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何美然 《学理论》2010,(11):168-169
共同理想是现阶段中国人民群众共同的社会目标和追求,现实形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共同理想包括理念和价值系统、目标系统和建构系统,它们分别对应共同理想的提出依据、目标、实现条件以及保障。共同理想教育的基本内容,就是教育人们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依据、目标、实现条件。  相似文献   

2.
公共精神:塑造公共行政的基本理念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公民社会理论在近一、二十年间的复兴与拓展,几乎形成为一股全球性的“公民社会思潮”,成为当代学术研究的一个热点。本文以公共精神在公民社会中的孕育发展为起点,探讨了公共精神的内涵和特征以及以公共精神为基本理念的公共行政应该实现的几个重大转变。  相似文献   

3.
《学理论》2017,(9)
大学精神是反映大学历史传统、文化品位、办学理念、特征面貌的一种精神文化形态,是大学的核心和灵魂。它包含自由精神、独立精神、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创新精神、批判精神、宽容精神和启蒙精神等八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具有独特性、创新性、批判性和发展性的特征。深刻把握大学精神的基本内涵及特征,对于培育和弘扬大学精神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4.
揭英荣 《学理论》2010,(10):185-186
大学生一年级是大学生活的起点,如何做好大一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至关重要。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众多,结合大一新生的特点,文章探讨了大一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内容。  相似文献   

5.
上海在推进城市建设和发展的 进程中,在加强硬件建设的 同时,要花大力气加强软件建设,加快国际化、信息化、市场化、法制化步伐,加强城市精神文明建设,塑造新世纪上海城市精神,进一步提高广大市民的文明素质。加强软环境建设,塑造新世纪城市精神,是实现世博会的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必要条件。一、提高对建设软环境,塑造城市精神意义的认识上海在申博中向世界承诺“中国若有一份幸运,世界将添一片异彩”。这“异彩”不仅要构建以“三环十射十多条轨道交通”为标志的城市基础设施,不仅要解决“有草无虫跳、有树无鸟鸣、有花无…  相似文献   

6.
田跃安 《理论导刊》2003,(12):48-49
家国一体的社会政治结构,使得中国传统民族精神在形成过程中,以如何对待国家和民族利益的态度为中心,显现出三个显著特点,并构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中国传统民族精神的基本内容。这些特点和内容,是中国历史连绵不断、中华文明经久不衰的力量源泉。  相似文献   

7.
城市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历 史阶段的必然产物,城市的 兴起和成长,是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城市精神是指以城市为中心的文化形态及与城市有关的精神现象的总和,是城市市民综合素质、文明程度、价值取向、道德观念等在文化形态上的反映,是城市政治、经济和文化在精神领域的集中体现。公民意识作为法治下的一种现代民众意识,正日趋对城市精神的塑造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城市精神的塑造需要什么样的公民意识城市精神的塑造所需要的公民意识可分为三个层面:公民道德层面、法律层面,以及政治参与层面。从个人作为城市的最小组成因…  相似文献   

8.
大庆精神与铁人精神的基本内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其主要内容是“爱国、创业、求实、奉献”;基本特征又突出表现在,中国石油人身上的那种爱国情怀、进取意识、科学态度、求实精神和过硬作风。她虽然产生于建国初期的艰苦创业年代,具有一定的时代印记,但体现的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9.
中华民族是一个重群体、尚和谐、求发展的民族,具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优秀民族精神传统,这与儒家礼学以秩为本、和为贵、时为大的特质是忠忠相关的.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一支,礼学在民族精神的塑造中具有独特的价值和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学理论》2015,(10)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程度不断加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中国传统意义上的价值体系在不断解构,一个文化多元杂陈的时代悄然而至。功利主义往往成为大学生考虑问题的出发点与归宿点。立足于中国当代大学生的现实,从科学的价值观理论出发,围绕着功利主义对大学生人格塑造的影响,分析大学生人格塑造教育所面临的形势和挑战,探索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人格塑造教育的方向和途径。  相似文献   

11.
1.市场经济本来就是商品经济。既然商品经济遵循着价值决定与实现的规律,那么作为经济结果就要求,在单个商品上表现为互不侵犯的等价交换,而在某一类商品上则表现为调节着生产要素以价格为尺度的配置过程。这也是马克思所讲的第二种含义的价值规律内容。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不存在没有市场的商品,也不存在没有商品的市场。两者可以视为同义  相似文献   

