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随着近代女学的创办,中国才产生了真正意义上的女子教育。现代社会是"淑女"与"女汉子"并存的时代,通过对镇江崇实女子中学的调查和研究,从专业设置、课程教学、教学环境等方面探究学校教育对学生的价值导向。  相似文献   

2.
赵晔  钱继磊 《行政论坛》2012,19(4):76-81
行政执法权是行政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当前行政执法的理论研究与实务中都存在着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在更深层次上至少与历时性因素、共时性因素以及当前世界结构因素的阻碍力量不无关系。社会治理是当前凸现的研究领域之一,它对于我国行政执法理念可能具有一定的启示性影响。具体而言,应从如何理解行政执法的价值目的、行政执法的主体范围如何才能有利于其价值及目标的实现、行政执法仅是执法主体去利用外力去强制执行和应当清楚地认识到我国当前行政执法难题的复杂性与特殊性四个方面去思考。  相似文献   

3.
王续添  辛松峰 《政治学研究》2021,(6):97-115+178
在中国这个超大型的国家和社会中,从古至今都存在一种居于中心地位、对整个国家和社会发展起到引领和主导作用的社会中心力量。作为中心主体,它通过对中心理念、中心制度和中心过程的形塑,构建了一种中心主义的国家形态,也因之成为中国这个中心主义国家的现代化的根本动力机制。晚清之际,在士大夫分化蜕变后,近代军队以其现代性和组织性暂时充当了过渡时期的社会中心力量,实现了社会中心力量从传统到现代的第一次转换,即从士大夫到近代军队的转换。民国成立10年之后,国共两党的崛起,使社会中心力量由近代军队向政党的转换成为必然。但是,国民党取代北洋军事集团,仅是社会中心力量从传统到现代第二次转换的过渡阶段,即半政党半军队阶段;共产党最终取代国民党,才完成了社会中心力量第二次转换和中国中心主义国家的现代转型。两次转换都体现了中心主体、中心理念、中心制度和中心过程的变革和发展,清晰地彰显出中心主义国家现代化的历史变迁逻辑。社会中心力量的存在及其转换是中国现代国家构建乃至中国政治的一个基本特征。本文尝试为理解中国政治给出一种贯通式、整全性的新解释,为认识国家现代化的多样性和普遍性提供新的理论思考。  相似文献   

4.
《学理论》2014,(36)
作为回族伊斯兰宗教教育主要形式的经堂教育迄今已历经四百多年,在回族民间仍然发挥着其培养伊斯兰教接班人的独特作用,同时对传播伊斯兰文化知识及构建和谐社会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当下中国正处于急骤的社会变迁中,经堂教育亦毫不留情地受到了市场经济的冲击,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困难,面临着发展困境。  相似文献   

5.
近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在坚持集体主义立场原则下注重个性解放,坚持以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夯实人民自由的物质基础,创造性地构建人民当家作主的新型民主模式,并从哲学高度形成了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世界的改造的重要观点。近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者既坚持自由、民主的理想,又结合中国实际对自由理念进行批判性改造,实现了对自由主义的扬弃与超越。  相似文献   

6.
教育的发展不仅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还需要市场的适度参与,也需要教育学会、协会以及基金会等教育中介组织的积极介入,以弥补政府和市场的失灵。中国当前的社会转型从四个维度上呼唤教育社团对教育发展的介入:政府职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社会信仰重建和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在社会转型背景下教育社团发展对教育的作用主要是:能促进教育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能弥补教育资源的不足,促进教育的公平;能形塑良好的公民品格;能促进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7.
黄文燕 《学理论》2009,(29):163-164
教会大学是特定历史下的产物,在中国传统教育向近代化教育转变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文以华南女子文理学院为例,作为女子高等教育以其不同于传统教育的特点,为国立大学提供参考经验,促进福建教育的近代化。  相似文献   

8.
《学理论》2015,(34)
农村民主政治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妇女的参政水平,同时,我国农村妇女的整体参政状况不佳、参政质量不高的问题仍比较突出。女村官比例低是制约当前农村妇女参政水平提高的瓶颈问题。推动妇女参政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本文从影响女村官成长的制度、经济、思想意识和社会体系因素出发,试图破解制约女村官成长的障碍性因素,推动妇女参政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9.
吴佐美  薛政超 《学理论》2014,(9):106-107
明清邵阳士绅以"信义"精神积极参与地方公共事务,如对贫困人群在灾荒时捐资相救,平常时亦予以周济;或因德高望重,主持府县学修建事务,或以家资雄厚,捐赀建学宫和助学子,推动了本地文教事业的发展;还兴修水利设施,建造道路桥梁,不屈权贵替人申冤,调解邻里纠纷,不取不义之财,出赀减少乡邻差役,襄助官府承担征取公务等,展现了他们在新时期的乡土情怀。  相似文献   

