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其哲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又是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故而,认识论的争论,事关重大,引人注目.近几年来,认识论几乎成了论争的王国.新名词、新概念和新见解,层出不尽,目不暇接;论争的对象,轮番交替,此起彼伏;而且大多是基本理论上的"是与否"之争.现择其要者略述如后,以供读者思考、鉴别和判断.  相似文献   

2.
朱小枝 《学理论》2013,(3):149-150
苏轼岭南白梅诗是苏轼贬谪惠州时所作,曹雪芹白海棠诗出现在《红楼梦》第三十七回,托名书中几位主要少女咏白海棠,以揭示她们的性格、命运。笔者通过细读苏轼岭南白梅诗和曹雪芹《红楼梦》中的白海棠诗,发现白海棠诗无论用韵、炼字、意境,均对白梅诗有所借鉴。在正文中,笔者就这三方面展开详细论述,并以布鲁姆"误读的诗论"相关引言做总结,指出借鉴对于创新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3.
1920-1923年的"联省自治"思潮,是"五四"后期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追求政治现代化模式的一次重要尝试.本文介绍了章太炎、胡适、陈独秀三位有代表性的知识分子对"联省自治"的看法,对这场关于中国如何追求政治现代化的论争进行了初步考察,认为应当肯定其在中国现代化道路探索方面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不同学派的学术论争是理论发展的内在动力;在学术论争中要坚持学术平等和学术自由的原则;论争的各方不受学术权力的干涉,其结论要由历史实践来决定。  相似文献   

5.
打开"普世价值"论争的症结,需要我们对"普世价值"进行具体的、历史的分析:区分作为抽象的理念层面的"普适价值"和作为当下中国现实形态的"普世价值",区分作为西方人鼓噪的"普世价值"和作为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的"普世价值"。为了在思想层面上产生持久强大的凝聚力,我们需要倡导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而不是充满各种认识迷雾的"普世价值",并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旋律,统摄"普世价值"的论争。  相似文献   

6.
在革命运动中萌生世界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之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全世界有了名副其实的左翼文学。这种不可抗拒的革命文学国际思潮,影响了中国的文学,进而有了早期共产党人"革命文学"的倡导运动。由于没有坚实的社会基础,没有充分的准备和周密的计划,在中国倡导普罗文学,引起论争是必然的、正常的。革命文学论争的积极性和它的消极影响都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7.
"乌台诗案"后,苏轼先后被贬黄州、惠州、儋州。尽管处境险恶,生活艰难,但是苏轼仍然一如既往地体察民生疾苦,为当地人民做了许多力所能及的事情,与当地人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这在他的诗文中有充分的表现。  相似文献   

8.
苏轼谪居海南,留下的几百首诗文对海南环境进行了多方面的描述.纵观此时段的创作,苏轼海南诗文中关于海南环境的论述是不断变化的.以苏轼被贬海南前后大约三年中的诗文为分析对象,从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两方面探讨苏技海南诗文中对海南环境的描写,并简要探讨其嬗变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学理论》2017,(7)
朱熹基于其会同蜀、洛,兼容释、道诸学而成的理学体系,产生了理学书论下的书法伦理思想。这既源于朱熹对程颢、程颐书法伦理思想的继承,也源于朱熹对宋代盛行一时之苏轼"尚意书风"所追求"奇""险"的深入批判。朱熹书法伦理思想之核心是"中和"与"守常",这既包容了朱熹早年书法伦理"拟古尚法"的内涵,也体现着其晚年书法造诣日臻纯熟之下,关于书法伦理"不与法缚,不求法脱"之进一步嬗变。同时,朱熹从"拟古尚法"到"不与法缚,不求法脱"之书法伦理嬗变过程,也在此后历代产生了诸多歪曲及误读。  相似文献   

10.
郦波 《各界》2008,(12):51-54
我们一般称北宋大文豪苏轼为苏东坡,因为他的号叫东坡居士.可是苏轼这么大的才学,为什么会给自己起个"东坡"这样通俗的名号呢?若有人叫张西坡、刘北坡,你会觉得这名字俗不可耐.……  相似文献   

11.
张昌华 《各界》2008,(10):16-17
品评民国名流,一言难尽者当数吴稚晖.他是孙中山的朋友,三民主义的忠实信徒,却为无政府主义张目.他雄辩滔滔,又信口雌黄,发表过令人作呕的奇谈怪论.他一生骂人无数,也被人骂作"老狗"、"洋奴";胡适称其为中国近三百年来四大反理学思想家之一,他是迄今为止唯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世界文化学术名人"称号的中国人.最耐人寻味的是,他的无政府主义者同志称他是"一个坏透了的好人".……  相似文献   

