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先秦儒家在中国古代德治思想发展过程当中处于枢纽地位,它继承了中国早期政治文化中的德治传统,对后世德治思想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先秦儒家德治思想的基本原则包括:德治的价值取向是"安百姓"、德治的起点在于"以修身为本"、德治的实现方式是"齐之以礼"。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先秦儒家治国思想由天人观、人性论和德治思想组成。天人合一、效法天地的天人观和人皆可成圣贤的人性论构成德治思想的理论依据。先秦儒家德治思想是特定时代的思想,有其历史局限性。先秦儒家德治思想对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借鉴意义在于:以国家公职人员道德建设作为提升公民道德水平的重心;重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价值理念建设。  相似文献   

2.
儒家政治哲学中的"道义"与希腊哲学家所说的"正义"有着相同的意义。道义观念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商末周初,到了春秋时期,道义成为人们共同关注的主题。先秦儒家在承袭春秋时期人们的道义观念的基础上,对道义问题做了系统的理论阐释。先秦儒家的道义论体现了思想家对于优良的社会政治生活的追求。先秦儒家把道义原则理解为社会政治生活必须遵循的法则和价值判断的标准,强调道义原则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优先性,认为只有符合道义的政治才是好的政治。由于形而上学素养的相对不足,先秦儒家主要通过经验性的历史过程来理解道义原则,在很长的时间里,他们把"道"等同于"先王之道"。先秦儒家试图通过先王来说明道义原则是至高无上的,但却无法在普遍必然性的层面上实现对"道"的理解;同时,也使得儒家政治思想带有了浓重的复古情趣,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汉魏以后的儒家。  相似文献   

3.
《学理论》2017,(7)
发展慈善事业急需慈善伦理的建构。当代中国慈善伦理的建构要立足于传统慈善文化,实现儒家慈善思想从"仁爱"向"博爱",从"恻隐之心"向"公民责任",从"个人道德"向"社会正义",从"以民为本的仁政"向"以民为主的民间公益"的转化。  相似文献   

4.
中国海外移民慈善文化有着深厚的文化渊源,主要出自以仁爱为核心的儒家慈善思想、以慈悲为特征的佛家慈善思想、以劝善为特征的道家慈善思想在内的中国传统慈善文化和以基督教为核心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慈善文化。它是一种综合的、自觉自强的文化,既具有民族性又具有世界性,对中国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5.
先秦儒家主观设定"学而优则仕"的理想,以志道据德为终极旨归,但是先秦儒家之"学"的现实效果却无法有一个明确的评价标准。后世学者对于"学而优则仕"往往将着重点放在"仕"的结果,而对于为仕的前提"学而优"的过程却相对忽略。先秦儒家将为学致思的重点始终都放在心性领域的道义追求方面,对于造成后世无数读书人善谈心性却拙于事功的消极影响是无法回避的。尽管其为学思想本意并非如此,但理论导向与现实后果却出现了二律背反。  相似文献   

6.
《学理论》2017,(4)
先秦儒学作为私学追求的是成就己身,儒家后学提出的"慎独"修身成己思想充实了儒家私学"为己"的理念。在春秋战国儒学不受诸侯喜好的现实环境中,儒家私学作为"为己之学"在讲学育人和传承中面临着践行危机。如果把"慎独"思想中的"修身成己"与儒家"为己之学"中的"为己"结合起来,儒家私学危机就可以迎刃而解。可以说儒家的"慎独"思想与儒家私学作为"为己之学"是相辅相成的。  相似文献   

7.
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通过对殷周时代关于"孝"的基本思想的创造性改造,逐步形成了以养亲、敬亲为基本内涵的儒家孝道.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大力倡导和弘扬儒家敬养之孝,对于提高人类道德境界、协调代际关系、建立人际和谐具有普遍的伦理价值.  相似文献   

8.
张仲广 《学理论》2014,(5):272-273
从文化发展史的维度上看,先秦儒家居于中华文明源文化之列是毋庸置疑,其内容庞繁广博,包罗万象,藏蕴着先秦时代儒家圣贤们的思想智慧与学说理则,其中就包括关于教育方式的精深见解。先秦儒家的基本教育方式在当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中依然有着用武之地,有着"古为今用"的合理因素。  相似文献   

9.
先秦儒家的道德观是传统文化的精髓。它与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脉相承,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启示。基于此,在分析当代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的基础上,深入阐述了先秦儒家道德观的内涵,将其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进而探讨先秦儒家道德观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路径,如号召学生积极参与道德实践、建立和完善提升学生道德素养的机制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先秦时期的儒家政治思想清新活泼,观点尖锐,远非后世儒家所能比拟。在此视角下,具体分析权力合法性来源及权力与知识、道德、制度的关系,可以看到,先秦儒家政治权力观具有"人治"倾向和对社会环境的路径依赖。基于此,对于当下的道德失范问题,伦理道德、法治制度和社会环境三位一体协同治理是有效治理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