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人民陪审员不宜精英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永坤 《法学》2005,(10):9-13
人民陪审员制度在西方有悠久的历史,它的根本属性是司法的“草根民主性”,它是民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法治的重要内容,它的重要价值在于防止司法的过度精英化。社会主义继承了这一人类文明的传统,从苏联就开始实行这一制度。可是,我国的人民陪审员制度在发展过程中产生了“精英化”的倾向,应当纠正。  相似文献   

2.
本文认为从《关于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决定》制订实施以来,我们的人民陪审制度逐渐呈现趋于精英化的态势,这显然是与我国人民陪审制度的定位相违背的,文中指出我国人民陪审制度应走向平民化,这样更有利于人民陪审制度作用的发挥。  相似文献   

3.
人民陪审制度发轫于革命根据地时期,今天看来,当时"人民当家作主"这一陪审理念的司法内涵略显不足,而政治意味则相对浓厚。随着法治建设进程的推进,陪审制度的政治意蕴将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相反,法治规范化的要求使得人民陪审制度显得难以满足当下社会现实的需要。2006年9月,西南政法大学"法学理论博士点"与成都市武侯区人民法院通力合作,启动了"中国陪审制度"研究课题。该课题运用法社会学与法人类学的方法,先后在成都市武侯区人民法院进行了长达两年的调研,全面真实地反映了陪审制度的现实状况。在本项目即将结题之际,本刊编辑部约请课题组部分成员就一些主要问题做了一组笔谈。我们相信,这组文章能够使读者感知到中国基层司法机关的人民陪审制度的基本状况以及面临的困境,并引发完善或者重构这一制度的思考。  相似文献   

4.
虽然我国现行的人民陪审员制度强调以展现司法的"大众化"功能为重要目标,但是该制度的具体设计明显脱离了我国现实的社会情境和司法环境,以致在司法实践中出现了人民陪审员选任精英化、职权行使虚名化、管理机制法官化等现象。要实现人民陪审员制度之目标,就必须正视二元社会结构、民众参与能力等现实条件,并合理配置人民陪审员的职权、提高民众的认同感以及参与度。  相似文献   

5.
现代陪审制度是基于在司法权力运行中实现人权与民主、限权与制衡理念而设立的。通过民众分享司法权,使民众和政府之间形成有效平衡,彰显民主。本文以陪审制度所蕴涵的价值理念为视角,探讨了我国人民陪审制度存废的相关问题,分析了现行人民陪审员制度的缺陷,进而提出了相应的完善措施。  相似文献   

6.
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推动司法队伍专业化的背景下,人民陪审制的存废又引起争议。笔者从制度设立的特殊意义入手,分析其存在的必要性,并且根据目前立法和司法实践的不足,提出具体完善建议,以期该制度能够与司法改革的进程相配合,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吴丹红 《法商研究》2007,24(3):130-137
我国陪审制度改革之后,不仅原有的一些问题没有完全厘清,相反还陷入了新的矛盾之中。现行的人民陪审员制度,在人民陪审员的选任、权力、任务、价值、性质等方面,都存在着误区,阻碍了陪审制度目标的实现。我们应当正视陪审制度功用与现状之间的巨大裂缝,重新评价与反思陪审制度改革的成败。对于陪审制度的进一步改革,其改革方式必须与司法体制改革紧密结合,否则,我国的陪审制度就仍然只具形式意义。  相似文献   

8.
人民陪审员制度是我国司法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促进司法公正、增强司法权威、推进司法民主、改善司法环境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由于该制度在设计上存在缺陷和实施中出现的种种不尽如人意的问题,"陪而不审、合而不议"等现象依然严重,陪审制度的作用并未得到充分发挥。本文从探求人民陪审员制度的价值入手,分析该制度存在的问题,力图构建一个符合中国国情、与原有的诉讼制度有效衔接、顺应司法改革潮流的制度模式。  相似文献   

9.
《中国审判》2021,(9):1-1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人民陪审员制度是人民群众了解司法、参与司法、监督司法的直接形式,是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在司法领域的重要体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人民陪审员制度改革与落实。  相似文献   

10.
人民陪审员制度的重新定位以及制度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谦 《法律适用》2012,(6):43-46
一、引言2009年2月17日,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审理梁红亚死刑上诉案时首次组织人民陪审团参加庭审,开全国之先河。2009年6月,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制定《关于在刑事审判工作中实行人民陪审团制度的试点方案(试行)》,在郑州等6个地市的两级法院进行试点。2010年3月25日,河南  相似文献   

