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随着"一带一路"倡议得到越来越多沿线国家的支持,汉语国际传播迎来巨大的机遇和挑战。汉语言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一带一路"民心相通至关重要的纽带。本文尝试从传播学视角,包括传播的主体、传播的要素对象,传播的渠道、传播内容进行分析,在外语沟通的基础上,提倡一种更积极的政策适用,提高语言交际能力,为提供了更多汉语国际传播研究的路径与方法。  相似文献   

2.
正挑战一:适应大开放格局的新型国际关系治理"一带一路"战略实施后,如何提升"一带一路"的国际认同度,处理好中国与世界的关系,防范可能存在的地缘政治风险,这是中国在开放进程中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自"一带一路"战略提出以来,国际关注度不断提升,大多数国家对中国包容共享的开放战略表示认同,对"一带一路"的理解不断深化,合作意愿持续升  相似文献   

3.
来华留学生具有"中国故事国际讲述者"的身份优势。基于词汇联想测试及问卷调查,发现"一带一路"国家来华留学生对中国形象大都具有较为真实、全面、积极的认识;他们也具有较为强烈的传播中国形象的意愿和动力。国际汉语教育是来华留学生认识中国的重要途径,从多方面促进了中国形象的传播。建议课堂教学要多融入中国故事,注重汉语教师的对外话语方式,重视来华留学生的感知体验,从而更好发挥这些来华留学生"意见领袖"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少数民族群众对党的历史、领导地位、党的建设的承认、赞同和支持,是党长期执政的执政资源和重要基础。新时期少数民族对党的认同是关系"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必然条件和要求。根据认同度、认同对象、认同层次和反应形式的不同,可以把少数民族对党的认同分为多种类型。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时代要求下,全方位转变少数民族"弱势"的思维认识,实现文化融合,加快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进一步完善和落实民族制度与政策,并夯实党的基层党组织建设,进一步增强少数民族对党的认同度。  相似文献   

5.
正人们越来越认识到,随着世界各国学习汉语的普及,提升汉语教学水平对汉语在国际上的传播和发展将会发挥重要作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设汉语专业或课程的学校、语言机构的数量增速明显,因此,我们需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以确保汉语教师根据不同国家的本土化特征,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汉语教学基本情况"一带一路"沿线涉及64个国家(东南亚十一国、南亚七国、中亚六国、西亚十八国、中东欧十六国、独联体四国以及蒙古和埃及)。在这些国家中,存在多种语言环境,英语作为互通语言进行沟通交流相对普遍,  相似文献   

6.
《学理论》2018,(12)
基于主体体认顺应原则,文章聚焦透析"一带一路"跨文化对外媒体传播中沿线国家民众作为传播受众的内在认知心理操控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一带一路"跨文化对外媒体传播就是一种跨文化、国际化认知心理衍射行为,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民众的内在心智活动是基于各自独特的社会历史文化框架,以意义为内核的体认顺应、动态交互行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民众体认顺应的实现是视角择定、体认、转移、顺应、合成五个动态认知机制交织共生的结晶。  相似文献   

7.
《学理论》2022,(1)
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和软实力的提升,来华留学生人数迅速增长。留学生的中华文化认同是对自身母语文化之外的异文化接纳、适应和认可的心理情感,影响到自身留学生涯中学习和生活的融入和适应情况。因此本文从社会工作"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通过小组工作介入,让来华留学生在丰富的小组活动中体验、理解、接纳和认可中华文化,培养留学生的文化认同感,从而更好地实现文化融入与适应。  相似文献   

8.
构建科学合理、国际认同度更高的理论话语体系是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对话,提升我国民族文化认同感和软实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手段。文化"走出去"战略作为当前我国的核心话语体系,实现了对以强制性、扩张性为标志的西方发达国家"文化输出"的超越,但由于其表述上的"单向性"和"形式化",往往容易被其它国家和民族误会和曲解。"文化魅力"的提法明确了我国"内涵式"文化发展道路的实质特征,更符合"一带一路""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建设理念。因此,需以"文化魅力"为基础,推进"文化走出去",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最终实现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这是"一带一路"文化交流背景下我国话语体系变迁的应有逻辑。  相似文献   

9.
在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国际环境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投资便利化可通过需求创造机制、分工深化机制、互联互通机制和区域合作机制显著促进进出口贸易的发展,以有效应对贸易保护主义和逆全球化挑战。由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的准入成本较高、政策协调难度较大、不稳定因素较多,使得投资便利化的相关机制难以形成,影响了其在应对贸易保护主义和逆全球化方面作用的有效发挥。中国可依托跨境电子商务、自贸区和软文化实力重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供应链体系、价值链体系与跨文化认同,提高"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投资便利化水平。  相似文献   

10.
新生代农民工是工人阶级中的生力军,是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阶级支撑,具有群体性特征。访谈调查显示,新生代农民工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具有群体差异性特征,整体上是积极向上的,但亦存在对主流意识形态的理解不够深入、认可水平有待提升、内化不够、信仰度不高等认同问题。提升认同度的基本途径是:实施增权,强化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现实基础;明晰责任主体,共促主流意识形态的通俗化和社会化;维护农民工权益,努力营造良好的主流意识形态认可环境;畅通传播渠道,使主流意识形态内化于新生代农民工的政治文化需求;完善培训体系,强化主流意识形态信仰教育。  相似文献   

