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国清 《法国研究》2005,1(1):185-194
1915年9月到1919年五四爱国运动爆发,这一阶段的中国新文化运动,习惯上也称为"五四启蒙运动".中国思想界的先驱者们痛恨腐朽的封建文化思想对国人的窒息,努力从近代西方文化中汲取养分,特别推崇"法兰西文明",在中国进行了一场空前的文化启蒙运动.  相似文献   

2.
门萨仲裁庭在实现仲裁过程与裁决的公正方面做了一些努力,但依然存在明显的法律缺陷:在中菲之间没有穷尽谈判解决南海争端手段的情况下,轻易地接受菲律宾的仲裁请求;没有执行审慎原则与公平原则,在较短的时间内做出了一边倒的裁决,明显带有惩罚中国的味道;对南沙主要岛屿法律地位的裁决违反了全球沿海国与海岛国的普遍意愿,对太平岛法律地位的裁决缺乏说服力;就中国在南海的历史性权利进行裁决时把《公约》等同于海洋法,违背了国际法的基本逻辑;裁决还限制了国际法发展的可能性。这些重大缺陷凸显了一点:仲裁结果不能体现国际法学界与南海研究界的主流认知,因而其裁决难以被各国接受。  相似文献   

3.
随新民 《法国研究》2004,(1):136-143
2003年11月3~4日由外交学院和南巴黎大学联合举办的"中法暨中欧关系国际研讨会"在外交学院国际交流中心召开,来自中国外交部、商务部、中联部、欧盟驻华使馆、法国驻华使馆、法国财政部、巴黎政治学院、巴黎第一大学、巴黎第十一大学、马赛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所和世界史所、中国现代国际问题研究所、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中国外交学院、法中委员会和工商界代表、人民日报社、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等新闻媒体的高官、学者、记者等30多人出席了研讨会.  相似文献   

4.
《新民周刊》2012,(50):65-65
企业的问题要最终获得解决,还得回归法律的轨道。专访中国人民大学商法研究所所长刘俊海教授《新民周刊》:为何企业在争端中,往往热衷于隔空喊话,不愿诉诸法律?刘俊海:企业不愿诉诸法律的原因很多。一是一些企业家法制观念淡漠,还没有养成通过诉讼在理性文明法治的轨道上化解纠纷的自觉习惯。很多企业和企业家赚第一桶金时利用了法律的漏...  相似文献   

5.
本文首先阐明文化与语言互动的重要性,然后通过对汉语成语的分析,阐述“和谐观”的重要性。为了梳理论证思路,我们从中华民族道德体系几个重要因素入手,旨在凸现“和谐观”乃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内涵:首先,“和谐观”来源于“天人合一”的理念,其次,“中庸”是“和谐观”的根源,然后,“和谐观”直接与“仁”、“礼”、“义”三者相关。最后,我们试图探讨“和谐观”对中国社会文化生活的影响,挖掘中、西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  相似文献   

6.
后"9.11"时代,德国反恐法律制度改革的驱动力来源于其作为成员国应当履行的《联合国安理会1373号决议》以及欧盟《打击恐怖主义的框架决定》所规定的反恐义务。德国独特的宪法制度对其反恐法律制度改革的路途选择产生了实质性影响,即通过修改本国的刑事和行政法律制度来应对恐怖分子的威胁。德国反恐法律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涉及对《刑法典》的修改、增强情报部门之间的合作、扩大情报部门的权力、扩大披露德国公民生物特征信息和外国人信息的范围、增加航空当局保卫机场等敏感地区的权力等七个方面。实践表明,德国的反恐法律改革取得了成功。  相似文献   

7.
袁志英 《德国研究》2005,20(4):65-70
瑞士汉学家胜雅律的<智谋>一书对中国的"三十六计"从语言学、人类学、社会学、哲学、伦理学、政治学以及东西方跨文化比较等范畴进行了考察,将中西方主流研究并不看重的中国民间的计谋"发展为一门学问.本文旨在对<智谋>作简略评述.  相似文献   