12.
大学是一个国家创造思想、建设思想、传播思想的重要阵地。近代以来,所有大国的崛起,所有重大的文明历史进程,无一不与大学的核心作用相联系。“大学精神”是大学自身存在和发展中形成的具有独特气质的精神形式的文明成果,它是科学精神的时代标志和具体凝聚,是整个人类社会文明的一种高级形式。  相似文献   

13.
所谓理论观就是指对理论问题的基本看法,其核心问题是对理论的本质的揭示.具体地说,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即什么是理论?理论是怎样产生的?理论有什么作用?应当怎样对待理论?毛泽东在他的著作中,对这些问题都作了十分明确的论述.理论是人类知识的一种形态,它是认识论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是理性认识所得出的结论.毛泽东在《实践论》中对人们的认识以程有一段非常著名的论述,就是人的认识是由感性认识到理  相似文献   

14.
为什么要再次修改宪法 上一次修改宪法是1999年,到这次修改宪法,已经过去五年时间。五年中间国内外形势都有较大变化。宪法是我们国家的根本法,保障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指导我们国家的各项工作。五年来,由于客观实际发生了变化,所以宪法有的地方显得不太符合客观情况了。为此,我们要考虑修改宪法,特别是要把五年来所取得的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把党的十六大所总结的最基本的理论观点和重大方针政策在宪法中体现出来。再次修改宪  相似文献   

15.
《行政论坛》2018,(2):50-55
我国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中的中央与地方事权关系存在事权范围不清晰、事权与财权不匹配、事权划分缺乏法律依据、中央事权与支出责任不足等问题。明确基本公共服务属性,科学界定央地事权范围;理顺各层次政府间关系,实现财权与事权相匹配;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促进中央与地方事权与责任划分法治化;规范和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增强地方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能力,是构建科学合理的中央与地方事权关系,充分调动并激发双方积极性的基本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6.
许启贤在今年三月十七日《北京日报》上撰文认为,精神生活的方式和内容包括四个方面。第一,文化学习活动。学习是人们批判继承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文化遗产的主要方式,是提高人们思想品德、知识、才能的重要途径。第二,精神生产活动。这是人们精神生活中极为重要的一个内容,特别对专门从事精神生产活动的知识分子来说,他们的精神生产活动和精神生活方式简直合二而一。三,精神交往活动。是指人们之间政治、思想、文化、科学、体育、宗教等社会交往活动。随着科学技术、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发展,随着对  相似文献   

17.
国学的当代价值与民族精神之塑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文化领域近来形成了“国学热”。“国学热”背后是中国文化的复兴,是民族精神、民族美德、民族艺术的复兴。这反映了我国改革开放的成就提升了中华民族的国际地位,反映了中国人民族自豪感的增加,反映了民族复兴需要文化复兴的自觉意识。在这轮“国学热”中,人们对什么是国学,旧国学有哪些当代价值、存在哪些不足,如何创新旧国学,弘扬国学的当代价值,如何发挥国学在塑造当代民族精神中的作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贡献等方面问题,都非常关注。本文也就这些问题进行些探讨。  相似文献   

18.
世界上许多现代化成功国家的经验表明:现代化往往起源于文化运动,而其基础则是经济和政治的改革。在它们的现代化过程中,具有现代观念而能够承担社会责任的精英人物以及现代化意识较强的全体公民,在各个领域中发挥着重大作用,使他们的现代化过程得以迅猛发展。今天,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发扬“五四”精神,就要象当年“五四”精英人物那样,用现代的新思想改造国民灵魂,着力解决在中国现代化过程中关于人的重新塑造问题。  相似文献   

19.
王文轩 《学理论》2013,(8):35-36
传统的儒家思想文化作为整体中国人思想与精神世界的主导,已历经千年的发展,早已深入每一个中国人的骨髓,成为我们至今仍坚信的思想与价值体系。儒家思想核心精神对中国人思想与精神所起到巨大影响和塑造作用,当下社会亟须传统儒家优秀思想的回归。  相似文献   

20.
论公共行政精神与公务员行政人格的塑造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伴随着加入WTO ,中国的行政体制改革也进入了新的阶段。新的政府体制改革要求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但公务员人员在这一空前剧烈的转变前 ,行为习惯、价值信念、规范体系等受到现有观念的冲击 ,在价值取向上感到困惑。他们处于发展市场经济的前沿 ,容易发生以权谋私、贪污腐化等问题。只有在新时代行政精神的指引下 ,建立起为人民服务的行政人格 ,才能使我国的行政改革和社会建设迈上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