11.
《学理论》2015,(34)
多元文化伴随经济、政治全球化冲击我国当代大学生传统文化认同,部分大学生群体出现传统文化认同危机。"中国梦"具有内涵丰富的传统文化思想底蕴,它赋予传统文化认同新鲜活力,并通过中华民族共圆中国梦的实践活动为当代大学生传统文化认同注入正能量。用"中国梦"引领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塑造新型媒体,复兴优秀传统文化,可有效消融大学生传统文化认同危机。  相似文献   

12.
《学理论》2020,(9)
基于现有文献自编了《农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状况调查问卷》,针对辽宁省辖区内14个地级市的农民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情况以及认同差异的个体性影响因素的问卷调查研究工作。研究结果显示,样本农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现状总体情况良好,但也存在一定问题。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政治面貌以及受教育程度个体认同度存在显著性差异。最后,从加强宣传教育效度、提升文化建设高度、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力度等方面提出增强农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3.
民族文化认同是凝聚民族力量的"粘合剂",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加强对民族文化认同的内涵及其软实力价值的研究,正确认识新形势下我国民族文化认同中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增进民族文化认同的有效路径,这是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实现文化强国战略目标的硬要求。  相似文献   

14.
国家认同是确保主权国家统一、存在和发展的政治心理基础和内生动力,主要由历史认同、制度认同和文化认同等因素复合而成,而且呈现出动态建构过程。进入新时代,作为香港发展生力军、“一国两制”事业接班人、中国式现代化重要参与者的香港青年,其国家认同面临港内“本土主义”“命运自决”等思潮和港外“颜色革命”“街头政治”等陈调的侵扰和挑战,提升香港青年国家认同对于凝聚香港民心、保持香港稳定繁荣、顺利推进“一国两制”实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强国战略意义重大。培育香港青年的国家认同,需要从教育改进、政治制度完善、媒体舆论善用等入手,辅以民生建设,结合港情综合施策和稳步推进,积极引导香港青年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和投身于新时代中国的建设伟业。  相似文献   

15.
正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中国在世界的影响力逐步提升。汉语学习在全球掀起了一股热潮,中国目前已成为众多国际学生的留学目的地。2013年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来华留学人数逐年攀升,大学建设和教育国际化步伐加快。同时,来华留学生的培养管理也遇到了新的挑战:留学生逐步由数量规模的扩大向更具全球竞争力的高质量转变。本文通过对目前来华留学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6.
《学理论》2016,(9)
国家威望是国际关系博弈中一种重要的软实力,是现代国家间竞争中一种重要的变量因素,因而是崛起大国追逐的一个重要战略目标,也是各国追求国家利益的一个重要手段。在"一带一路"的战略背景下,提升我国的国家威望既是实现这一伟大战略目标的精神动力和重要工具,也是实现这一战略的应有内容和题中之义。在路径上,可以通过国际传播、利用对外援助、提供更多国际公共产品以及必要的军事辅助等措施有效提升中国的国家威望,助力"一带一路"战略和中国崛起。  相似文献   

17.
在现代化发展大潮中,村民社区认同和社区参与都受到利益的诱惑,面临新的挑战。调查发现,一方面,村民对社区的行为认同度较低,对社区的情感认同度较高,但二者均处于"认同"的状态。另一方面,村民参与村庄事务的积极性较高,志愿主义参与意愿也较强,但村民之间的私人网络参与并不发达。多元线性回归表明,村民社区认同即行为认同和情感认同与村民社区参与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Binary Logistic回归则显示,村民背景变量中的民族、收入水平和文化程度对村民社区参与有显著的影响,这一发现对提升村民社区参与水平有重要的帮助。  相似文献   

18.
《学理论》2015,(24)
在全球化不可逆流的今天,大学生的国家认同产生了严重的危机,由于西方的文化意识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占据着重要地位,从而导致了发展中国家发展的步履维艰。但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也给大学生的国家认同创设了良好的环境。全球化给中国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在大学生爱国意识逐渐变弱、国家观念逐渐淡薄等多种状态下,要加强大学生的国家认同变得尤为重要。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发展的国家,加强中华文化的认同,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从而有利于构建强大的国家认同。  相似文献   

19.
《侨园》2021,(1)
正本文针对"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城市文化发展,分析"一带一路"倡议下对城市文化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论述了"一带一路"倡议下城市文化的特点,提出城市文化在"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发展路径。笔者以为,"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为城市文化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一定的调整。针对城市文化发展的特点,以和为贵、以义为先、以民为本是城市文化发展的新出路,值得高度重视。城市文化是一座城市、乃至一个国家发展的主要原动力。今天,城市仅发展经济已难以满足时代需求。必须立足城市文化软实力,才能提升城市的吸引力。  相似文献   

20.
《学理论》2017,(2)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一步,也是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的重要步骤。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培育和践行好,就必须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充分的认同,得到全社会主流群体的认可。此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可以加深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有效整合当前先进的价值观,从而成为引领中国前行的价值标杆;是增强民族凝聚力、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认可,还必须要有一定的认同构件:科学性;契合中国实际与传统;"外延"解释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