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 毫秒
1.
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学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阿尔都塞在"科学与意识形态对立"的基础上建立了一种非常极端的意识形态学说.他认为,意识形态是永恒的、无意识的、非工具的、"主体性"的,意识形态并不是对现实的真实反映,而是对现实的情感体验和想象,意识形态通过一定的物质手段(意识形态国家机器)成为统治权力运行的两大基本形式之一.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学说至今仍然是西方最有影响的意识形态理论之一.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恩格斯虽然不是"意识形态"概念的创始人,但他们无疑是意识形态现代话语的开创者。虽然恩格斯晚年对意识形态的理解出现了变化,但他们基本上是将意识形态作为观念来展开他们的话语的。在他们之后,无论是马克思主义谱系还是非马克思主义谱系,没有人超越这种研究范式。直到阿尔都塞,他经由葛兰西实现了意识形态研究范式的转变,即将意识形态的理解由人的思想观念转向了社会结构和实践结构等物质性的存在。本文虽然不赞同阿尔都塞将意识形态作为物质性存在的思想,但认为这种研究范式暴露了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两个框架性问题,同时,在意识形态的研究域及其微观运行机制方面也超越了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  相似文献   

3.
英国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家伊格尔顿也许是西方马克思主义传统中继葛兰西和阿尔都塞之后最系统地探讨过意识形态概念的著名学者.本文试图阐明他的意识形态学说的基本特征.这包括四个方面:一、他既反对意识形态中心论又反对意识形态终结论,处于二者之间.二、他兼顾中性的意识形态与贬义的意识形态,广泛涉及意识形态的内含与特征.三、他对贬义意识形态尤其是意识形态认知方面的竭力维护和重新阐发,对"虚假意识"概念正名.四、他既非阿尔都塞主义者也非新葛兰西主义者,处于二者之间.本文认为,伊格尔顿的意识形态学说显示出一种中正平和的色彩,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学说趋向成熟和精致的一种表现.  相似文献   

4.
罗国明 《学理论》2013,(13):72-73
意识形态国家机器是与镇压性国家机器相对而言的,是阿尔都塞提出的一个独创性概念,同时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补充和发展。但阿尔都塞认为学校是成熟资本主义社会居主导地位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观点有其时代局限性。基于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由"生产社会"迈向"消费社会"的现实,大众传媒日益成为居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  相似文献   

5.
颜岩 《理论探讨》2005,(5):171-172
阿尔都塞对中国学界来说并不陌生,很多学者已对其理论进行了阐释。然而,学界通常将阿尔都塞定位于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者,对其理论关照也仅仅集中在一些具体理论结果上,如他用结构主义方法对马克思哲学史的重解,以及他对人本主义的批判等。但阿尔都塞是从什么样的理论前提出发,这些前提又是何以得出我们所知道的那些理论成果的,仍然是个未解之谜。张一兵先生的近著《问题式、症候阅读与意识形态》(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7月版)力图为我们揭开这个谜,它是国内第一本以文本学的解读方式研究阿尔都塞的学术专著,与其他著作不同的是,作者着力揭…  相似文献   

6.
《学理论》2013,(30)
阿尔都塞是20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一位重要的哲学家,他总是站在时代潮流的对面来解读马克思,并以自己独特而深刻的理解震慑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思想。他猛烈抨击当时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存在的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化倾向,在当理论界出现了将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化的趋势时,阿尔都塞则认为,作为科学术语的"社会主义"与作为意识形态术语的"人道主义"本身就是背道而驰的。通过对阿尔都塞关于马克思思想发展史的相关论述,系统而全面展示其对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批判。  相似文献   

7.
历史主义与科学主义之争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一条重要线索。阿尔都塞把马克思主义激进地解读为"理论上的反历史主义",在批判葛兰西历史主义经验主义认识论、理论与实践、科学与意识形态、哲学与科学的关系时,表明阿尔都塞在认识论、哲学观等方面存在着对葛兰西历史主义的误解和理论强加,也暴露阿尔都塞理论主义路向、形而上学的哲学观和二元划分的思维方式,遮蔽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传统哲学的变革及其开启的实践哲学路向。  相似文献   