8.
人口老龄化已成为中国社会发展中的一个难题,尽管早在1996年中国就已颁布了《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然而中国老年人权益保障的现状还不能令人满意。在新法修订之际,检视旧有的问题,合理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是当务之急。本文通过分析日本社会老年人福利事业的结构与法律制度的变迁,提出在中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修改的过程中应当从社会公共利益的本位出发,顺应老年人福利事业社会化的进程,将老年人保障与福利问题还原到社会法的定位加以考虑,从而减少行政公权对老年人社会福利事业的过度干预。  相似文献   

9.
21世纪以来,行政问责一词在我国由学理上的研究逐步走进实践中推行。在行政问责制实施的初期,媒体的关注视角主要集中在责任事故中承担责任的官员职务是否被停职、免职、辞职上。随着问责实践的深入推进,原本属于组织体系内部事务的被问责官员的安置问题引起媒体和公众的注意。通过各类媒体的追踪报道,被问责官员安置的信息部分地被置于阳光...  相似文献   

10.
法律认同是法律信仰得以形成的先决条件,亦是建设法治社会的社会心理基础。利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系统考察我国公民的互联网使用对其法律认同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当前我国公民的法律认同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尤其是法律在权利保障范围及权利保障时效两方面的社会认同度有待提高。探索全面依法治国及网络社会双重背景下公众法律认同的建构策略,应着重从以下方面努力:引导公众形成正确的权利观是提升网络时代法律认同的关键环节之一;法律制度建设应将保护公民权利作为核心原则,尤其应注意依据社会发展中涌现出的各种合理的新型权利的保护需求,及时做好法律的制定和修订工作;继续坚持并强化普法宣传教育,并运用“互联网+”思维做好法律公关工作。  相似文献   

11.
从本质上看,中国与东盟存在反恐合作的共同利益,双方应当选择正确的合作策略。中国与东盟应当坚持刑事治理的反恐合作模式,遵守联合国反恐国际刑事政策,制定反恐与打击其他跨国有组织犯罪并举的刑事政策。  相似文献   

12.
文章旨在探讨新加坡在出任"东盟对华关系协调国"期间(2015—2018)处理"南海仲裁案"阴影下的南海问题的背景与策略,进而理清"东盟对华关系协调国"在东盟对华关系中的作用。斡旋南海问题,是新加坡出任"东盟对华关系协调国"一职的职责所在,也是新加坡的外交目标之一。然而新加坡在出面协调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的南海问题时,却因坚定地支持"南海仲裁案"而影响到自身同中国的关系。新加坡为"南海仲裁案"的多番、多种"背书"之举,引发了中国较为强硬的反对和反制。同时,也要看到,新加坡虽然无法"诚实""公正"地斡旋南海问题,但却为"南海行为准则"磋商、达成准则框架作出了努力,是最有可能在南海问题上"协调"出具体成果的"东盟对华关系协调国"。  相似文献   

13.
岛礁属性争端构成了中菲"南海仲裁案"菲方诉求的一个主要部分。该争端涉及岛礁两个方面的属性:岛礁的法律属性,即对海洋地物是岛屿、岩礁还是低潮高地的判定;岛礁的领土属性,即低潮高地能否通过先占取得陆地领土主权。由此引发两个重要的法律议题:第一,岛礁法律属性判定是否与岛礁主权归属无关;第二,低潮高地是否构成领土主权的一部分。对上述问题的回答首先关涉仲裁庭对岛礁属性争端是否有管辖权以及仲裁裁决的法律效力,中国对仲裁"不接受"、"不参与",对裁决"不承认"、"不执行"是否有法理依据;其次关涉中国南海岛礁主权的整体性及其法理依据。本文首先分析菲方提出的岛礁属性争端的根源和意图;其次分别论述岛礁的法律属性和岛礁的领土属性两个议题及该议题作为争端与岛礁主权归属的相关性;最后提出中国南海岛礁主权整体性的命题并从法理上予以阐明。  相似文献   

14.
《中国政协》2020,(8):5-5
本刊讯4月17日,十三届全国政协第34次双周协商座谈会在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汪洋主持会议。他强调,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这是一个需要也一定能够产生大批高素质涉外法律服务人才的时代。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涉外法治工作的重要论述,从战略高度认识加强涉外法律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意义,坚持立足国情、服务大局,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涉外法律服务人才队伍,更好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人民群众利益。  相似文献   

