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钟伟军 《公共管理学报》2013,10(1):31-42,139
在进入新媒体时代的今天,政府微博在公共危机中承担了越来越重要的信息发布、政治沟通、政治参与和舆论引导的功能.本文试图通过“过程-事件”的研究方法,以深圳“5.26飙车事件”中的政府微博为分析对象,剖析在中国特殊的制度体系下地方政府微博在面临公共危机时的运行机制和表现形式,并对中国地方政府微博管理中的深层次问题进行反思.通过案例分析得出:在目前中国,地方政府微博在公共危机中的表现以及最终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地方政府官员的态度;地方政府微博公共危机应对的核心在于满足公众的期待,及时有效地发布相关信息;地方政府微博沟通的关键在于向公众呈现谦卑诚恳的姿态.为了有效地应对新媒体时代的各种危机,地方政府应该强化和规范微博管理,建立有效的舆情收集机制、政府内部联动机制和线上线下协调机制.  相似文献   

2.
《学理论》2016,(7)
随着互联网在我国的迅猛发展,网络舆论危机事件频发,严重影响到政府形象和公信力。本文以大量的、典型的网络舆论危机事件为案例,以公共管理学、危机管理学、传播学为理论框架加以剖析研究,系统阐述了网络舆论危机的基本概念和形成路径。从正反两方面说明,政府在网络舆论危机事件中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必须从制度层面加强网络舆论危机管理。  相似文献   

3.
在诸如地震、SARS等灾难性突发事件中,各种流言的扩散以及民众对政府态度的变化所造成的危机,要求我们更加注重灾难性突发事件的传播特征,并通过发挥媒体的宣传作用克服民众社会认知与态度的障碍,发挥政府在危机沟通过程中的信息公开者、沟通引导者以及危机管理者的积极角色。政府在选择灾难性突发事件危机沟通的策略方面,可以充分借鉴台湾地区在9·21地震中政府危机沟通策略的经验。  相似文献   

4.
网络舆论危机及其应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小刚 《理论探索》2011,(5):110-113
网络舆论危机的特点是:传播速度快,涉及范围广;所涉事件具有突发性,舆论压力大;所涉群体的行为非理性,控制难度大。从传播机制看,引发网络舆论危机的源头是个人或组织的不当行为,传播的主要形式包括新闻跟帖、网络论坛等,网民、网络媒体、政府是网络舆论危机中最重要的传播力量。网络舆论危机是多种因素混合交融的结果:网络监管不健全,网络伦理缺位,政府的不当处置,媒体的推波助澜。应对网络舆论危机,应加强网络监管,加强网络伦理建设,规范政府行为,强化媒体管理。  相似文献   

5.
进入网络信息时代,我国地方政府面临着一种新的信任危机——网络舆论危机。如何在这一特殊背景下加强我国地方政府公信力建设,已经成为政府部门亟待解决的新课题。从社会资本理论视角,研究社会资本与地方政府公信力建设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找出一条利用社会资本化解网络舆论危机,是提升我国地方政府公信力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6.
我国正进入一个充满危机的高风险社会,以网络和手机为主体的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既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和日常沟通,也为现代社会风险的频繁爆发提供了便利。新媒体由于技术的革新而被赋予的特殊性能,对危机传播产生了重大影响,出对政府的危机管理能力提出更高要求,面对复杂的新媒体传播环境,本文主要讨论政府如何有效应对风险、化解危机。  相似文献   

7.
李晨  李平 《学理论》2014,(2):192-193
近些年,随着新兴传播媒介手机网络的迅速崛起、校园舆情的极速社会化以及草根舆论领袖的兴起,高校大学生突发事件已经被迫纳入社会舆论的关注范畴,高校网络舆情可直接引发危机事件并影响危机处置过程,左右危机管理走向。使越来越多的高校管理者开始关注,校园危机传播管理与沟通机制研究。  相似文献   

8.
董清潭 《求知》2011,(6):25-26
当今社会,政府可以借助互联网便捷、快速地与公众进行政治沟通,也可以通过网络舆论及时了解舆情民意。但是,受网络信息的传播机制与舆论本身的非理性因素影响,网络舆论很容易一边倒,往往不利于政府一方,使政府置身于巨大的压力之中。  相似文献   

