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30年8月,我在中共福建省委(厦门)秘书处工作时,认识了当时任省委书记的罗明同志,从此,两人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至年底结为夫妻。 同年12月,中央认为福建省委执行了李立三路线,犯有错误,要调罗明、黄剑真(秘书长)、王德(团省委书记)到上海,另行分配工作。1931年1月,罗明等接到中央通知后,交代了工作,赶忙到了上海。当时的党中央,王明掌权,特地派人来旅店批评罗明执行了李立三路  相似文献   

2.
这是一个新的论题,就笔者浅见所及,在已出版的中国革命史、中共党史等各类史书中尚无闽粤赣苏区的记载,更无它与中央苏区关系之论述。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闽粤赣苏区建立了统一的党、政、军、工、团的省级领导机关,并领导苏区军民取得了土地革命、反“围剿”战争的伟大胜利,后来又发展成为中央苏区的主要组成部分。这是烈士们用鲜血谱写的不可磨灭的光辉历史,亟须进行深入研究。一、闽粤赣苏区的建立党的六届三中全会后,中央为了巩固发展全国苏区,于1930年11月17日制定《中央政治局关于苏维埃区域目前工作计划》,确定闽粤赣为全国6个苏区之一。“苏区工作计划”对  相似文献   

3.
1932年春,根据中共苏区中央局的指示和决定,闽粤赣省委开始筹备召开中国共产党闽粤赣苏区第二次代表大会.3月初,中共闽粤赣苏区第二次代表大会在长汀召开.这次会议的任务是:“(一)检阅一年来的斗争经验与教训;(二)接受苏区党大会的一切决议与定出更实际具体的来实现;(三)成立新省委.”  相似文献   

4.
《福建党史月刊》2021,(2):61-62
1930年9月下旬,中共六届三中全会结束.中共中央为了加强对闽粤赣苏区的领导,决定派新增选的中央委员邓发前往主持工作.闽粤赣苏区是当时全国六大苏区之一,包括闽西苏区、东江苏区和赣南部分苏区.邓发肩负的使命是:纠正过往几个月的李立三“左”倾冒险错误,“使闽粤赣苏区打成一片,停止冒进政策,有阵地的向东江开展”.具体工作任务...  相似文献   

5.
土地革命时期闽粤赣苏区的客家妇女生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比较全面的探讨了土地革命时期闽粤赣苏区的客家妇女生活.认为在中央苏区进行革命斗争的岁月,广大群众经常处在紧张、热情、亢奋当中,社会生活发生了深刻变化,而客家妇女生活的变化尤其巨大.她们或亲上战场,或在后方大搞生产,节衣缩食支援前方;她们移风易俗,在婚姻自主、文化教育方面取得了可喜的进步;她们创造和编演革命文艺,也尽情享受革命文艺,在物质上、精神上,在家庭内和社会上,生活都换了个样.她们的生活是艰苦的,为革命为社会的付出是巨大的,但她们的内心世界是空前充实的.  相似文献   

6.
方方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忠诚的共产主义者。他在几十年革命生涯里,长期与闽粤赣边人民生死与共、血肉相连,同张鼎丞、邓子恢、谭震林、罗明等一起,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与发展工农红军及人民武装,进行反“围剿”战争,坚持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新四军北上抗日后,方方先后主持闽粤赣省委、南方工委、香港分局的工作,领导闽粤赣边人民,坚持抗战和解放战争,有力地配合了全国革命,为党和人民立下了不可磨  相似文献   

7.
铜鼓苏区是湘鄂赣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的巨大影响和红五军的直接帮助下,铜鼓苏区的武装斗争得以蓬勃发展。无论在大革命的酝酿时期,还是在土地革命战争初期、苏区全盛时期以及三年游击战争时期都有其鲜明特征。铜鼓苏区武装斗争为湘鄂赣苏区的发展巩固作出积极贡献,奠定了铜鼓在土地革命战争史上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8.
<正>闽赣苏区是毛泽东、朱德等亲自领导创建的,是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在中央苏区的发展、巩固和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一、闽赣苏区应时而生,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闽赣苏区包括建黎泰、信抚和闽北三块相对独立而又紧密联系的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期间又把福建省属的宁(化)清(流)归(化)苏区划入,下辖江西、福建所属20多个县域,面积约2万平方公里,人口100余万。  相似文献   

9.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开始积极探索如何夺取局部政权和全国政权的途径问题。中国的国情和形势决定了以城市工作为中心是行不通的,只有"朱德毛泽东式、方志敏式之有根据地,有计划地建设政权的,深入土地革命的,扩大人民武装的路线是经由乡赤卫队、区赤卫队、县赤卫总队、地方红军直至正规红军这样一套办法的,政权发展才能波浪式地向前扩大的,等等的政策,无疑义地是正确的。"(1)然而,在各个苏区的形成,却有其独特的一面,现就其形成的原因及特色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0.
70多年前,作为中央苏区重要组成部分的上杭县,是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陈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进行伟大革命实践的地方,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和支援红军的光荣传统,它为中央红军长征提供了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支持,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与牺牲。  相似文献   

