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现代公民就是培养依据宪法和法律规定,享有权利、履行义务,积极主动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责权主体.它代表了社会公共生活中的权利和义务身份,使每一个人做有尊严的公共生活主体.然而由于历史的惯性和现实的制约,培育现代公民进而构建公民社会尚是我国亟待解决的问题.培育现代公民应该从树立公民意识、拓展公共传媒领域、培育企业公民和NGO发展及学校公民教育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2.
曹菁 《学理论》2013,(4):59-60
近年来,我国加大对三农问题的关注,许多学者开始将研究的目光聚焦到了农民身上。同时,伴随着农村和农业的不断发展,农民自身的利益也日趋多元化和复杂化,时代呼唤一种能够整合农民利益,搜集和上达农民利益以达到影响政策进而增进农民利益的组织———农会的出现。笔者将从利益集团的角度对农会加以分析,力求回答在当前中国建立农会的必要性和现实中存在障碍两个问题。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社会转型的社会现实需求谈起,论述了开展公民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呼吁在青少年中提倡从自我做起,从每件小事做起。  相似文献   

4.
尤红姣  吕青 《学理论》2014,(26):282-283
当前我国正处于复杂而多变的社会转型期,面临利益矛盾凸显、思想激烈碰撞、价值观念多元化等各种挑战,我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合法性和实效性也受到挑战,必须要推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和创新。而现代社会呼唤公民教育,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民主法制建设的发展与完善、人的现代化等都与公民教育戚戚相关。因此,借鉴国外公民教育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或创新提供了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相似文献   

5.
建构公民社会是中国社会未来发展必然趋势。然而,时至今日中国公民社会的建构仍然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游走,这种差距使得中国公民社会建构任重道远。本论文正是基于为了更好推动中国公民社会的发展,从中国公民社会建构缘起入手,论述中国公民社会建构的理想与现实之差距,指出中国公民社会建构的路径选择,以期给中国未来公民社会的构建提供学理意义。  相似文献   

6.
严同辉 《学理论》2012,(18):217-219
培养军事领导力已经成为新形势下军校转型的重要目标,作为世界一流军校,圣西尔是培养指挥官的学校,把指挥才能和领导力放在首位。在培养学员的领导力方面有着自己一整套完善的方法和措施。笔者以之为例,分析其培养模式和具体培养方案,以期给军校转型和培养指挥人才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任楠楠 《学理论》2012,(14):109-110,113
房屋是公民财产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伴随着大量的土地征收和房屋拆迁活动,侵犯公民私有财产权的事件时有发生。因此有必要探讨一下在土地征收活动中侵犯公民私有财产权的原因,找出制度和实践中的缺陷并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8.
范中健 《学理论》2013,(22):30-31
生态文明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是人类对如何实现与自然和谐发展做出的新结论。在构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进程中平衡和处理好生态建设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建设之间的辩证关系;探索和建立既具有普遍指导性又考虑到区域特殊性的生态文明建设制度;正确把握生态文明的内在发展性与和谐性的本质特征将是今后生态文明建设重点关注的议题。  相似文献   

9.
以台湾PeoPo公民新闻平台及公民记者为例,从参与式传播与斌权的视角,通过深度访谈、参与式观察和网络文本阅读探讨公民新闻实践如何促进公民行动.研究发现,公民媒体、公民记者和社会组织之间的互动对于公民行动的形成不可或缺.公民媒体斌权是一个参与式传播过程,会民行动的意识与能力借此得到了解放、培育、集结与持续,有助于达成社区行动和资源动员,且在社会层面上构建另类公共空间.并指出大陆公民新闻现象为一种"公民媒体缺席的奋民传播",并进一步探讨了公民媒体对于中国大陆网络意见表达,及其与公民社会的互动等问题.  相似文献   

10.
社会动员问题研究:以群防群治为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群防群治运行机制越来越不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安全防范的需求,必须在新的理论支撑下进行实践探索,以寻求新的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管理模式,其创新的理论基石是社会动员理论,通过对主体、内容等创新,使群防群治重新焕发生机。  相似文献   