10.
针对大学英语教学及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从教师教学模式的改革的角度,深入探讨了如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建立以学生为中心并应用情感教育于教学的英语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1.
艺术与其他社会生活有较大区别,它主要借助感性形式通过情感共鸣塑造人的自我和生命品质.一些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或者意识形态主要诉诸人的理智,形式僵化呆板,与主要诉诸感性和感情、因而形式自由的艺术生活格格不入.实际上,理智并不等于呆板僵化,自由更不是艺术的全部,感情和理智二者共同植根于人类的本性,感情直接通过感性呈现自身,理智则借助感性的间接形式呈现自身,概言之,感情和理智在感性上有其统一.  相似文献   

12.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贯穿于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所蕴含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之中,贯穿于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全部实践之中。十九大报告的一个突出贡献就是系统论述了它的思想内涵,其中主要有三个基本点: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贯彻党的群众路线。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其实践指向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综合来看,可以说,"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是贯穿于整个十九大报告的灵魂。  相似文献   

13.
新时期女研究生就业问题研究——以上海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问题的提出随着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和近年来高校的扩招,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而人们一直看好的研究生就业也出现了难题,其中女研究生就业更难。女研究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其一,学历层次高。多  相似文献   

14.
罗巧慧 《学理论》2011,(20):41-42
女生宿舍人际关系作为宿舍文化的核心构成部分,对女大学生身心素质的发展和其社会化过程有着及其重要的影响。和谐融洽的宿舍人间关系的形成与成员对于宿舍的归属感、宿舍成员间的了解度、宿舍成员间的信任、尊重、友爱程度、对宿舍生活的感性体验、宿舍成员间的吸引力及交往互动的频率和深度具有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从根本上解决制约司法公正的问题和弊端,是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应正视改革面临的现实困境,从革新司法理念、推进庭审实质化、强化辩护制度、完善工作机制等方面积极稳妥地有序推进改革,使其取得实效。  相似文献   

16.
《瞭望》2022,(11)
要在推动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上持续用力,织密社会保障安全网,为人民生活安康托底.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的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听取意见和建议.在讲话里,习近平对社会福利、社会保障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字里行间蕴含着深厚的民生情怀.  相似文献   

17.
在加快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问题,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心一意为经济建设服务。强调思想政治工作服从并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所面临的任务不是减轻而是更加繁重了,要求不是降低而是更高了,难度不是减小而是加大了。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热切地呼唤着思想政治工作。并为之开辟了大  相似文献   

18.
今年年初.江泽民总书记就教育问题发表谈话,针对当前学生教育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明确提出要“加强和改进教育工作”。教育是个系统工程,对于青少年的成长,学校有责任,家庭有责任,社会有责任。从这些年来的现状看,我们的学校教育工作确实存在诸多问题,亟须改进,亟待改革。学校工作千头万绪,主要矛盾就是一个:学生与教师。一个要学,一个要教,怎么学?怎么教?师生关系的问题便凸现出来。迈入新世纪,面对一个全新的社会经济环境,我们今天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师生关系? 教育专家告诉我们,过强的“以教师为中心”,不论是学科…  相似文献   

19.
在国家权力直接作用的范围之外公众透过一定的自治组织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发展是以社会性为本质特征的人类的天性需求,而社会自治组织职能的实现离不开内部调解机制的保障.以居民委员会为代表的我国的社会自治组织及其主持的人民调解几十年演绎和嬗变的历程表明,以国家权力的直接支持为背景的权威型社会自治组织往往衍生出强制性的人民调解,而失去权力支撑的松散的社会自治组织的调解职能又普遍弱化,因此只有政社分离下的服务型社会自治组织才可能建立自治性的人民调解,真正符合人类的福祉和幸福.  相似文献   

20.
宋竹芳  李树民 《学理论》2015,(6):130-132
真实性作为文化遗产旅游研究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一直是困扰西北地区文化遗产发展的最大阻力。由于后现代的符号主义、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的等级颠覆以及仿真体验的盛行导致文化遗产旅游的真实性正面临两难的困境,在发展过程注重经济效益而忽视社会文化效益、生态效益,文化遗产旅游资源正遭受破坏性的开发。通过对文化遗产旅游真实性困境产生的根源进行深入解读,并提出适合西北五省区文化遗产旅游发展的针对性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