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对公民教育关注程度的不断提高,许多教育界专家学者呼吁传统德育应向公民教育延伸,从传统德育向现代公民教育转型,加强公民意识教育已是大势所趋。  相似文献   

2.
《学理论》2015,(34)
西方公民教育具有双重性,以"公民教育"为名,实以资本为前提,为处于领导阶层的、真正享有公民权利的精英阶层服务,多数普通大众只是被动地参与政治生活。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分阶层,为所有的青少年提供思想教育,按照"培养共产主义接班人"的态度对待每一个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要有自己的独特性,不能完全跟随西方公民教育的步伐,否则会导致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瓦解。这种独特性,最重要的就是民族性与民族传统文化。其他的途径都是要建立在这个根基之上才能真正起到作用。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谈及"民"的概念时,有一系列与之相配的名词,如臣民、庶民、草民、顺民、刁民、暴民等,惟独缺乏"公民"概念的存在。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公民"概念在我国的出现源自于戊戌变法时期,它是近代以来从西方传入中国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政治文化词汇,从某种意义上讲,正因此语一出,中国"家天下"的政治格局开始发生根本改观。如何从政治文化比较研究的视角,就我国公民文化的国别特征、公民文化发展的曲折历程、公民教育的主要任务、培育公民文化的实践路径等问题予以深入细致的学理剖析,构成了本文研究的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4.
尤红姣  吕青 《学理论》2014,(26):282-283
当前我国正处于复杂而多变的社会转型期,面临利益矛盾凸显、思想激烈碰撞、价值观念多元化等各种挑战,我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合法性和实效性也受到挑战,必须要推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和创新。而现代社会呼唤公民教育,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民主法制建设的发展与完善、人的现代化等都与公民教育戚戚相关。因此,借鉴国外公民教育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或创新提供了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相似文献   

5.
任何事物的发展过程都不可能避免矛盾和冲突,对公民进行法治教育是我国现代化法治建设的重要过程,同样会存在矛盾和冲突。其中,影响公民法治教育的观念冲突主要有:传统道德观、传统法律观与公民法治观念的冲突。为此,必须加强对公民进行法治观念的培养。  相似文献   

6.
韩国极具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培育了兼具民族责任感与全球视野的"世界公民",对其成功经验的借鉴也成为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时代诉求,而相似的文化背景搭建的历史平台也为互相借鉴提供了现实可能。对我国的启示主要有:注意教育手段创新;回归日常生活;立足传统;开阔视野。  相似文献   

7.
今天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要重视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料,比如从墨家思想中,我们就可以吸取其"兼爱互助"、"交相互助利"、"以劳致富"以及注重科学与教育、倡导"节用"等思想,这些对于加强当今我国公民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建设,树立社会本位利益观、正确的科学教育观念等都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8.
在全球化背景下研究公民教育的特征与价值追求,是实现公民素质提升的重要途径。通过探讨全球化背景下公民教育的特征及价值追求,对当代我国公民教育体系进行了构建,提出了我国公民教育的基本价值追求,即民主法制精神、公共精神与理性精神这三方面。民主法制精神是我国公民教育核心价值追求;公共精神属于我国公民教育目标,该目标的实现需树立公众的公民意识,为公民教育的发展培育良好的土壤;理性精神体现在公民主体精神方面,属于公民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9.
孙玉红  杨孝志 《学理论》2012,(16):189-191
实施切适的公民教育是我国实现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以来,国内理论界对公民教育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在基本概念的厘定、公民教育的目标、内容、途径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对这些观点进行梳理,希求对以后的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0.
公民教育是一个国家得以凝聚、延续、稳定的根本。如何在我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实施公民教育成为需要迫切解决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当前,公民意识淡薄、社会公德意识及参与技能欠缺问题,制约着我国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在分析公民教育的含义的基础上,分析我国公民教育领域的认识偏差及其纠正,展望我国公民教育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1.
《学理论》2013,(29)
目前,我国公民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消费伦理问题,加强我国公民的消费伦理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在我国公民消费伦理教育的内容上,应注重消费伦理知识的传授、消费伦理意识的培养以及消费伦理行为习惯的教育。要有效地进行我国公民的消费伦理教育,首先,发挥政府在公民消费伦理教育中的引导作用;其次,注重提升公民消费伦理的践行能力;最后,继承和发扬我国节俭的传统美德。  相似文献   