12.
近代中国,先进的中国人把目光投向西方文明寻求救国真理的历史演进中,"问题与主义"论争具有历史性转向的重要地位。它不仅是过往聚焦资产阶级文明目光的最高点总结,而且开启了追寻社会主义文明新目光的起点。从李大钊马克思主义观确立新视角探讨"问题与主义"论争,可以清晰地展现李大钊作为那时先进中国人的突出代表,在中国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交汇期,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探究马克思主义学说,提出根本解决中国的社会问题,为实现这一历史性目光转向、促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而深入的传播所产生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求知》2017,(3)
<正>侯惠勤在2017年第1期《求是》杂志撰文指出:一、"普世价值"论争的本质在于:不是有无共同人性、有无人类共同价值追求的抽象争论,而是关于资本主义制度是否具有普世性和永恒性、中国是否要搞"全盘西化"的重大政治原则问题。"普世价值"一旦还原为政治价值,其"人类共同价值"之表与资本主义国家制度之实的矛盾马上就  相似文献   

14.
平等问题是当代西方政治哲学最重要的学术关怀之一,西方多个理论流派都提出了自己的平等主义观念。在批判传统左派和新右派的思想论争中,吉登斯确立了自己的"新平等主义"理论。在对传统左派和新右派平等观评析的过程中,吉登斯提出以结果与机会相融合、责任与权利相统一、效率与平等并进为主要内容的平等观,企图以此调和关系,实现社会平等。这种平等主义思想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左"和"右"在意识形态上的束缚,在理论上有一定的新颖性和可资借鉴之处。尽管吉登斯的新平等主义思想曾经助推英国工党布莱尔内阁取得一定的改革成效,但由于其自身的理论局限以及政治制度的制约,其政治理想难以实现,并最终无法挽回英国工党在政治上的失败。  相似文献   

15.
道德法律化理论是见义勇为立法的理论基础。重新审视道德法律化论争,科学把握道德法律化内涵,可以对见义勇为立法提供重要的借鉴意义:见义勇为既需要用道德来调整,也需要用法律来规范;法律规范的重点是对见义勇为行为人的救济措施和保障机制;对见危不救行为目前不宜"犯罪化"。  相似文献   

16.
文学史上常将苏轼与辛弃疾二人的词并提,二者也确有相似之处,如都打破了婉约的一统格局。苏轼开拓了豪放词风;辛弃疾独创"稼轩体",确立了豪放派。但二人也有明显的同中之异。仅从苏轼和辛弃疾二人不同的思想性格和创作手法方面来浅做探讨。  相似文献   

17.
王娟 《学理论》2015,(5):119-120,136
苏轼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旷世奇才,面对多舛的命运并没有在不堪重负的生活中日趋萎缩、曲意奉承,而是在深刻自省中正视自我,走向旷达;在屡次遭贬中超越自我,走向成熟。坎坷曲折的经历促使他反省涉世多艰的生活意义所在。苏轼的自省与自嘲对其人生态度的影响表现为:自责言之过;自知而后省;自省而后达。  相似文献   

18.
科玄论战双方围绕科学与人生观这一主旋律展开论争,并就科学主义和反科学问题、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问题、中国传统文化普世及救世问题、现代教育特别是科学教育问题等插曲进行辩驳.本文在此基础上对这一历史论争的当代回响做了某些反思,提出了几点有启发性的看法.  相似文献   

19.
宏剑 《侨园》2015,(1):62-63
是处青山可埋骨三苏坟又称三苏园景区,位于河南省郏县茨芭镇苏坟村东南的小峨眉山东麓,距郏县县城23公里。这里山川秀丽,景色宜人,因安葬着北宋大文学家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苏辙(字子由,号颍滨遗老)兄弟二人的遗骨以及其父苏洵(字明允,号老泉)的衣冠而闻名遐迩。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同列唐宋八大家,世称三苏。三苏当时名冠天下,有"一家三父子,都是大文豪"的美  相似文献   

20.
1705年罗马教廷多罗使华是康熙年间中西关系的重要事件.多罗与康熙围绕"中国礼仪之争"所产生的冲突,彰显了自利玛窦入华以来耶稣会士传教的"适应策略"与教廷坚持原教旨路线论争的矛盾升级.挖掘中文档案文献材料,对多罗使华的整个使华过程,特别是多罗在京期间与清廷的交往、康熙谕令在华传教士"领票"政策出台及其实际情形做了细致的评述.罗马教延坚持原教旨的立场最终迫使清廷采取"禁教"的举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