11.
论建立中国特色的人民陪审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人民陪审制度是一项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司法民主和人民监督审判的法律制度。1956年7月10日,国务院批转的《司法部关于人民陪审员的名额、任期和产生办法的指示》指出:人民陪审制度“对吸引人民群众参与国家管理和监督法院的审判工作,密切人民法院与群众的联系,以及增强审判力量,都起了良好作用”。这个指示把人民陪审制度体现的社会主义司法民主及监督法院审判工作二项职能描述得非常清晰和准确。但在五十余年的实施过程中却几经反复,潮起潮落。究其原因,主要是人们在不同时期对人民陪审制度的认识不同。现在,我们正在进行司法体制改革,改革及进一步健全人民陪审制度又一次被提上了议事日程。因此,认真分析研究人民陪审制度在新时期建立社会主义政治民主及法制民主中的地位和作用,成为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2.
人们不会忘记,48年前,毛泽东同志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出过一个著名定律:凡属于人民内部的矛盾,只能用民主的方法去解决。今天民主建设已经成为一项包括制度建设在内、与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内在统一的系统工程。其中,基层民主建设是落实人民当家作主权利的基础性工程,同时也是化解基层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途径和政治保障。对于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来说,提高民主执政能力,不能不着力提高通过民主建设解决基层矛盾的能力。  相似文献   

13.
自2018年4月2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陪审员法》(以下简称《人民陪审员法》)正式公布施行以来,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关于人民陪审员制度的专门法律已走过了三个年头。“事必有法,然后可成。”正确贯彻落实《人民陪审员法》,是人民法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践行司法为民宗旨最有力的体现。  相似文献   

14.
司法的精英化与大众化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丁以升 《现代法学》2004,26(2):92-99
在西方国家的司法领域 ,司法的精英化和大众化两种现象同时并存。它们分别建立在不同的理论基础之上 ,并有相关的制度予以支撑。司法的精英化代表着司法的“职业理性” ,而司法的大众化则体现了“大众理性”在司法中的作用。它们有着不同的适用空间 ,是相反相成、相互补充的。建国以后 ,我国的司法走的是平民化、大众化的道路 ;与此同时 ,又硬性推行一套别具特色的陪审制度。这是对司法的运作原理和陪审制度的法理缺乏理性认知的结果。中国司法的未来发展方向是走职业化、精英化之路。在基本实现这一目标之后 ,则应该为司法的大众化设定一定的运作空间 ,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陪审团制度。  相似文献   

15.
《中国审判》2021,(9):27-27
制度体系建设1.2018年8月22日,印发实施《人民陪审员选任办法》2.2019年5月1日起,施行《人民陪审员培训、考核、奖惩工作办法》3.2019年5月1日起,施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陪审员法〉若干问题的解释》。  相似文献   

16.
让基层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良性互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际上包含了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两个方面的内容。党内民主的发展与人民民主的发育程度密不可分,二者需要通盘的考虑,需要在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前提下创造良性互动的环境。  相似文献   

17.
遥野 《特区法坛》2005,(2):15-19
第一,人民陪审制度单独立法问题。人民陪审制度在我国已实行了几十年,但至今尚无一部关于陪审制度的专门法律,体现陪审价值的立法和相关操作程序十分欠缺,导致司法实践中出现一系列问题,如陪审员产生的程序不规范,权利义务无保障,陪审员只陪不审等,从而严重影响了陪审的质量和社会效果。因此,其一,宪法恢复陪审制度。我国1954年宪法第75条确定了人民陪审员制度,1982年宪法又没有规定人民陪审员制度。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我国的一切法律制度都源于宪法的规定,  相似文献   

18.
关于北京法院人民陪审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年5月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完善人民陪审制度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开始实施。随后,最高人民法院联合有关部门连续发布多个文件落实决定要求,细化对人民陪审员选任、培训、考核、管理、经费管理等的要求,人民陪审制度焕发出勃勃生机。  相似文献   

19.
在机关,但凡是公务员的,时不时会冒出个政治上要求进步的念头来,也就是说,大家都想谋它个一官半职,特别是都想当正职,如部长、局长什么的。可一个单位,副职可能有那么几个,正职就只有一个。这是个矛盾啊。怎么办?  相似文献   

20.
加强基层民主法治建设,对于实践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推进依法行政,促进"三个文明"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突出重点,狠抓关键,扎扎实实地做好基层民主法治建设的各项工作,切实保障基层群众的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监督权;要切实加强基层民主法治建设的组织领导,不断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各方齐抓共管的推进机制,采取抓点带面、整体推进的工作方法,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根本方向,发扬求真务实、与时俱进的改革精神,不断优化基层民主法治建设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