8.
《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国家机器》是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研究中的一篇非常重要的文献,阿尔都塞在其中提出了许多富有启发性的理论观点,尤其是他从生产条件再生产的视角研究意识形态。从生产条件再生产的视角研究意识形态就是考察意识形态在劳动力再生产和生产关系再生产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这凸显了意识形态的功能向度。  相似文献   

9.
阿尔都塞通过对人道主义的拒斥,提出了"马克思主义是理论上的反人道主义"的理论命题。在他看来,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祛除人的概念,人不能成为生产过程的主体,否认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从阿尔都塞的论述来看他的这些观点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却犯了极端化的错误,从而曲解了马克思。  相似文献   

10.
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意识形态是一种表象体系,体现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周围世界的无意识"体验";第二,在西方近现代社会发展中,将个人建构一个具有理性意识的主体,这正是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策略,使个人在一种主体的幻觉中实现了对社会生活的认同;第三,现代资产阶级社会具有庞大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通过意识形态的再生产为社会提供合法性。  相似文献   

11.
在《哲学的贫困》中,马克思指责古典经济学的范畴是非历史的,而没有将其看成是"历史的、暂时的产物"。在阿尔都塞看来,这一"历史的责难"并不是马克思最终的批判,且引起了极其严重的误解:把马克思的"历史"概念混淆为历史主义。一切历史主义的基本结构就在于黑格尔历史概念的同时代性,这种同时代性被作为理论条件强加于马克思主义的整体结构。于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就重新变成了意识形态的历史概念。在阿尔都塞看来,马克思的"历史"是以社会整体结构为基础的一个"没有主体或目的的过程",《资本论》构成了"真正的历史科学"。它所追求的完全不是理解作为历史的结果的社会的产生机制,而是理解这种结果即现存的现实社会产生社会作用的机制。  相似文献   

12.
十八届四中全会立足于当下改革和国家治理的现状,将"依法治国"提到新的高度加以重视,凸显法治建设的地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作为我国基本国情的科学反映,是依法治国的主导力量和思想基础,因此,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过程中必须重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积极发挥意识形态的主导作用。依法治国是意识形态所设定的,而意识形态又是由法规定、借助法律推进的,并在此基础上探寻依法治国视域下推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多维路径。  相似文献   

13.
《学理论》2017,(7)
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理论是路易·阿尔都塞思想中一个极为令人瞩目的重要理论,不仅本身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在当今时代背景下对于我国进一步发展也具有重大的积极意义。从剖析阿尔都塞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理论的理论来源和主要内容出发,在深刻认识其理论内涵的基础上,挖掘该理论在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过程中所具有的有益价值,如抵制意识形态渗透,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反对剥削,明确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方向;重视高校意识形态建设阵地,提高教育实效。  相似文献   

