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人与自然关系的角度提出建设尊重自然的文化、构建新型生态伦理关系,建设绿色发展的文化、坚持生态平等与公平,建设绿色消费的文化、提升公民的生态意识,进而构建当代的生态文化。  相似文献   

2.
《学理论》2016,(2)
塑造公民生态意识是生态环境治理的重要举措之一。我国公民生态意识薄弱,无法满足生态治理需求。应转变公民原有的生态观念,从多元层面探索我国公民生态意识培育途径。塑造公民生态意识是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消费水平不断提高,但在现实生活中也存在资源浪费型、环境破坏型的消费,带来了资源短缺、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一系列恶果。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改变不科学、不合理的消费模式,构建绿色的生活消费模式。绿色生活消费模式的构建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上形成健康、绿色消费的社会风尚;消费者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自觉选择绿色消费;企业供给丰富实惠、可信度高的绿色消费品;政府努力培育和创建绿色消费环境。  相似文献   

4.
《学理论》2015,(32)
在国际旅游岛生态文明建设的框架下,我们探讨国际旅游岛建设主体的培育,是希望能够强化国际旅游岛建设过程中公民的生态意识。通过厘清"经济人"和"生态人"的差异,旨在探讨海南国际旅游岛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生态人"的培养,进而培育国际旅游岛公民的生态意识,为国际旅游岛建设提供重要支撑和保障。  相似文献   

5.
杜敏 《求知》2013,(8):50-52
随着我国城乡居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对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日益强烈,整个社会的文化消费能力也日益强劲。文化消费已成为拉动内需,扩大消费,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手段。当前,从生态文明的视角,理性分析文化消费领域的不良现象,探讨如何利用生态文明理念引导文化消费,构建生态的消费观,培育健康的消费习惯,对于保持文化消费产业的循环、可持续发展,满足人  相似文献   

6.
生态文明是党和国家治国理政的重要战略思想。加强生态公民的养成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顺利推进具有关键性作用。为此,要致力于强化公民科学的生态意识,培养公民环保的生活方式,鼓励公民积极参与生态实践,完善生态法制,并积极借鉴国外经验,增强培育生态公民的时效性,从而大力促进生态公民的养成,推动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科学发展观与生态文明理念在本质上的一致性、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市场失灵"现象和政府的公权代表性特征,都要求政府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政府应认真履行自己的责任,积极培养生态人,推广绿色消费模式,实现产业生态化,建立以绿色GDP为核心的干部政绩考核体系,探索实现生态文明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8.
以绿色消费助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洪波 《行政论坛》2009,16(5):87-89
以绿色消费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然结果.绿色消费可以促进农村生产可持续发展,为绿色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是改变农民的传统生产观念和生产方式,保证农产品的安全,并实现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可以保护农村生态环境,促进农民生存状态显著改善;是培养绿色农民的有效途径,是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手段.绿色消费视野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应构筑绿色消费的产业基地,发展绿色农业;建立和完善促进绿色消费的政策法规体系,加强绿色引导;开展绿色消费宣传,培养绿色农民.  相似文献   

9.
论生态文明意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党的十七大报告里第一次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到2020年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这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生态建设的高度重视和对全球生态问题高度负责的精神.建设生态文明必须提高生态文明意识,增强人们对保护生态环境的自觉性.生态文明意识包括生态伦理意识、生态价值意识、生态科技意识和生态审美意识等.  相似文献   

10.
刘晓红 《行政论坛》2014,(3):97-100
生态消费有利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我国居民环保意识逐渐增强,生态消费逐步提高,但还存在生态消费总量较低、生态消费意识薄弱、奢侈消费和攀比消费严重、生态产业滞后等问题。影响我国居民生态消费的因素有生态消费观念、生态公共产品供给、生态产业、生态产品质量、生态产品价格等。政府作为生态消费的主要推手,要承担生态消费的宣传工作,转变居民生态消费观念,发挥示范作用,创立生态型政府,通过减免税收、技术支持等手段,鼓励发展生态产业、建立生态产品质量评价体系和合理的差价体系,并对消费者发放生态消费券。  相似文献   

11.
《行政论坛》2015,(6):19-23
发展中国式公民文化建设,需要"五位"一体的、多元的治理意识,在行动中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政治制度、民主文化、公民社会和生态意识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因此,必须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为公民文化建设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为公民文化的建设提供制度的保障;大力开展各项公民教育活动,为公民文化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培育发展"第三部门",为公民文化的开展奠定和谐社会环境;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观,自觉地参与到生态保护中去从而提升公民生态意识。以此,充分利用各个方面的有利条件,从而提升中国公民文化素质和促进人格现代化的培养。  相似文献   

