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一“一人富了不算富,大家都富了才算富。”说这话的人叫周小发,是耿马县勐撒镇芒茂村党支部“勤劳致富监督岗”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为了引领自己帮扶的5户困难党员户共筑小康路,  相似文献   

2.
在江苏江阴,有个“天下第一村”——华西村。村里农民家家住着四五百平方米的楼房和别墅,家家有小轿车,存款少则百万,多则千万。老人有丰厚的养老金,孩子上学全免费。  相似文献   

3.
说起赤峰市元宝山区古山镇水源村的于在礼,周围十里八村的乡亲们都称之为“于老板”,可他本人却说:“说我是‘老板’,那倒没错,因为我是赤峰双兴牧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的经理,可我最看重的是共产党员的称号,最应当担负起的是党员的责任。” “自已富了不算富,乡亲们都富才叫富” 于在礼是1991年入党的,当时  相似文献   

4.
《中国共青团》2023,(5):68-69
<正>团开化县委扎实推进“我在窗口写青春”共同富裕先锋行动,打造青春奔“富”青年创业就业助业服务品牌,激励开化青年脱下“贫帽子”、鼓起“钱袋子”,紧扣“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重要嘱托,持续汇人才、引项目、促就业、提效能,引领、服务广大青年报效国家、投身乡村建设,加快实现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5.
1998年以来,呼和浩特市郊区在全区农村深入开展了以“科技进家家家富,文化进家家家乐,道德进家家家美,法律进家家家安”为主要内容的“四进家”活动,有效地提高了广大农民的思想文化素质,初步形成了“讲文明、讲道德、讲科学、守法纪”的良好社会风尚。填饱了肚...  相似文献   

6.
“想不到我年过古稀,却能脱贫致富,全靠县委开展的‘共富共建’挂钩活动,是‘共富共建’让我过上幸福生活。”家住如东县曹埠镇跨岸村的邢元昌老人望着鸡棚里的几千只鸡,掩饰不住心中的激动,一个劲儿地称赞“共富共建”挂钩活动好。像邢老汉这样通过“共  相似文献   

7.
我们村是东安县井头圩镇政府驻地,强村富民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由于多种原因,村里经济发展欠佳,集体经济不多,私营经济发展不快,社会治安欠佳,村民文明程度不高,是全镇的后进村之一。1992年,镇党委安排我控任村支书。我与村支部一班人认真反思了过去的工作,找出本地贫穷落后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只注重富个人,勿视富集体;只偏重富村民的口袋,勿视富村民纷“脑袋”。结果是村不兴民不富。为此,我们提出:兴村富民必须要同时做好两篇富文章,坚持集体个人一起富,0袋“脑袋”一齐富。近3年来,村里先后兴办100亩以上的柑桔…  相似文献   

8.
王经伟  姜兴源 《奋斗》2006,(9):43-43
来到肇州县二井镇实现村,人们都会为这里的一切发出赞叹。住砖房,走砖路,打手机,看闭路;彩电、影碟机、洗衣机家家有,冰箱、电话、摩托车十达八九,还有几家买了跑出租的小轿车。在这个村,十万元户、几十万元户已不是稀罕事。村里人都为自己生活在这里感到骄傲自豪。实现村人是如何富起来的?  相似文献   

9.
我叫赵英惠,现任辽宁省新宾满族自治县木奇镇台沟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我所在的台沟村,历史上就是全县有名的贫困村。在中学读书时,当地流传一首“穷台沟,富北沟,不穷不富福来沟”的民谣,大人说、小孩唱,同学们平时也念叨。我一听这套嗑,就觉得抬不起头:穷是耻辱,我不想穷;台沟穷,可我要富。为了变穷为富,20世纪70年代末,我就闯出了山门,进抚顺、跑沈阳,三下江南、两去广州,80年代中期,我就成了村  相似文献   

10.
初春的一天,天空淅淅沥沥下着小雨。虽然已经立春一个多月了,但阵阵河风吹来,仍使人感觉有些湿冷。我安排好自己联系的困难群众的春耕生产事宜后,就急急忙忙赶到我镇的小康示范村——向家村,想找村里的一些党员、群众聊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到向家村后,我先敲开了水果种植大户肖启富的家门。肖启富两口子正忙着做晚饭:“奉书记,来得正好,在我家吃顿便饭吧。”“好,好。我也要找你‘扯白’呢!”一阵寒暄过后,我切入正题:“老肖啊,你说说,怎样才能使老百姓的收入有更大的提高呢?”“依我看,当务之急就是要把水果协会建立起来。我们村家家户…  相似文献   

11.
民乐县南古镇杨坊村有9个村民小组,418户村民,总人口1736人,党员49名。村党支部以“双培双带”工程为载体,坚持以发展与创新并举,走出了一条“链条传动抓培带,能人带动促发展,党群共富奔小康”的新路子。村要强,民要富,村班子是关键  相似文献   