11.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闽北苏区是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1933年4月,中央苏区闽赣省成立,下辖25个县,闽北苏区占了其中11个县。这11个县当中,崇安、建阳、崇(安)浦(城)、广(丰)浦(城)、邵武、光泽、东方、建(瓯)松(溪)政(和)8个县全部或大部在目前福建省南平市境内,铅山、上(饶)铅(山)、广丰3县现属江西省。闽北苏区位于中央与赣东北革命根据地的中部地段,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指出:“革命文化,对于人民大众,是革命的有力武器。革命文化,在革命前,是革命的思想准备;在革命中,是革命战线中的一条必要的和重要的战线。”闽西苏区的革命文化,无论在土地革命前,还是在革命根据地建立后,都发挥了特殊的重要作用,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创建的除中央苏区之外的第二大根据地,在土地革命战争中,中国共产党人依托大别山区,同国民党反动派展开了武装割据斗争,开展了土地革命,建立了各级苏维埃政权,取得了辉煌胜利。  相似文献   

14.
苏区江西省党政军机关驻地曾迁移陂头、富田、于都、兴国、宁都等地,其中在宁都驻扎和革命活动的时间长达两年,历经苏区江西省的发展巩固和坚持游击战争时期,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为苏区江西省的发展以及中央苏区的革命斗争作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15.
皖赣边苏区是土地革命战争后期按照方志敏“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创建起来的一块以浮梁为中心区域的颇有影响的新苏区。它东起举源,西至湖口,南毗乐北,北连祁门,面积3万平方公里,人口200万,构成闽浙赣根据地重要组成部份;它是闽浙赣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的直接产物,在长达10个月的时间里,成为该根据地西北部一道坚固的屏障。一、皖赣边苏区的创建1933年10月,国民党发动了第五次反革命“围剿”.调谴近20万兵力重点进攻闽浙赣根据地。为粉碎国民党对根据地的第五次反革命“围剿”,以方志敏为书记的闽浙赣省委制订了“保卫基本苏区…  相似文献   

16.
中央红军三次反“围剿”的伟大胜利,使赣南闽西21个县联成一片,正式形成了中央苏区。1931年11月7日在江西瑞金召开的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作出了筹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的决议。苏区国家银行的创立,成为苏区经济活动和支持革命战争的重要支柱,为尔后各个革命时期的金融实践,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在我国红色金融事业发展史上谱写了光辉的篇章。 以马列主义金融理论为指导制定金融政策 1930年共产国际东方部鉴于世界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巴黎公社未能掌握银行的失败教训,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信用事…  相似文献   

17.
苏区江西省党政军机关驻地曾迁移陂头、富田、于都、兴国、宁都等地,其中在宁都驻扎和革命活动的时间长达两年,历经苏区江西省的发展巩固和坚持游击战争时期,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为苏区江西省的发展以及中央苏区的革命斗争作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18.
在闽粤赣边建立苏区,有其优越的历史条件。闽粤赣边之赣南、闽西、广东东江3个地区都经受过1925年至1927年大革命急风暴雨的战斗洗礼,都建立了共产党的组织和农民协会组织。大革命失败后,3个地区红旗依然不倒。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分别举行了农民暴动,建立了小块的农村根据地。有着雄厚的革命群众基础。因此,1929年红四军下井冈山,选择了赣南、闽西作为进军的方向。不久,红四军前委就把打通闽粤赣边三个地区的联  相似文献   

19.
光泽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央苏区闽赣省21个苏区县之一。光泽苏区创建于1932年10月,1933年2 月建立中共光泽县委和光泽县革命委员会,同年11 月第五次反“围剿”开始时失陷,1934年4月恢复苏区根据地,在北部山区建立起3个区委,主力红军北上抗日后即转入游击战争时期,坚持斗争,红旗不倒,直至1947年。  相似文献   

20.
永安位于福建省中西部,系武夷山脉与戴云山脉过渡地带,与原中央苏区县龙岩、清流、宁化、明溪、漳平、连城等县接壤,是连接闽西、闽北苏区的战略通道,历史上归属大闽西。土地革命时期,永安曾被毛泽东列为红4军"筹款区域",被中央局称为"根据地",被共产国际远东局指定为红三军团"作战基地",战略地位极其重要,不但是中央苏区向外扩展的重要战略基地,而且是中央苏区鼎盛时期的重要组成部分。永安人民为中央苏区的巩固和发展,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也付出了巨大牺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