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地区秩序失序、大国中东政策调整、动荡国家治理能力低下等多重因素作用下,中东地缘政治格局的脆弱性和阿拉伯世界碎片化趋势进一步凸显,地区乱局为恐怖主义和宗教极端主义势力的崛起提供了空间,叙利亚危机的爆发成为地区恐怖主义势力迅猛发展的关键节点。以"伊斯兰国"组织和"支持阵线"为代表的恐怖主义势力便是在此背景下发展壮大的。  相似文献   

2.
<正>避免巴沙尔政权崩溃叙利亚总统巴沙尔向俄罗斯领导层发出书面请求,希望俄出兵打击"伊斯兰国"组织。联邦委员会主席马特维延科说:"此事关系到叙利亚的生死存亡,(出兵)是为了避免日益严重的人道主义灾难。"政治分析家索比亚宁表示:"叙利亚的国家机构遭受重创,(如不采取行动,)两个月后叙利亚就会崩溃。"而"伊斯兰国"组织的人力、财力和军力却在迅速增长,  相似文献   

3.
《瞭望》2003,(28)
·事件· 罗马尼亚总统伊利埃斯库和俄罗斯总统普京4日在莫斯科签署了两国《基础政治条约》,标志着罗俄关系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科特迪瓦政府军和反对派武装的代表4日下午在阿比让的总统府签署联合声明,宣布持续数月的内战结束。  相似文献   

4.
周戎 《党政论坛》2014,(22):51-51
如今,在中东风头最足的恐怖势力首推“伊斯兰国”。该组织地跨伊拉克和叙利亚,是以逊尼派伊斯兰为背景的极端恐怖组织。“伊斯兰国”自称拥有数万武装人员。但一项来自美国的调查显示,该组织在伊境内可能有5000至6000名武装分子,在叙境内可能有6000至7000人。  相似文献   

5.
《党政论坛》2013,(14):28-28
解决叙利亚危机困难重重,大国、多国的博弈在加剧。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学者马克·皮里尼认为,阿拉伯国家的动荡带来了地区格局的变化,同时也把土耳其推向了更加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6.
首先,叙利亚是俄在阿拉伯世界的主要盟友之一。倘若莫斯科在紧要关头背弃大马士革,那将是对所有其他伙伴发出的信号:不能指望克里姆林宫。  相似文献   

7.
正"如果你控制了石油、你就控制了整个世界"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的这句话一直是"石油圈"里的至理名言。从地缘政治的角度看,石油不过是工具,经济不过是手段。从克里米亚脱乌入俄到叙利亚战争,世界格局之变才是大国纷争的焦点和关键。  相似文献   

8.
正西方国家因为乌克兰问题对俄罗斯实行制裁,俄在叙利亚展开外交军事出击扭转局面,美国领导北约国家在东欧与波罗的海集结重兵,不论是普京还是奥巴马都宣称美俄进入"新冷战"状态,但此时俄美"新冷战"的形式、模式与目的都与美苏冷战有着天然的区别。美苏冷战主要是由于意识形态的对抗而产生,这次"新冷战"则更像一个大型的广告创意。美俄双方都已展开全面的私下公关,谨防"新冷战"变成真冷战。俄美"新冷战"是战术还是  相似文献   

9.
俄罗斯总统普京与美国总统布什,年内在斯洛文尼亚首都卢布尔雅那、意大利的热那亚、中国的上海和美国华盛顿举行四次会晤,使两国关系开始出现引人注目的新变化。这种变化,不仅将影响俄美两国今后的关系走向,对世界政治格局和大国关系的影响也不可低估。  相似文献   

10.
翻开中东的地图就可以看到;茫茫的撒哈拉大沙漠在侵蚀着苏丹、毛里塔尼亚、埃及、利比亚等北非7国;阿拉伯沙漠在吞噬着沙特阿拉伯、科威特、阿曼等海湾8国,地中海以东的叙利亚沙漠则威胁着叙利亚、伊拉克、约旦等西亚4国。  相似文献   

11.
《理论视野》2014,(3):88-88
《光明日报》2014年3月11日刊登该报驻巴黎记者梁晓华的报道指出,乌克兰危机的爆发其实是冷战后欧、美继续与俄对峙和争夺势力范围的结果,更是西方利用乌、俄历史积怨,挑拨离间造成。从2004年“橙色革命”起,欧盟和美国一直毫不掩饰地支持乌克兰反对派闹事,执意搞乱乌克兰,从十年前“橙色革命”将亚努科维奇赶下总统宝座,  相似文献   

12.
<正>与"基地"组织相比,"伊斯兰国"不依赖国外捐款和国际金融系统,而是从富产石油的本地获得收入,从而能在全世界招兵买马。目前,"伊斯兰国"控制的版图已与英国面积相当,资产净值则超过20亿美元,其麾下3万多名武装人员中,约一半来自伊拉克和叙利亚以外。"伊斯兰国"的崛起,明显损害了"基地"组织的名气与正统,是对后者多年为之打拼的全球"圣战事业"的严重损害,由此也触发了"恐怖双煞"之间愈演愈烈的竞争。  相似文献   

