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抗疫有我     
疫情还在继续。医护人员奋战一线,建设者们奔赴战场,驰援英雄接踵而来。作为一名普通人,除了保护好自己,还能做些什么?他们,选择站出来。走出家门,放弃团聚,冒着可能被传染的风险,投身紧张忙碌的志愿者工作。“总得出点力”,是他们最朴素的回答。  相似文献   

2.
经过三个月的艰苦努力,中国在全世界率先初步控制住了新冠肺炎疫情,抗疫斗争取得了重大战略成果。没有国家几十年大规模经济建设积累的雄厚国力,这绝不可能;没有中华民族积累几千年的伟大文化力量,也绝不可能。中国抗疫所展示的伟大文化力量主要包括:视民如伤、关怀民生的官方传统;信任政府、支持政府的民间传统;生命至上、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团结友爱、守望相助的民族情谊;家国一体、保家卫国的英雄主义;尊重自己、尊重他人的美好品德。  相似文献   

3.
姚玉洁 《瞭望》2020,(7):25-25
一个名为《老乡鸡董事长手撕员工联名信》的视频火遍朋友圈。在这段视频里,这位董事长撕掉了员工按满手印、自愿“疫情期间不拿工资”的联名信,称哪怕是卖房子、卖车子,也要千方百计确保16000多名员工“有饭吃、有班上”。  相似文献   

4.
“武汉火线提拔14人”“‘全国优秀县委书记’火线履新省政府,今天奔赴湖北”“天津拟火线提拔两名女干部”……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全国多地陆续提拔一批干部尤其是基层干部,引起广泛关注。战疫一线,被“火线提拔”的干部犹如大火中淬炼出的真金,是履职尽责好干部的缩影。同时,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战疫一线,干部需要什么样的“能”?  相似文献   

5.
《学理论》2021,(5)
新冠肺炎疫情战"疫"过程中铸就了以爱国精神、战斗精神、奉献精神、团结精神、科学精神、担当精神为内涵的新时代"抗疫"精神。新时代"抗疫"精神有着强烈的价值旨归,吸收了中华优秀传统民族精神的养分,融入了当代国家和人民的时代精神特质,彰显了文化自信、增强民族向心力凝聚力,凸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是中华民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精神的结晶,也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6.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西方发达国家共产党一直对中国抗疫给予高度关注和正面评判。总体来看,他们不仅高度肯定中国抗疫取得的巨大成功及其背后的重要经验,还基于比较视野,深度分析中国抗疫的世界意义,有力揭批西方社会关于中国抗疫的各种偏见和谎言,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澄清了事实,维护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的国际形象。系统梳理西方发达国家共产党对中国抗疫的观点、立场和行动,明晰其之所以如是关注的主客观原因,对于我们进一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做好新形势下党的对外工作都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新冠疫情是对社会公共安全的重大挑战,也是对社会治安管理的重大考验。公安院校担负着培养治安专业人才的重要任务,在人才培养和教学工作上应紧密结合疫情防控的发展趋势,按照课程思政的建设要求,积极把抗疫精神融入治安学专业课程的教学实践。以治安管理学概要课程为例,为了有效地融入抗疫精神,必须明确融入的根本目标、直接目标和具体目标,坚持专业教学与忠诚育警、形势分析、公安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从精准式融入的角度实施以治安管理和疫情防控为主题的案例教学,从中提炼和展示出适用于治安学其他专业课程的教学方法、教学流程和教学拓展。  相似文献   

8.
新中国成立初期,卫生工作的中心任务是尽快改善旧中国遗留下来的问题;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国通过全面建立、健全和发展卫生防疫体系,重塑中西治疫思想,注重灾区防疫;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通过改革转向防疫的法治化、多元化与科学化,踏上了卫生防疫建设的新征程。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抗疫表现为三大基本特征:在生态和空间上体现了曲折性与前进性的相统一;在思想、行动和战略上蕴含了阶段性与连续性的相统一;在认识、能力和进程上显现了有限性与无限性的相统一。坚持人本思维、治理思维及生态思维对于指导我国的抗疫实践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9.
把抗疫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是提高新时代高校思政课铸魂育人实效的必然要求,对激励当代青年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强化责任担当、投身民族复兴千秋伟业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推进抗疫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要把握好抗疫精神蕴含的高校思政课教学元素,深入挖掘抗疫精神彰显的人民立场、民族精神和价值观念;要找准抗疫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的重要结合点,把抗疫精神融入高校各门思政课程的相应章节中去;要选对抗疫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的方法,用讲授法、案例法、专题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抗疫精神教育教学实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