11.
公民法治教育应该以培养权利意识为重心还是以培养义务意识为重心,对于这一问题,当前几乎是一边倒地认为应该以培养权利意识为重心。而从权利与义务的关系、法治的人性基础、法治社会的建设、转型社会的特殊性等方面分析论证看,公民法治教育应该以义务意识的培养为重心。  相似文献   

12.
宗春丽 《学理论》2012,(20):258-259
在中国共产党九十年的发展历史中,思想政治教育一直是党的工作的生命线,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从本质上看,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一种教育实践,也是一种进行信息交流的传播活动,因此,从传播学的基本构成要素来分析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经验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3.
新修正的《刑事诉讼法》第93条仅抽象地规定检察机关负责对羁押的必要性进行审查,但并未就审查的具体程序作出较为细致的规定,这不利于检察机关有效地实际操作。因此,为了更好地体现程序正义的精神,切实保障嫌疑人人的基本自由权,应当对羁押审查的程序进行合理的设计,为司法实践提供可行之策。  相似文献   

14.
江亚南 《学理论》2013,(19):140-142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当中,意识形态理论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新的发展时期,当我们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时,属于意识形态当中的公民道德的培养对于建设公民社会必定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这样才能使公民社会的形成具有可感、可行、可触及、可参与的特征,而这对海南公民社会的建设具有极大的研究价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学理论》2016,(4)
黄岭精神作为四川理工学院全体师生及广大校友自觉认同和身体力行的具有丰富、深刻内涵的大学精神,在将学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应用型多科性大学中提供了正确的方向引领和强劲的精神动力,具有极大的研究意义及价值。  相似文献   

16.
以互联网为载体的第四次传播革命,造成传播资源泛社会化和传播权力全民化,政府公信力面临严重挑战。为了应对无边界、难预期的社会化媒介的战略环境,政府建设除了通过经济绩效、社会和谐和政治民主获取公信度之外,更主要通过争夺传播主导权来培养政府获信力(获得公民信任的能力),塑造一个说真话、办实事与言行一致的诚实守信的政府形象,从而提升政府公信力,确保政府能平稳度过经济危机、社会矛盾突出等问题交织的艰难时局。  相似文献   

17.
中国共产党的以人民为中心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对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推进和升华。从发展意义上说,以人民为中心思想蕴含着以人民认可为根本立场、以人民利益为价值核心和以人民需要为实践归宿的基本要旨。在主题逻辑上,以人民认可为根本立场,表明了为谁发展的主体向度;以人民利益为价值核心,说明了发展什么的客体向度;以人民需要为实践归宿,建构了如何发展的方法向度。  相似文献   

18.
《学理论》2019,(2)
从1958年始,甘南藏族卓尼县尼巴乡尼巴村与江车村因草场利益纷争问题,多次发生严重的刑事案件,持续半个多世纪的"尼江问题"于2014年画上圆满的句号,引起国内新闻媒体及学术界等各方关注,习近平总书记专门予以批示,并要求总结经验,尤其是为民族地区做好群众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尼江经验这一民族地区处理草场纠纷解决就是因为双方群体利益诉求得到积极回应。本文基于马克思利益理论的唯物史观基础分析在解决尼江事件过程中形成的如何实现群众利益诉求的尼江经验,概括为促进经济发展、加强基层治理、加强法律规范、提高政府公信力、人才队伍建设、做好制度安排等方面。  相似文献   

19.
苏州市委党校高元庆:加强政治文明建设应注重培养公民的民主价值观。首先,培养公民正确的民主价值目标。民主的目标应是追求个人利益与人民整体利益的统一。不能将民主权利仅仅用来追求个人的利益,而不顾人民的整体利益,一旦实现不了个人的意愿和利益,就认为没有民主,从而抵触、反对甚至侵害别人的民主权利。其次,民主权利的范  相似文献   

20.
中国法治现代化的公民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治现代化是由传统人治型社会向现代法治型社会的转型过程。中国法制现代化面对着发展经济的内外压力,背负着传统的人治包袱,还面对着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起步阶段都面对的社会稳定问题,使这一过程充满了探索的艰辛。本文从公民的法律信仰的视角,对中国法治现代化所必须解决而尤为紧迫的人的问题,作了初步的分析,从法制理性的角度,提出了富有探索意义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