13.
"伊斯兰国"的恐怖活动日益猖獗,其残忍性令整个国际社会感到震惊。许多国家也在担心"伊斯兰国"的恐怖活动会危及自身的安全。2014年8月,美国积极组建联盟来打击"伊斯兰国",但"反伊斯兰国联盟"是否会取得成功还有待时间考验。从三个部分分别说明"伊斯兰国"的前世今生,"伊斯兰国"对世界的威胁以及国际社会联手打击"伊斯兰国"存在的困难,以便国际社会能够更好地进行合作。  相似文献   

14.
丁隆 《党政论坛》2014,(24):41-41
"阿拉伯之春"爆发后,随着突尼斯伊斯兰复兴党、埃及穆斯林兄弟会、摩洛哥正义与发展党等伊斯兰党派通过选举上台,"政治伊斯兰"一词频频出现在新闻报道中。何为政治伊斯兰?政治伊斯兰(political Islam)是一种宗教性的政治思潮和运动,埃及穆兄会创始人哈桑·班纳将掌握政治权力视为伊斯兰教的基本要素,使政治性成为此类组织和运动区别于其他伊斯兰运动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15.
《瞭望》2010,(52)
<正> TOP 10 NEWS十大新闻之三新闻回放美俄艰难签署新约全球军控仍待博弈4月8日,美俄两国总统在捷克首都布拉格签署新的核裁军条约,以替代2009年底到期的《削减和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这份有效期为10年的新  相似文献   

16.
《求知》2017,(4)
<正>美俄关系走向缓和?最近,在美俄两国间可谓精彩纷呈、热闹不断。一边是奥巴马政府针对俄罗斯各种"出拳",一边是特朗普为俄罗斯的各种"点赞"。"双普"频繁的友好互动与美俄的现实冲突形成鲜明对比。尽管特朗普胜选以后,双方均持续表达着改善美俄双边关系的意愿。不过,美俄两国是否自此进入冰融时代,甚至会步入"蜜月期"?从各方情境来看,俄美两国更有可能呈现冰火两重天的局面。这一态势至少可从以下方面显现:  相似文献   

17.
第九届伊斯兰会议组织首脑 会议就如何解决伊斯兰国 家普遍关注的问题、特别是巴勒斯坦问题制定了一系列决议,体现了求同存异、取长补短、团结协作、共谋发展的会议宗旨和伊斯兰国家面向21世纪的和平与发展战略。 来自56个国家的领导人和国际组织的代表在大会上着重围绕巴以冲突、伊科关系和伊斯兰世界如何迎接经济全球化等议题展开全面、坦率、认真,甚至激烈的磋商和交涉。会议最主要的议题是巴以问题。以色列对巴勒斯坦示威者的镇压引起了全世界的广泛关注,引起整个穆斯林世界的极大愤慨,以伊朗、叙利亚、沙特、苏丹、伊拉克、也…  相似文献   

18.
美国总统克林顿10月底参加了约旦以色列签订和平条约仪式后,又访问了叙利亚、科威特、沙特阿拉伯。72小时内奔走多处,行色匆匆,战略目标十分明确。 美国为建立并主导中东新秩序,正在实施“西促和谈、东遏两伊”的中东政策。克林顿在中东之行中的整个日程安排,都体现为在最高层次上推行这一既定政策。 在“西促和谈”方面,克林顿主要抓了三手。首先是突出了约旦样板,大力加以赞扬并表示全力支持,以此推动阿以全面和解。他在签约仪式及两国议会讲话中说,约以和约的签署“向整个阿拉伯世界发出了和平不可阻挡的信号”。他高度赞扬“侯赛因国王作出了有勇气的抉择,拒绝了恐怖主义黑暗势力”,美“决不会让侯赛因因此受损”。在与侯赛因会晤中,美承诺帮助建立中东发展与合作银行,资助开发约旦河谷,设立7500万美元专项基金。据透露,美已允诺今后10年内每年向约旦提  相似文献   

19.
东北亚地区是美、俄、中、日利益与矛盾的交汇点,大国间的利益冲突与战略调整是东北亚地区安全与否的重要原因 自去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发动 对南斯拉夫的军事打击以 来,东北亚地区存在哪些突出的问题,这些问题对该地区的大国关系以及整个亚太地区的安全有何影响,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重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长期在日本和朝鲜半岛驻军,迄今仍保持着10万兵力的“前沿防御”态势,因此,美国是东北亚安全问题的一个重要因素。显而易见,东北亚地区是美、俄、中、日四大国利益与矛盾的交汇点,大国间的利益冲突与战略调整是东北亚地…  相似文献   

20.
自5月1日布什总统宣布美 国在伊拉克作战行动结束后,布什内阁的要员就展开了引人注目的外交攻势:继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访问了伊拉克、科威特、卡塔尔、沙特阿拉伯、英国等国之后,国务卿鲍威尔访问了叙利亚、黎巴嫩、以色列、巴勒斯坦、约旦、埃及等国,副国务卿阿米蒂奇访问了巴基斯坦和印度等南亚国家;这期间,布什总统在得克萨斯克劳福德私人牧场会晤了澳大利亚总理霍华德,在白宫会晤了西班牙首相阿斯纳尔和新加坡总理吴作栋;鲍威尔还将于5月中旬访问中东和欧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