发《重婚案件管辖的通知》之前,重婚只能由当事人自诉,人民法院直接受理,其他单位和部门不得介入。通知下达后至 1997年 1月 1日刑诉法修订以前,重婚案件中的被害人,既可自诉到法院,也可以由人民群众,社会团体或者有关单位提出控告,由人民检察院审查决定提起公诉或免于起诉。另外公安机关发现有配偶而又与人非法姘居的,可责令悔…  相似文献   

20.
孟令志 《律师世界》2001,(2):14-14,11
《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修正草案》第 46条规定;因一方重婚或即使不以夫妻名义但形成婚外同居关系,实施家庭暴力或以其他行为虐待家庭成员或遗弃家庭成员而导致离婚的,无过失方有权请求损害赔偿。该条规定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即不以夫妻名义的婚外同居关系,并将此区别于重婚行为。本文拟对该提法的不妥之处加以阐释。   一、不以夫妻名义的婚外同居关系之提法,过于模糊   重婚是指有配偶者又与他人结婚的行为,即一个人在同一段时间内存在两个婚姻关系。其中,有配偶的人又与他人登记结婚,构成法律上的重婚;虽未经结婚登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