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为环境犯罪前置性规范的行政可能存在瑕疵。行政瑕疵包括行政规范违法、行政处分违法以及行政规范欠缺三种情况。行政规范瑕疵分为行政法规违宪与行政命令违法。行政处分瑕疵可能导致行政处分无效以及行政处分可撤销两大类。行政存在瑕疵时,刑事法院是否有审查权、环境犯罪如何处理,外国的一些做法值得我们借鉴。我国在处理类似问题时应当区别具体行政行为与抽象行政行为。法院对规章及其以下的抽象行政行为以及具有重大明显违法情形的具体行政行为的适法性应当具有审查权。行政规范欠缺时环境犯罪的处理可以在立法技术上通过反面规定的形式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2.
论违法行政行为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违法行政行为是否应作区分 ,有肯定说和否定说两种观点。而肯定说又有原则无效说与原则可撤销说之别。综观各国的立法现状 ,大陆法系国家将违法行政行为区分为无效行政行为与可撤销行政行为 ,其区别标准包括“瑕疵重大明显”与“欠缺主要法律要素”。无效行政行为始终不发生效力 ,可撤销行政行为经有权机关撤销后失效 ,但撤销要受到各种限制。违法行政行为除无效和可撤销外 ,还可通过追认、补正和转换的方式予以治愈。  相似文献   

3.
在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背景下,公安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之间的衔接既是一个需要厘清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需要探讨的实际问题。通过梳理我国《行政处罚法》《治安管理处罚法》和《刑法》等法律的有关条文,发现衔接公安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法律条文存在着一定的模糊性。这些模糊性主要体现为就同一行为:可能会分别评价为行政违法与行政犯罪;关于特定法律术语的规定不够明晰。其消除路径主要是:界定行政违法与行政犯罪的规范含义;设定行政违法与行政犯罪的制裁方式;确定行政违法与行政犯罪的适用原则;对行政违法与行政犯罪存在内在张力的法律条文可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出台法律解释予以解决。  相似文献   

4.
行政犯罪与行政刑法把行政法与刑法有机衔接起来.行政违法与犯罪的区别十分明显,实践中行政违法是否应当犯罪化需要考量各种具体情况,不可一概而论.刑法改革、完善应当与行政法律相协调,关注行政违法的犯罪化问题,行政违法行为的犯罪化不应当以“多次”为条件,应当降低行政犯罪的法定刑,增加对行政犯罪资格刑的运用,应当把保安处分中的劳教制度纳入刑法当中.  相似文献   

5.
1997年刑法典确立的单位犯罪,大都在触犯刑律的同时又违反了行政法规范的规定,表现出明显的"双违性"特征。这一现象究竟是立法上的一种偶然,还是有其内在的客观必然性?本文通过引入行政犯罪的概念,从理论上探究了单位犯罪中行政违法的普遍性根源,充分阐述了单位犯罪中行、刑两种法律性质的交叉关系及其法律特征,旨在为法律实践中全面、客观、公正、准确地落实单位犯罪的全部法律责任,以切实有效地预防和打击单位犯罪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对行政立法程序及违法责任构建的研究相对欠缺,应当从行政立法程序的违法过程及违法责任类型入手,探究适用于行政立法程序的纠正机制,构建行政立法程序违法责任体系,从而保证行政立法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7.
《俄罗斯联邦行政违法法典》(以下简称《行政违法法典》)是当前世界上一部较新的行政违法类法典。该法典在内容上既包括了行政违法行为如何处理的相关问题,同时在分则中又详细列举了十七个领域中的各种违法行为。该法典具有内容全面性和观念体现时代性的两个突出特点,在行政违法的内涵、公职人员行政违法责任的承担方式以及法典化等方面与我国行政违法存在较为明显的区别,通过比较研究对完善我国行政违法问题具有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意义。  相似文献   

8.
公安、海关等行政执法机关集查处行政违法与行政犯罪职能于一身的“一体制”,有利于提高打击犯罪的效率,形成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内部的衔接与案件移送机制,并且由承担行政犯罪侦查职能的行政执法机关与检察机关之间形成实质性的配合制约与监督关系。建议借鉴海关缉私部门的模式在相关领域试行“一体制”侦查模式。  相似文献   

9.
行政证据在诸多方面不同于刑事证据,但由于行政违法与刑事犯罪具有密切的逻辑关系,行政证据有时需要转化为刑事证据。法律对于行政证据向刑事证据转化有一定的规定,但在转化的司法实践中还存在诸如衔接不到位的问题,因而需要在立法司法规制方面加以完善,才能使行政证据顺利地、有效地转化为刑事证据。  相似文献   

10.
行政不作为是指行政主体依行政相对人的合法申请,应当履行也有可能履行相应的法定职责,而在程序上逾期不履行的行政违法状态。其本质就是行政主体消极不履行行政职权与职责的一种行政违法行为,背离了行政法治的基本要求。但是,由于行政不作为本身所具有的消极性、隐蔽性等特点,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中,行政不作为未能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探讨,特别是从行政法控制的角度对其加以研究,具有一定的实践与理论意义。对行政不作为的行政法制控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建立和完善立法规则控制。立法规则控制是一种包括立法实体…  相似文献   

