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依据《上海市劳动合同条例》相关规定,去年12月份,青浦某公司要求单方面解除与员工的劳动合同;而依据今年1月1日起实施的《劳动合同法》,日前,员工要求恢复劳动关系,并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双方仲裁不成,走进青浦区法院。近日,法院受理了这起因《上海市劳动合同条例》和《劳动合同法》实施临界点引发的、《劳动合同法》实施以来本市首起劳动合同争议案。  相似文献   

2.
合理解读劳动条件与劳动合同内容的概念,从形式和实质层面明确劳动条件变更和劳动合同内容变更之间的关系,可以确定劳动合同变更的应然界限。我国应完善劳动合同变更制度,在法律上给予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单方变更合同内容的权限,使劳动关系得到合理、合法的保障。  相似文献   

3.
为进一步提高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率,切实维护广大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吉林省决定从2010年3月1日至5月31日。继续在全省组织开展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春暖行动”。  相似文献   

4.
《政策》2005,(4):62-63
《湖北省劳动合同规定》于今年3月1日起正式实施。必须实行劳动合同管理的范围为:全省行政区域内的企业、民办非企业单位、个体经济组织和与之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以及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和与之建立劳动合同关系的劳动者。  相似文献   

5.
《中国保安》2012,(16):62-62
编辑老师:你好!我曾是一名物业公司保安员。2010年12月20日,从老家来北京打工的我与某劳务中心签订劳动合同,合同期为1年,之后我被该中心派遣至某物业公司工作。1年以后,劳务中心没有与我续签合同,但我仍继续为该劳务中心提供劳动。2012年2月5日,该劳务中心以张贴告知书的方式通知我与其终止劳动关系。告知书栽明:劳务中心因股份制改革,产业结构将发生重大调整,因劳务中心与某物业公司就人员安置接收、劳动合同延期等问题多次协商未果,为此劳动合同已到期的劳动者及某物业公司招录的尚未与该劳务中心签订劳动合同的劳动者与劳务中心的劳动关系自2012年2月5日起终止。就这样,我被该劳务中心告知与其解除劳动关系。请问,劳务中心有权擅自解除我与它的劳动合同吗?我应当怎么办?读者郑铮  相似文献   

6.
某公司与员工张某签订了一份为期3年的劳动合同,合同期限自2005年9月1曰至2008年8月31日,工作地点在公司驻外办事处。2008年9月底,公司发现张某的劳动合同已经过期。便要求张某续订劳动合同。被张某拒绝。该公司遂于2008年10月20日,向张某发出了终止劳动关系的通知书。张某向公司提出要求支付2005年9月1日至2008年10月20日期间累计三个半月的经济补偿金。但是,公司认为张某不同意续订劳动合同导致劳动关系终止,因此.只同意支付1个月的工资作为经济补偿金。双方引起了争议。  相似文献   

7.
劳动合同立法是劳动立法的一个重要环节,其根本任务是在保护劳动者的基本权益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整劳动关系,是建立和谐劳动关系的重要保证。2006年3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草案向社会公布。各地群众通过网络、报刊等媒体和来信提出许多意见。前不久,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对劳动合同法草案进行了初次审议,提出了许多修改意见。笔者意图通过对劳动合同法草案的理解和对一些意见的梳理,提出如下意见。  相似文献   

8.
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维护各自权利的法律依据。然而,现实生活中,由于劳动关系双方当事人的法律意识不强,特别是一些用人单位为了规避法律,逃避义务。故意拖延不订立劳动合同,或者劳动合同期满后不办理终止或续签手续.从而形成事实劳动关系,损害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9.
动作     
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施行国务院总理温家宝9月18日签署第535号国务院令,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新华社18日受权播发这一条例。《条例》围绕劳动合同的订立、劳动合同的解除和终止、劳务派遣、法律责任等作出详细规定。《条例》要求,各级人民政府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劳动行政等有关部门以及工会等组织,应当采取措施,推动劳动合同法的贯彻实施,促进劳动关系的和谐。《条例》规定,依法成立的会计师事务所、  相似文献   

10.
《干部人事月报》2009,(20):72-73
案情简介 韩某在北京某公司工程部当水暖工,劳动合同期限为2007年4月3日至2008年4月2日。劳动合同到期后,韩某仍在该公司工作,双方未办理劳动合同续签手续。2008年12月22日,韩某提出辞职,双方的劳动关系解除。此后,韩某向北京市东城区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要求该公司向其支付解除劳动合同经济补偿金2300元,未签书面劳动合同的二倍工资差额及2008年9月份的工资。  相似文献   

