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无论你承认不承认,“超级女声”都应该说是眼下的一个热点。热不热,看现象——看关注的人数之众,看人们的投入程度之深,看对人们的影响之大。因为“超级女声”的悬念设置,因为“超级女声”可以让人们看到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充满成功、成材渴望的青春的心,因为“超级女声”转移着现实生活  相似文献   

2.
“超级女声”的出现,再次把新世纪中国青年流行文化推向新的极致。本文试图站在青年成长的角度来考量,以青年学的视野来分析,对“超级女声”说出笔者自己的心声,以期丰富人们对“超级女声现象”的新认识。  相似文献   

3.
"超女"现象带给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5年的“超级女声”活动热播荧屏,人气旺盛,影响力深远。在“超女”活动的背后有这样一组天文数字:全国报名人数达15万;每周有超出2000万观众热切关注“超女”活动,收视率突破了10%,最高收视率达三亿两千万观众,超过800万人发送短信投票等等。“超级女声”犹如巨浪狂飙,横扫中国大地,这也将注定“超级女声”必将成为2005年关键词之一。“超级女声”作为模仿“美国偶像”系列节目中的一个成功案例,给人们带来了许多思考。有人说中国的娱乐文化已经从精英娱乐走向大众娱乐,也有人说现时代的青年人缺乏信仰,总是盲目地追求时尚,但我们不得不…  相似文献   

4.
社会时尚的转变、宣泄性文化消费、视觉文化的普及、现代媒体商业化运作模式等,促使了泛娱乐化现象的生长今天,经济、社会、体育、教育、历史、文化等等,各个领域都在和娱乐握手言欢,打开电视,红楼选秀、超级女声、戏说历史、超级教师选秀,等等不一而足,这些现象都从不同侧面给人们传递着这样的信息:感性主义文化消费时代来临了。  相似文献   

5.
从"超女"现象看我国青年文化发展的新趋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湖南卫视推出的“超级女声”,不仅是2005年夏天娱乐界最热门的话题,开辟了青年文化娱乐的新天地,也是我国青年文化的新走向。“超女”现象折射的青年文化走向1“.超女现象”体现了青年文化发展的娱乐性。在社会生活深刻变化的背景下,娱乐性成了社会生活的重要特征。它反映了人们喜乐好娱的天性。自古以来,人们在闲暇之余和喜庆节日,或载歌载舞,或吹拉弹唱,或嬉笑戏谑,尽情发挥,皆成文化。以粗犷自发的娱乐,诙谐滑稽的表演,开怀尽兴的欢乐,充分实现平日难以显示的自我表演、内心宣泄和精神满足。搞笑娱乐文化反衬出对正统社会生活秩序和主流…  相似文献   

6.
夕惕若 《传承》2006,(3):4-9
超女一夜之间,《超级女声》火了,各种媒体充斥着“超级女声”的消息。“超级女声”的广告词之一是“想唱就唱”。这意思是,你不需要是“歌唱家”“歌星”,只要你敢于吼上两句。毫无门槛的参赛海选、调侃的评委、简陋的录影棚、粗糙的后期剪辑……它从一开始就和精英文化划清了界限。这一主动向平民审美情趣的转化,使得这场娱乐变成一种“公共性狂欢”。可以说,媒体短缺的,不仅仅是平民化的人物、平民化的内容,最为短缺的是平民化的态度!《超级女声》提供的恰恰是这种态度,歌者可以跑调、评者可以尖刻,而谁留下、谁走开、谁会夺得冠军的决定…  相似文献   

7.
夕惕若 《传承》2006,(3):3-9
超女 一夜之间,《超级女声》火了,各种媒体充斥着“超级女声”的消息。  相似文献   

8.
青年文化热点的时代透视——“超级女声”热的冷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超级女声”在2005年的盛夏成为家喻户晓的一档娱乐节目,但是在众多人狂欢的背后,更应积极反思“超级女声”所反映的社会背景,所折射出的青年文化的时代特征,所揭示的我国青少年在当前发展中所面临的深层次问题。  相似文献   