15.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能源的消耗及需求屡创新高。被誉为国民经济"血液"的石油更是倍受关注,其价格节节攀升,许多国家都把保障本国的"能源安全"提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作为比邻而居的中国和日本既是能源消耗大国也是能源进口大国,在近年来,两国在能源领域展开的博弈有越演越烈之势。  相似文献   

16.
强世功 《港澳研究》2020,(4):17-27+94
"一国两制"本身包含了巨大的想象力,其成为现实,很大程度上归功于邓小平同志对世界历史进程和中国发展进程的清晰和准确判断。在"一国两制"的实践过程中,在解决遇到的每一个问题中,都包含着对想象力和判断力的运用。如何想象"一国两制"的未来,如何对"一国两制"面临的问题和发展趋势作出准确的判断,如何坚定不移贯彻落实"一国两制"方针,决定着"一国两制"的发展方向。不同的想象有不同的现实基础。这些不同的想象无疑会形成对话,形成竞争,甚至形成斗争,而这些对话、竞争和斗争无疑影响着香港和"一国两制"的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7.
"转向东方"是当前俄罗斯整体外交战略中重要的一环。在俄国内,围绕着"转向东方",存在着优先发展能源出口产业和吸引投资两种不同的政策主张。"乌克兰危机"之后,俄政府开始加速实施这一战略。"转向东方"承载了普京政府发展能源经济、扩大地缘政治影响力、缩小俄东西部差距以及维持"亚太国家"身份四重战略目标。但在实施过程中,受到经济结构单一、亚太地区原有的地缘政治博弈和俄本身的"重欧轻亚"文化认同因素的制约,尚未达成预期效果。中国的经济体量和区域影响力使其成为该战略最为重要的目标国。  相似文献   

18.
美国联邦宪法第四条中的特权与豁免权条款是各州公民跨州流动权的重要保障之一。然而,此条款的含义历来颇具争议,联邦法院的解释也是因时而变。总体来看,联邦法院对特权与豁免权条款的解释经历了三个阶段。在第一阶段,特权与豁免权被看作自由政府下的公民都必须具有的基本权利,每州公民在任何一州都能享有;在第二阶段,此条款的目的被解释为保障每州公民在外州不受歧视,确保他们能够获得所在州公民依本州法律所能享有的同样权利;在第三阶段,该条款仍被视为每州公民在外州对抗歧视性待遇的武器,但联邦最高法院同时又强调,在不破坏联邦统一性且具有实质性理由的前提下,各州可以给予外州人差别对待。受联邦最高法院解释变化的影响,特权与豁免权条款的适用在不同历史时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每州公民进入外州后所能享受到的权利也因此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基于在全球化进程中实现国民经济社会的长期稳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泰国确立了"充足经济"哲学的国家发展原则.本文首先探讨了"充足经济"哲学的理论内容,而后分析了"充足经济"的两项重要实践,即普密蓬国王的农业"新理论"和前总理他信的"双引擎战略".同时指出,由于利益需求的不同,泰国各派政治力量在"充足经济"哲学的政策解读方面产生了分歧与矛盾,并因缺乏有效的政治协调机制,甚至引发了既得利益集团与革新同盟之间的政治冲突.文本最后探讨了泰国"充足经济"哲学的理论与实践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借鉴与启示.  相似文献   

20.
文艺复兴以降,封建割据的欧洲逐渐演变为中央集权的民族国家争霸的局面。而另一方面,在古典文化与基督教文化的继承、整合过程中,作为一个文化共同体的欧洲成为维系利益冲突的民族国家的纽带。鹿特丹人伊拉斯谟是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文化的集大成者,也是“基督教共同体”的捍卫者。本文拟以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的政治形势、文化运动为主要背景,梳理伊拉斯谟论述战争、和平的有关文献,分析探讨他对“和平”这一概念的认识、对王朝战争和教廷军事化的谴责及其“基督教共同体”的构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