11.
公安、海关等行政执法机关集查处行政违法与行政犯罪职能于一身的“一体制”,有利于提高打击犯罪的效率,形成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内部的衔接与案件移送机制,并且由承担行政犯罪侦查职能的行政执法机关与检察机关之间形成实质性的配合制约与监督关系,建议借鉴海关缉私部门的模式在相关领域试行“一体制”侦查模式。  相似文献   

12.
行政违法原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行政违法是指行政机关的违法行政行为.立法不独立,监督不力,选举制度不完善,是产生行政违法体制方面的原因;社会法律意识水平低下,转型时期的功利思想以及人治现念的影响,则是产生行政违法的思想根源.  相似文献   

13.
由于服务型政府的不断建设与发展,行政管理活动中充斥着大量的行政事实行为,公民合法、正当的权益势必受到行政事实行为的侵犯和影响.将行政事实行为纳入行政诉讼受案范围并以确认违法的手段予以救济的观点与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立法现状存在矛盾,但是这种矛盾并非不可调和.一方面,行政事实行为作为行政法律行为的程序性行为或者实施行为,可以通过对具体行政行为的撤销、确认等判决间接对行政事实行为进行否定性评价;另一方面,《国家赔偿法》已经规定对于暴力侵权行为可给予相应的救济,行政赔偿诉讼可以将行政确认之诉与赔偿之诉相衔接.在目前的立法状态下,适用确认判决救济行政事实行为应在必要的限度之内.  相似文献   

14.
行政不作为与行政作为一样 ,也有合法与违法之区别。行政不作为违法同样会给公民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 ,行政不作为对此承担赔偿责任 ,无论是从理论角度还是从国内外司法实践角度分析 ,都是十分必要的。但现行《国家赔偿法》尚没有明确的规定。  相似文献   

15.
行政违法按其表现方式可分为作为行政违法和不作为行政违法 ,本文对如何确认不作为行政违法 ,如何对不作为行政违法进行行政救济 ,即行政救济的方式和救济原则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并对其进行了阐述 ,以期改变人们在立法、执法上对两种违法行为厚此薄彼的态度 ,进一步完善我国的行政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16.
环境保护行刑衔接的实体规范立法模式包括“从有到好”的改进式立法模式和“从无到有”的新设式立法模式。环境保护行刑衔接宜优先适用行政法先行的立法技术;对具有严重法益侵害性而亟待刑法发挥强制力进行规制之行为,可补充适用刑法先行的立法技术。环境保护行刑衔接的实体规范优化在适用立场上体现为罪质要素、罪量要素以及法律责任层面的优化。对环境犯罪进行行政法违反之评价时,宜采取“行政违法且应罚”标准;环境犯罪行为要素对行政违法与刑事犯罪之界分的影响具有二元性。环境技术标准应是在国家规定中体现的标准,规范意义上的环境技术标准与科学意义上的环境技术标准之间的冲突需予以科学化解。强化环境保护要对有形罪量要素的行刑衔接进行规范阐释,对无形罪量要素的行刑衔接进行综合判断。依据环境犯罪的分类,需对罚金刑的具体科处方式做不同设置:污染环境犯罪宜优先考虑设置限额罚金制,同时依据行政法的对应规定例外适用倍比罚金制;破坏资源犯罪则宜优先采取倍比罚金制。  相似文献   

17.
行政伦理失范的克服途径:行政伦理制度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行政伦理失范 ,是行政权力的一种异化现象。克服行政伦理失范的唯一选择就是行政伦理本身的制度化 ,而行政道德立法是行政伦理制度化的核心内容 ,其重点是行政组织层面的伦理立法。  相似文献   

18.
论行政证据与行政诉讼证据的相异及衔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行政证据与行政诉讼证据既相区别又相联系 ,并且存在较多衔接关系 ,从理论和实践上都有正确识别之必要。它们的相异主要表现在 :性质、目的、范围、证明对象、调查取证的阶段等方面。二者的衔接主要表现在 :行政诉讼的一部分证据来源于行政证据 ,二者都具有证据的基本属性、种类划分基本相同。区分行政证据和行政诉讼证据 ,不仅适应了法治行政的潮流 ,而且有助于树立现代法治和正当程序观念 ,促进行政程序价值的实现  相似文献   

19.
抽象行政行为的审查是行政复议的重要内容,对抽象行政行为的审查要从合法性、合理性等几个方面进行,且应注意与行政复议法的立法宗旨相一致,真正起到纠正违法的或不当的行政行为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暴力拆迁现象已经成为当前严重的社会问题。这种现象背后凸显出我国相关法律关系的失衡以及立法冲突等深层次问题。将行政补偿诉讼纳入行政附带民事诉讼之列,有望从法律层面解决这一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