12.
《天津支部生活》2008,(2):41-42
“春种几垄地,秋摘几筐果,人均三分低产田,过年吃肉都困难。”这是几年前毛家峪村百姓生活的真实写照。也就是在这种隋况下,率先致富的李锁被推选为村党支部书记。上任头一天,他便在村民大会上表了态:“我李锁一人富了不算富,只有大家都富起来,才是我最大的心愿。”那是2000年11月。  相似文献   

13.
自己富不算富,大家富才算真的富。大兴区榆垡镇求贤村党支部在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中,提出“一带二比三落实”,即:1名党员带动10户群众,做促进发展的先锋、服务群众的主力军;在党员中开展“比致富比和谐”活动,看谁能带头掌握一门新技术、选择一个好品种、帮扶一个困难户,看谁率先了解一个新动向、走访一个难点户、化解一个新矛盾;落实村“两委”班子和党员承诺,落实党员奖惩机制,对带动村民户数多、致富效果好的党员,给予奖励;对于不尽职的党员,村党支部在党员大会上进行点名批评。  相似文献   

14.
走进南庄村,花香扑鼻,翠竹茂林,溪流清澈,民居古朴,一幅村在林中、房在景中、人在画中的美丽乡村图景. 随着集生态、观光、休闲为一体的乡村旅游胜地的强力打造,南庄村按照“村貌优美、家家创业、处处和谐、人人幸福”的要求,做特农业,做优环境,走上了一条百姓富、生态美的康庄大道.  相似文献   

15.
人人都想致富,这话听起来似乎很没意思,但中国曾有过“想富不让富”的历史,中国人有“富了怕露富”的心理,尤其是中国农民,在致富路上举步维艰。中国农民人人都想富,想由小富奔大富。那么真正富裕起来的农民是怎么致富的?那些还没有富裕起来的农民其责任在谁呢? 首先必须认识到,在致富的路上,农民自己是致富的主体。正如农民许殿山说:“现在是改革开放的年头,不挣钱,怨自己!” 许殿山和中国其他农民一样,在致富道路上有过心理障碍,但是他现在觉醒了。他是梨树县胜利乡顺城堡村的农民,3年前,他到梨树县的霍家店去探亲,看到那里过去和自己一样穷的农民因养猪发了财,回来便学着干了起来。第一年出栏了20头猪,挣了2000多元钱,以后便一发而不可收,1993年出栏生猪250头,存栏37头,  相似文献   

16.
我叫韩传山,任扶余县陶赖昭镇八岔村党支部书记已整整10年了。10年来,我牢记党的宗旨,团结班子成员,带领村民自强不息,艰苦奋斗,改写了八岔村穷、脏、散、乱的历史。到去年,全村人均收入达到3200余元,集体固定资产107万元;全村家家住上了砖瓦房,柏油路旁绿树成荫,有线电视、电话走进了村民家;“十星级”文明户133户。去年末,我们八岔村党支部被省委评为“五好”村党支部标兵。 聚民心密切干群关系 要把村里的各项事业搞好,我认为,凝聚民心最重要。而要得到全村群众的拥护,最关键的是抓好班子的廉政建设。多年…  相似文献   

17.
“我当书记,就是要把你们一起搞好,把全村搞富起来。”让村民尽快富起来,一直是曹发贵的心愿。一次,曹发贵和村民李宗树谈心说:“村不欠债了,我才四十来岁,正是干事的时候,也就两个女儿,没什么负担,我当书记,就是要把你们一起搞好,把全村搞富起来。”1994年正是农副产品价格低迷,农村税费最重最难征收的历史时期。许多村民把收不到的高冈地和低洼田都抛荒闲置,税费难收。  相似文献   

18.
富不富、看支部,强不强、看顶梁,村(社区)“两委”是党的执政根基,是连通干群关系的“纽带”,更是打通为民服务“最后一公里”的关键所在。在“十四五”的开局之年,遂宁市大英县纪委监委坚持“干净”选人,选“干净”人的工作导向,强化纪律风气监督,推动村(社区)“两委”换届风清气正。  相似文献   

19.
两河村是成都西南丘陵地区一个纯农业村,有2156人,党员93名,曾经是一个出了名的“弱村”“穷村”,20年前人均纯收入不到1000元。如今,人均纯收入已超过3万元,家家住进了小别墅,户户有了小轿车。我们村之所以发生如此巨大变化,成为全省的示范村,最关键的一条,就是我们始终加强支部自身建设,抓干部强班子、抓党员强队伍、抓制度强工作,把党支部建成坚强的战斗堡垒。  相似文献   

20.
张启珍是受省妇联表彰的“女强人”,也是息烽县和九庄镇历任领导公认的“女强人”,但她却是柏茂村最爱流泪的女人。“不怕你们笑话,我流的眼泪起码有一脸盆。”当笔者前往柏茂村采访她10年来带领群众战天斗地、艰苦创业的事迹时,她这样告诉我们。张启珍是柏茂材率先富起来的人中的一员,改革开放初期,她带头种烤烟、种油菜、养猪,在全村第一批盖起了新房。她能干、泼辣。曾任过村妇联主任、党支部副书记、村委会主任;1986年,46岁时当选村党支部书记。上任伊始,她立下“军令状”;要在全村实现组组通公路、家家点电灯、群众饮上自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