14.
意识形态批判是霍尔文化理论的最大贡献,有"文化研究之父"美誉的斯图亚特·霍尔不仅是英国意识形态批判的开创者之一,也是将其介入社会政治实践分析的杰出代表。霍尔的意识形态思想沿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出发,积极借鉴阿尔都塞、葛兰西以及后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在此基础之上形成了独具霍尔特色的意识形态理论路径和理论建构。这一理论对我们如何分析现当代各种文化现象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学理论》2021,(2)
霍克海默的社会批判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补充,是实践批判原则在意识形态批判中的运用。霍克海默基于辩证哲学方法,由反对形而上学的体系出发,一方面批判唯心主义脱离具体的历史条件而抽象地谈论理性,另一方面批判唯物主义机械地把理性看作是某种物质本原的附属品。这种内容与形式看似冲突的批判,恰恰是其"开放的辩证法"的体现。既可以克服唯心主义的理性批判的脱离实际的弊病,又能避免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批判的僵化。霍克海默在否定和批判意义上的"社会批判理论",用以清除意识形态遮蔽,并试图突破和超越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新的感性意识。而理性究竟如何恢复其独立自主性,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包毅 《学理论》2008,(18):8-12
马克思和阿尔都塞对意识形态理论都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从比较的视域解读马克思和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进而把握意识形态的性质和功能,在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日益隐蔽化和复杂化的今天坚持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在西方马克思主义国家机器理论问题的研究上,阿尔都塞独创性地提出了"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理论,为进一步发展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奠定了理论基础。虽然马克思并没有系统地探讨过国家理论问题,也没有形成自己的国家学说理论,但是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理论却详尽地论述了意识形态作为国家机器发挥的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18.
《学理论》2013,(32)
众所周知,阿尔都塞是法国著名的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者,他提出了著名的认识论的断裂说,认为青年马克思的著作是意识形态性质的,而成长时期的《资本论》和成熟时期的《评瓦格纳<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哥达纲领批判》中的思想是科学,这两者泾渭分明,它们之间存在一个明显的断裂。阿尔都塞的断裂论体现出其相应的认识论特点,这就是认识过程的反经验主义倾向与实践观上的唯理论倾向。  相似文献   

19.
姜玉洪 《理论探讨》2004,1(6):43-44
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的关系是当代科学技术观争论的一个焦点,也是意识形态理论研究的一个新视域.1929年,德国社会学家卡尔·曼海姆的<意识形态和乌托邦>问世,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的关系问题就开始成为社会科学尤其是哲学、社会学和政治学等争论的热点问题.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此有诸多的论述,其中以法兰克福学派的霍克海默、马尔库塞和哈贝马斯为主要代表.霍克海默在<科学及其危机札记>中指出:"之所以说科学是意识形态,因为它保留着一种阻碍它发现社会危机真正原因的形式".在他看来任何人类行为方式,只要有可能掩盖社会真实本性就可以说是意识形态,科学表面上是以揭示社会真实性为己任的,同时科学也是掩盖社会真实本性最有效的行为方式,所以它是意识形态.霍克海默从意识形态的角度来论述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无疑切中了当代工业社会的要害,在论述科学技术执行意识形态的职能时,把科学技术看成一种新的统治或控制工具,是在否定的意义上使用意识形态这个概念的.马尔库塞认为,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具有非政治化的倾向,但当它用来作为统治人的工具时就政治化了,从而它获得了意识形态的性格.真正系统阐述技术与科学是意识形态思想的是法兰克福学派的后期主要代表哈贝马斯,他创造性地继承了前辈的理论而著述<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和科学>,认为在发达的工业社会或后期资本主义社会中,科学技术执行意识形态的功能,或者说科学即是意识形态.研究哈贝马斯的著作,我们会发现他的科学技术和意识形态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和意识形态理论有明显的不同,哈贝马斯在建构自己的意识形态理论时借助并歪曲了马克思的科学的意识形态理论.因此廓清马克思与哈贝马斯的科学技术和意识形态理论的界限,正确认识科学技术发挥社会功能和科学技术发挥意识形态的功能,在当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意识形态并不是一个单纯的、抽象的哲学范畴,而是涉及到多变复杂的社会精神现象,在不同历史阶段、不同阶级的社会,意识形态的确指和意蕴有着特殊含义。考察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其主要观点包括:凸显"意识形态"概念的发展性,彰显意识形态的历史性和阶级性,凸显意识形态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内在关联性,对科学技术是否为意识形态观点相左。其存在的偏误体现在:对意识形态的内涵认知存在碎片化和片面化,概念的过度中性化淡化了意识形态蕴含的阶级性,过分夸大了意识形态对政治上层建筑及社会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在意识形态和科学技术的关系上走了两个极端。修正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存在的偏误,需科学把握意识形态的内涵;正确处理意识形态蕴含的阶级性,力戒意识形态淡化论和多元论;客观认识观念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处理好意识形态和科学技术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