9.
危机管理中的政府组织结构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危机管理无疑是现代政府所面临的一项紧迫的任务,而传统的政府组织结构却往往成为危机管 理的掣肘,抓住危机的契机进行组织结构的创新也就由此成为了政府组织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0.
政府危机管理机制与对策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已经进入以市场经济为基本架构的社会,社会公共危机事件会时常出现,因此加快政府危机管理机制的建立,提高政府危机管理的水平,是当前我国各级政府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对政府危机的概念、特性等进行分析,提出构建完善的政府危机管理机制的措施和处理各类政府危机的程序与策略,以期为我国政府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1.
新闻媒体在政府危机管理中的作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进程的推进 ,国际、国内利益关系和矛盾冲突日益复杂 ,世界已步入危机频繁的时代。如何成功地应对各种危机 ,已经成为各国政府面临的重大挑战。在社会面对危机时 ,新闻媒体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力量 ,在政府危机管理中发挥的作用愈加突现出来。本文详细论述了作为社会“第四权力”的新闻媒体 ,在政府危机管理中所承担的职责和应该发挥的作用 ,并强调了政府与新闻媒体在良性互动关系对于成为解决危机事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本文把“9·11”恐怖袭击事件和全球性的“SARS”危机作为典型案例 ,分析并对比了中美媒体在政府危机管理中作扮演的角色 ,提出我国政府和新闻媒体在应对危机时存在的问题 ,以及两者之间缺乏良好的互动关系的观点。文章最后部分针对“SARS”危机中 ,我国政府和新闻媒体没有能够及时向公众公开信息的问题 ,分别对政府和媒体提出了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2.
公共危机中影响政府信息公开的因素及其消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危机管理中,信息的及时、全面、准确、权威的发布对于消除危机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恐慌具有重要意义.政府部门是否如实公开信息,要受到公共危机产生的原因、制度的健全程度、官员的认知能力、道德水平、危机信息的性质和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等因素的制约.要消除政府对于公共危机信息的垄断,需要进一步健全危机信息公开的法律和制度、培养领导干部危机处理能力、健全政府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和完善责任追究制度.  相似文献   

13.
《民主》2012,(3):10-11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媒体已被公认为是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网络成为反映社会舆情的主要载体之一。网络舆论具有表达快捷、参与度高、涉及面广、超越常规媒体形式等特点,已成为新时期民间舆论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4.
武金鑫 《学理论》2011,(21):30-31
政府危机管理根据危机事件的生命周期即潜伏期、爆发期、持续期和善后期,将管理过程总体划分为危机预防管理、应对管理、善后管理。在不同时期实施的公共危机管理对政府信用都会产生不同影响。  相似文献   

15.
李霞 《行政论坛》2007,(2):31-33
我国政府危机管理研究的范围主要包括:各种概念的界定、危机的类型、危机的诱因;国外危机管理经验的借鉴、危机管理案例和政府危机管理体系等。我国的危机管理研究还处在初级阶段,在关于提升政府危机管理能力的措施研究上,主要有“制度论”、“经验论”、“全面整合论”和“公共关系论”。我国学界对危机和危机管理的研究,还存在概念界定不清、实证性研究不够、跨学科研究不够和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系统的理论等等问题。  相似文献   

16.
政府要有效引导网络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网民数量的急剧增加,网络舆论的无序增加了政府对其有效引导的难度。理论和实践都证明,通过行政控制或者占领舆论阵地难以有效引导网络舆论,而通过政府与网民的平等对话,可以实现政府与公众的良性互动。实现政府与网民的平等对话,必须营造良好的对话环境,同时,政府要提高与网民对话的话语技巧,秉着尊重事实、平等及真诚的态度,这是对话取得成效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17.
肖应连 《学理论》2012,(35):13-15
探讨网络舆论危机的形成机理和应对机制,对政府在网络上进行危机公关,改善政府公共形象,提升政府执政能力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网络舆论危机调控政策是:构建日常预警体系列;搭建信息咨询平台;成立引导队伍;加强网络道德伦理建设。  相似文献   

18.
网络舆论,是公众通过网络发表的具有影响力的、带有倾向性的意见或言论。网络舆论危机,是由于不利的或负面的网络舆论占领了舆论的主阵地.导致政府、相关组织或当事人处于危急关头,甚至对虚拟或现实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行为准则、社会秩序等方面产生改善性或破坏性影响的现象。  相似文献   

19.
公共危机管理中的政府公信力重塑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面对公共危机,政府在危机管理中的理念、行为和效率都会影响其公信力。因此,政府在危机治理中,需要在行政理念、公共政策运作机制、干部人事管理体制、政府法制建设与管理、政府组织与运作、国际沟通与协调机制等方面积极创新,提升其公信力。  相似文献   

20.
论建立政府危机管理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政府加速建立危机管理体系具有其必要性和紧迫性。危机管理体系重点应从预防、控制和恢复三个层面加以建立完善。在此过程中尤其应注意媒体因素和国际合作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