11.
《劳动保障世界》2005,(5):26-28
一、劳动合同的签订 用人单位必须依法与形成劳动关系的劳动者签订书面劳动合同,尚未与劳动者(包括用人单位在临时性工作岗位上招用的全日制劳动者、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当尽快依法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明确双方应有的权利和义务关系,减少劳动争议案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劳动合同是确认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是否存在劳动关系的最直接、最有效的证据。然而,一些劳动者却偏偏手持劳动合同提起诉讼,最终却被法院判决不存在劳动关系。这是为什么?徒有虚名,不等于存在劳动关系【案例】2013年1月2日,一家公司因需运送产品前往临市,而与个体司机杨芳签订了一份书面劳动合同,约定杨芳每日送货一次,连续一个月,费用除每天固定600元外,再按实际增加里程2元/千米,并以押车人当日签字确认的千米数为据,每周结算。三天后,杨  相似文献   

13.
王俊华 《前沿》2007,(6):113-115
劳动实践中,用人单位往往在劳动合同中设立违约金条款。文章通过论述劳动合同与民事合同的关系,指出劳动合同有其自身特殊性,原则上不宜约定违约金条款。对违约金条款的设立,劳动立法应严格限制。  相似文献   

14.
2013年新修订的《劳动合同法》对企业劳动合同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虽然如此,很多企业对员工劳动合同仍不够重视,存在诸多问题,引发不和谐的劳动关系。本文以M贸易公司为例,剖析了该公司劳动合同管理现状,指出其在劳动合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深入分析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的方案,为M贸易公司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劳动合同法》自2004年年底启动立法,历经四次审议。已于2007年6月29日经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审议通过。2008年1月1日起施行。《劳动合同法》从劳动合同的订立、履行和变更、解除和终止等多个方面做出了新的规定,明确了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劳动合同法》不但延续了《劳动法》关于劳动合同解除分类及基本原则的规定。同时对实行了十余年的解除劳动合同经济补偿制度作了突破性的规定。就劳资双方解除劳动关系的情形、经济补偿金的适用范围、补偿标准等都做了较大修改,进一步完善了劳动合同制度。  相似文献   

16.
《劳动合同法》中用工的涵义应采"实际使用说"。用工并不能取代劳动合同建立劳动关系的地位。用工的效力应在于:一方面,在没有书面劳动合同的情形下,确认事实上的劳动关系已在双方当事人之间建立并履行,从而保护劳动者权益;另一方面,在劳动合同成立与生效分离的情况下,用工成为认定劳动合同生效的法定标准,从而弥补附期限劳动合同制度的不足。应在明确用工内涵和效力的前提下,对《劳动合同法》相关条文进行修改。  相似文献   

17.
资讯     
《就业与保障》2006,(3):36-37
我国加大力度督促各类企业签订劳动合同我国2006年启动“劳动合同三年行动计划”,旨在督促各类企业尤其是建筑行业提高劳动合同签订率,协调劳动关系,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新闻发言人胡晓义19日说,过去五年,我国3277个县级以上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设立的监察机构,主动检查用人单位419.8万户,年检用人单位413.5万户,查处各类违法案件106万件;责令用人单位为3434.5万名劳动者补签了劳动合同,缴纳各项社会保险费149.5亿元。  相似文献   

18.
正浙江警察学院法律系讲师张帆博士撰写的《劳动合同中的合意问题研究》一书于2014年1月由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出版。本书系统阐释了劳动合同制度中的明示、默示和拟制合意制度,通过考察劳动合同合意过程中的社会化因素,即劳动基准法和集体劳动合同法对劳动关系建立和运行的重要作用,从继续性合同理论和关系性合同理论两个角度分析劳动合同合意问题的特殊性,提出在未  相似文献   

19.
王瑛 《传承》2008,(10)
用人单位对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恐惧"完全是对<劳动合同法>的误解,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并不是让员工端上"铁饭碗".用人单位在"依法解雇"的框架下还是拥有广泛解雇劳动者的自由.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弥补了我国劳动合同短期化的缺陷,为劳动者的职业生涯提供牢固的保证,推动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建立长期和谐平等的劳动关系,实现劳动关系双方的和谐共赢,有利于用人单位增强自己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20.
王瑛 《传承》2008,(20):104-105
用人单位对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恐惧"完全是对《劳动合同法》的误解,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并不是让员工端上"铁饭碗",用人单位在"依法解雇"的框架下还是拥有广泛解雇劳动者的自由。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弥补了我国劳动合同短期化的缺陷,为劳动者的职业生涯提供牢固的保证,推动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建立长期和谐平等的劳动关系,实现劳动关系双方的和谐共赢,有利于用人单位增强自己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