9.
从传播学角度上分析“超级女声”在时下中国取得成功的原因:在受众对其的“使用”过程中,它从三个方面满足了受众的心理需求。  相似文献   

10.
刘方勤 《群众》2006,(1):58-59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人们对文化娱乐生活的要求也随之提高。金坛市顺应时代的呼唤,适应群众的需求,先后投入2.3亿元,相继建设了以金沙广场为标志的一批重点文化精品广场,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广场文化活动,广场文化随之兴旺。现在全市有文化广场23个,近两年来开展广场文化活动120多场,参与群众超过20万人次。广场文化活动生机勃勃地开展,丰富了群众精神生活,提升了城市形象和品位,成为金坛市一道绚丽的文化风景线,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大力推进广场文化设施建设文化广场建设是广场文化发展中的…  相似文献   

11.
欠发达地区运作文化活动,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也要遵循规律,融合文化特性,适应市场需求,实行政府、企业、个人等"多条腿"走路的方式,以多姿多彩的文化产品满足多元文化需求,把高雅艺术、通俗文化、民俗文化等结合起来,满足群众求知、求乐、求美的渴求。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不断推进,农村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广大农民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日益提高。因此,大力推进农村文化小康建设,扎实开展好基层群众文化活动,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满足基层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显得越来越重要。  相似文献   

13.
杨晓 《求索》2011,(3):256-256
关于传统文化与国学的书写,诸著作要么过于通俗,要么过于玄虚。一方是方家大德,他们虽然在各自的领域已经骋心游物,但其作品却是让人高山仰止,望洋兴叹;一方是大众文化,所论都是平常事,但真要导引文化大众,多少有不可戏言之处。  相似文献   

14.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也与日俱增,并且呈现出多元化、多样化的需求态势,充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这一需求,着力于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努力缩小城乡区域文化发展差距,补齐发展短板,丰富公共文化产品,提升服务供给水平,让人民群众充分享受文化成果、参与文化活动、从事文化创作等权利,对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资讯     
动态▲上海成立白血病患儿志愿者网站上海市儿童医院正在组建全国第一家为白血病患儿献爱心送温暖的“阳光爱心”青年志愿者网站。这个网站将构建起白血病孩子和社会交流的平台,建立多样化的志愿服务形式,拓展志愿服务社会化参与渠道,形成为白血病患儿服务的长效机制,并通过各种措施努力扩大“阳光爱心”志愿者网站公益效益。《中国青年报》2006年4月1日▲新法规影响“超级女声”政府颁布了最新媒体管理规定,将对“超级女声”这档中国最成功的商业电视节目进行规范。中国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的新规定提出,“超级女声”不能在其出品方湖南卫…  相似文献   

16.
换换脑筋看通俗文化的挑战李新华@在走出以政治动员作为社会动力和活力的时代之后,还要继续拒斥通俗文化的娱乐和渲泄功能吗?@知识界对通俗文化的四种幼稚态度是否需要反思?@对通俗文化的批评应该指向什么?回通俗文化问题已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可面对通俗文化这样...  相似文献   

17.
张超 《群众》2021,(4):6-7
当前,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正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发展阶段的显著特征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是提升文化建设质量,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需要。实现美好生活,不仅要满足人民群众对物质生活资料的需求,更要满足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当前,人民群众对文化需求呈现新的趋势。  相似文献   

18.
易永春  李春阳 《群众》2010,(12):84-85
<正>城市社区文化活动是指以生活在社区中的居民群众为主体,以丰富活跃群众文化生活、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目的,主要包括  相似文献   

19.
围绕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事业建设。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形势下,人民群众对社会生活和社会理想有更高层次的需求和期待,不仅企盼民生问题得到很好解决,而且渴望生活在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安定有序、充满活力、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社会,  相似文献   

20.
正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也与日俱增,并且呈现出多元化、多样化的需求态势,充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这一需求,着力于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努力缩小城乡区域文化发展差距,补齐发展短板,丰富公共文化产品,提升服务供给水平,让人民群众充分享受文化成果、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