12.
农民的公民意识问题及其增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我国农民的公民意识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为农民公民意识缺乏系统性,呈现"碎片化"状态;不能正确认识权利与义务关系,法律意识比较淡薄;旧有的农民意识虽日益"边缘化",但现代公民意识还不够强;政治参与意识较差,参与主动性不高。增强农民公民意识,必须加强对农民的公民意识教育,大力发展农村市场经济,不断提高农民的政治参与水平。  相似文献   

13.
为了促进欧盟的民主政治与公民社会建设,欧盟自1997年以来实施了"民主公民教育计划",其目的在于通过推动欧盟公民教育的一体化进程,对成员国公民教育制度进行改革,不断提高公民教育的质量,将欧盟民众培养成为"积极、负责的民主公民".民主公民教育活动开展以来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也面临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当代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必然要求"人"的现代化,而"人"的现代化的一个根本途径就是公民教育。当代中国公民教育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方面仍然存在不适应中国现代化发展的方面,当代中国实施公民教育具有历史的必然性和现实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5.
协商民主在反思自由竞争式民主的基础上,试图扭转民主过程中公民参与退化的弊端,强调公民参与协商在民主中的诉求,更多地将重点集中在公共治理的品质上。协商民主在中国的运用需要与传统资源相调和,我国传统"和"文化的"和而不同"、"民本"下的咨询协商和"治道民主"的治重于政等思想和实践,与协商民主有一定的契合性,为协商民主在中国的运用提供了良好的本土传统资源。  相似文献   

16.
刘亚兰  胡冰 《学理论》2012,(28):164-165
传统教育总将培育"手段人"或"工具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而忽略了"人只能作为目的"的基本观念,从而陷入了政治实用主义的误区。教育应该是启蒙的先锋,教导人学做"真人",授人以知识、美德、信仰,即真、善、信,并由此培育合格的公民。  相似文献   

17.
邱小玲 《学理论》2009,(8):119-121
一个国家公民素质的高低反映其民主与文明的程度高低,高素质的公民是推动民主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所以,培养高素质的公民是重要的国策。公民素质的提高,一方面有赖于公民社会的制度建设,另一方面有赖于各级各类学校具体的公民教育的实施。我国学校公民教育比较薄弱,不适应民主与法制社会的发展,发展我国学校公民教育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8.
转型社会中公共政策的非制度性公民参与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传统到现代社会的转型,不仅意味着治理模式、方式以及"形而上"价值理念的嬗变,也意味着治理凭借的工具———公共政策全过程的嬗变。突破或改变传统公共政策自上而下的过程,积极采纳公民建议以及推动公民有序参与,不仅是对公民主张个人权利和合法权益的集体"呐喊"的回应,也是新形势下公共政策拥有合法性权威的必要前提。制度性公民参与应成为主要路径和渠道,但当前我国制度性公民参与进程中相关法律缺位和制度不足,公民参与能力有限等造成制度性公民参与困境重重,相伴随的是非制度性公民参与频发,非制度性公民参与作为制度性公民参与的重要补充,虽然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某些社会问题,但是其带来的"副作用"更让人担忧,如何规范、引导公民的非制度性参与,在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机制的当下值得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19.
频频发生的"非直接利益冲突"凸显了我国公民社会的缺失,因此,着力培育公民社会,提升公民意识,是有效化解"非直接利益冲突"的治本之策。要通过进一步完善和优化我国公民社会成长的制度环境、积极培育公民组织、大力培育公民意识等来培育公民社会。  相似文献   

20.
《学理论》2018,(12)
中国走向现代化强国,有赖于我国公民整体素质的提升。新时代,公民教育是中国寻求稳定向前发展的重要基石。我国的公民教育亟须根据新时代所处的多元困境进行实践突围,抓住时代洪流的机遇,坚定马克思主义的旗帜不动摇,建立适应新时代的中国特色公民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