12.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生态文明需要持续不断的动力支持。恩格斯认为社会发展是合力作用的结果,经济因素起决定作用,个人意志、上层建筑诸要素起重要作用。依据恩格斯的社会发展合力思想,生态文明建设的动力机制必须重视经济发展、公民的生态意识培育和政治体制的完善。  相似文献   

13.
《学理论》2013,(35)
全球生态环境问题严重,生态文明日益受到世人瞩目。在这种大背景下,我国新农村建设要从生态文明角度出发,以培育生态产业、生态文化和打造生态村庄为突破口,寻求新的发展途径,以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与新农村建设协同发展。基本路径是:优化农村生产方式;提高农民生态意识;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相似文献   

14.
《学理论》2013,(29)
目前,我国公民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消费伦理问题,加强我国公民的消费伦理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在我国公民消费伦理教育的内容上,应注重消费伦理知识的传授、消费伦理意识的培养以及消费伦理行为习惯的教育。要有效地进行我国公民的消费伦理教育,首先,发挥政府在公民消费伦理教育中的引导作用;其次,注重提升公民消费伦理的践行能力;最后,继承和发扬我国节俭的传统美德。  相似文献   

15.
王帆  杨延虎 《学理论》2013,(14):1-2
当前,人类社会发展遇到了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和社会危机等一系列问题,迫使人类不得不进行反思,进而唤起生态建设理念。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建设,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繁荣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现阶段,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基本途径主要有: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树立全民生态文明观念;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环保法律法规;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促进经济发展模式转型;推进传统消费观向文明、健康、绿色消费观和消费模式转变,从而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目标。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主要包括:深刻揭示了生态决定文明兴衰的客观规律,提出了生态文明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重要内容的科学论断,阐述了生态环境就是生产力的战略思想,提出了生态环境就是民生福祉的科学论断,强调了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根本之策的科学观点,提出了法治是生态文明建设根本保障的科学论断。贯彻落实习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必须着重抓好五个方面的工作:弘扬生态文化,增强生态意识;突出生态优先,转变发展方式;倡导绿色消费,共享低碳生活;完善工作格局,凝聚最强合力;坚持全程管控,构建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17.
消费和生产是一对辩证关系,马克思坚持以生产逻辑为主导,在生产过程中来解释经济,生产多少已然成了这对关系中突出的矛盾,随着大工业生产流水线的普及,企业为了获得规模效益,不断提高产量,攫取产品的剩余价值,产能过剩的现象尤其突出。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绿色经济成了当前经济发展的标杆和主流,因此消费含义也发生了时代性嬗变,消费作为产品得以"最后完成"和"实现"的规定动作,其主体是人,因此,消费的志愿原则即"愿意与否"在现阶段已经向道德调节即"应该不应该"进行了转变。所以,消费伦理对新时代的经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道德支撑,其在绿色经济发展背景下,成了使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建设相统一的发展伦理观。  相似文献   

18.
"一带一路"的实质是开放、包容、多样的新型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平台。建设绿色"一带一路"的内涵是建设资源节约、绿色消费、低碳智慧之路;目标旨在建设绿色利益、绿色责任和绿色命运共同体。建设绿色"一带一路"需要因地制宜,因国施策;统筹规划,方案衔接;政府引导,企业主推;以及科技促进,财税激励。建设绿色"一带一路"顺应了全球可持续的发展需求,是沿线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更适应了民众的环保和绿色消费意识。推动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的国际合作需要沟通绿色政策,共通环保标准,鼓励绿色贸易,采用多边和区域生态合作机制。  相似文献   

19.
《学理论》2017,(10)
生态文明作为文明发展的崭新范式,已被纳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之中,成为人类社会发展重大的战略任务。大学生作为实现这一任务的主体,必须接受系统的生态文明教育,增强生态文明素养。然而,当前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还存在某些问题,需要采取相应的方法来应对,以提高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  相似文献   

20.
《行政论坛》2014,(6):84-87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综合、长远、复杂的任务,亟须构建一套科学合理、分工明确、合作有效的主体体系。将非营利组织纳入生态文明建设主体体系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与明确的现实依据。纵观国际范围内具有典型意义的生态主题非营利组织的活动形式、作用与贡献,借鉴其有益经验,将有助于建构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主体体系中非营利组织的作为空间。结合国际生态主题非营利组织的功能定位,我国非营利组织在生态文明建设体系中可以在以下领域有所作为:深度转变非营利组织人的理念和价值体系,促进生态主题非营利组织的优质发展,以生态文明为主要诉求整合行动方案,促进政府、企业和公民之间的无缝隙合作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